国军设计谋害粟裕,粟裕次次“中计”,敌人为什么大呼上当?

二十世纪20至30年代,也被称为民国的“黄金十年”。在此期间,国府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社会、边疆民族政策等施政各方面皆取得了一定成就,从整体来看,民国时代的到来,无疑将古老沧桑中国,拉入了近代化的较高水平和档次。

然而,在一派夜夜笙箫、纸醉金迷的浮华表象的同时,国府、军阀、伪满、日寇、租界、流氓等形形色色的势力遍地开花,恰似流毒泛滥戕害我大好中华。

“黄金十年”中,各派军阀混战不休,国共内耗兵戈不止,伪满之虫为虎作伥,日寇铁蹄践踏华夏。百姓们哀鸿遍野,流民们散布八荒,饿殍尸骨遍布九州,汉奸们兴风作浪, 底层人民在亡国奴的生死边缘痛苦挣扎。

短短的十年时间里,各色势力在神州大舞台上上演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纷扰大戏,彼时的中国大有山河破碎之患、亡国灭种之危。

而在一派风雨飘摇之际、烽火连天之时,蒋介石却一意孤行地奉行倒行逆施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让煌煌中华山河暗色,泱泱华夏日月无光。日寇趁势掳掠中原,热血男儿拍案而起,“西安事变”终得怒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自此平地崛起。彼时的中国人在近代的舞台上从未有过如此齐心,首次将矛头统一对准了日寇,“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全体中国人拧成一股绳将抗战的怒吼掷向了汹汹敌寇。

然而,在看似全国上下精诚抗日的背后,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府与苏维埃的深层次尖锐矛盾,却并未因为抗日战争的到来全面走向缓和。国军在形势所迫下走上抗日救亡道路的同时也时刻不忘记对我军的军事“打压”。阶级对立矛盾的日渐凸显终于酿成了1941年的“皖南事变”。

不过,“皖南事变”的爆发,也给我军敲响一记警钟,自此,八路军和新四军开启了边抗日边防备国府“两线作战”模式。

尽管“皖南事变”以来,国共双方再也没有爆发大规模的剧烈军事冲突,但并不意味着,国府就此放弃了对我方的围追堵截。国府对我方各种背后打“黑枪”;暗中布局设“套子”的事件层出不穷。而这其中就尤以1939年的国军两次设计谋害粟裕的盘算最为令人不齿。在两次陷害中,粟裕表面中计,可事后敌人一算账却大呼上当,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1931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创立。根据国共双方关于编组新四军的协议,陈毅领导的新四军第一支队和张鼎丞领导的新四军第二支队开赴苏南地区。此后第一支队、第二支队全部归由陈毅统率,粟裕出任副指挥负责具体对日作战行动。

而根据延安总部的开辟新的根据地的指示,陈毅、粟裕火速率领新四军一、二支队开辟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并设立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以统筹整个苏南、苏中一带的抗日运动。

伴随着新四军在苏南地区的蓬勃发展和抗日力量的逐渐增强,国军第三战区副司令顾祝同等人很快打起了压缩新四军的如意算盘。于是顾祝同将他的苏北老乡冷欣任命为江南行署主任以制衡苏南新四军。

此时的粟裕也逐渐意识到了国军的企图,如何扩大我军抗日根据地打开新局面就成为摆在粟裕面前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而正当粟裕愁眉不展之时,恰巧江北泰州的李明扬请求苏南新四军帮忙替他运送一批枪支弹药北渡长江。

李明扬是同盟会会员,论资格,甚至都比蒋介石还老。但由于混得实在不好,直到抗战后,靠着桂系的扶持,他才弄了个游击总指挥的番号。

在国府内部斗争白热化的政治生态中,李明扬算得上是特例,他既不偏“左”,也不往“右”,属于典型的“中间派”。在我军东进抗日前,陈毅就曾“三进泰州”,李明扬都热情款待,由此,李明扬与新四军构建了良好的沟通渠道。

李明扬为了抗日,动用了私人关系从同乡旧友国民党32集团军副总司令王敬久那里又搞到步枪子弹13万发、迫击炮弹5000发和盒枪子弹2万发。

王敬久虽然无偿支援大批枪支弹药给了李明扬抗日,但同时提出要李明扬自己来取。要取回这么一大批货物,不仅要经过新四军的苏南根据地,还得突破日军层层封锁的铁路、运河和长江防线,实在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李明扬思索再三后决定委托粟裕来帮这个忙。

要知道,无论从哪方面来看,这绝对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首先,姑且不论路途遥远,光是盘踞在铁路、运河、长江等一带的日伪军据点和巡逻队可都不是吃素的,如此大量的武器弹药经过敌寇的日占区,势必会遭遇日军严格的盘问和层层的筛查,这样高强度“魔鬼式”盘查,其难度可想而知。

其次,我军不仅要绞尽脑汁想尽办法突破日本人铁通般的封锁线,还得时刻提防国军从中作梗。这批货物即便侥幸突破了日本人的封锁线,进入冷欣的防区后又得面对国军士兵的检查,一旦被冷欣察觉,行动必然功亏一篑。

从以上两个角度来讲,要办成这件事,不仅难于登天,而且危险性极大,实在是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情。更何况,李明扬并没有允诺给我军任何好处,只是出于人情世故李明扬才恳请粟裕来帮忙解决这个困难。

因此,无论从任何角度来说,办得好新四军得不到好处,办得不好,粟裕更是会搭上数以百计兄弟们的性命,毕竟海量的武器运输,没有上百人是压根儿就完成不了的。甭管李明扬出于何种目的,但客观上其实是给粟裕挖了一个大大的“陷阱”,按常理来说,只要粟裕跳进了这个“坑”必定万劫不复。

粟裕素来只占便宜不吃亏,按照常理,这个无便宜可占的苦差事,他应该会毫不犹豫地拒绝个干净利索。可这次粟裕不仅没有拒绝李明扬的请求,反口一口应承了下来。

明明没有任何好处且风险极大的苦差事,粟裕为何就敢满口答应了下来?这与粟裕向来的处事风格实在是格格不入。

其实,精明的粟裕有着自己的考虑哩!

当粟裕收到了李明扬的请求时,他也曾一度犹豫过,但转念一想,他却从中找到了“图利”的破绽。

彼时的国军第三战区副司令顾祝同开始明里暗里对苏南的新四军下“黑手”了,如果不开辟新的根据地,届时敌我翻脸,苏南的新四军恐怕无立足之地了。

恰巧此时粟裕收到了延安总部开辟苏皖边区的指示。粟裕眼前豁然一亮,决定趁着此次运送武器的契机作掩护,派遣第四团团长陶勇等人率部进入长江以北的扬州、仪征、太长、六合地区开辟“苏皖根据地”,以策应皖中的新四军第4、第5支队东进,从而打开苏中抗战根据地建设的新局面。

当然,此次的任务是在绝密的情况下进行了,为了完成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陶勇甚至隐藏了原来的本名张道庸,在此后的战争年代里,陶勇永远成为了他的名字,而本名张道庸却早已被世人所遗忘。

陶勇率众抵达王敬久的驻地后,当地秘密工作者调集500人暗中执行了此次任务,并有惊无险地突破了日寇的封锁线,将武器弹药安全送抵泰州李明扬的手中。陶勇等人也由此留在了长江以北的苏中开辟了“苏皖根据地”。

粟裕化危机为转机,巧借国军之手,将原本几乎置他于死地的任务,变成了给我军开辟新根据地的契机,实乃堪称“化腐朽为神奇”的奇谋险策,更是“刀切豆腐两面光”的神来之笔。

尽管这次任务完成的非常出色,但终归到底其所运输的货物是死的,其“烧脑”的程度更是无法与此后运送大活人的任务相比。在“托运”大活人中,粟裕不仅将人按照国军的要求送抵目的地,还成功实现了对敌策反。国军不仅没能谋害成粟裕,反倒被粟裕“将”了一军,事后一算账却大呼上当。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1939年,苏北新四军与国军摩擦日渐激烈,老牌儿顽固分子、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因缺乏得力人手再三致电蒋介石,请求派一批青年军官去苏北支援。

蒋介石就从西安军官学校拨来50个江苏籍毕业生,由重庆送到位于江西上饶的三战区司令部。可这批人怎么送到苏北呢?顾祝同把活交给了冷欣,让他负责“护送过江,保证安全”。

从江西上饶到苏北,直线距离就远达600多公里,路程遥远且不说,光是沿途所要经过的日伪军控制区更是不计其数,把大活人从那么远的地方安全送到苏北,谈何容易!

正当冷欣叫苦不迭之际,冷欣的幕僚却提醒了他:上次,粟裕都有本事把那么多枪支弹药都运过江去了,这次让他去护送几个大活人总该不会难吧?

一语惊醒梦中人,冷欣一听幕僚的话,顿时两眼放光:粟裕啊!粟裕!你不是能耐大着吗?这次让你去送大活人,我就不相信你的部队会毫发无伤!

冷欣这是借刀杀人,设计谋害粟裕,粟裕也看出了来者不善,但却同样满口应承了下来。这次粟裕更是花样迭出,他安排妥当后,就下令部队无论如何得保证50名学生的绝对安全,只有一样:先把这批军校毕业的高材生都请到咱们的江南指挥部来,再给国军送过去!

没人知道粟裕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可粟裕心里却跟明镜儿似的。他的想法很简单,用李云龙的话来说:50名高材生,哪儿用不是用,你们要人?可以!但心我得留下!

50名学生在粟裕的指挥下安全抵达了新四军的江南指挥部,粟裕没有大酒大肉的款待他们,因为我军那个时候还非常穷,别说酒肉了,逢年过节遇上鬼子的大扫荡就连饭都几乎快吃不上了,更别提这些“顶级奢侈品”了。

当那些学生走进了我军军营,亲眼见到了抗日根据地军民如火如荼的新气象;感受到了军民鱼水一家亲的温暖,他们彻底被震撼了。

50名学生回到苏北后不久,冷欣暗暗叹服粟裕本领的同时,又为没有实现“借刀杀人”的目的而痛惜不已。不过,好在总算是完成了上级交代的任务,心里的石头也就放下啦!

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一个月后,顾祝同给他来了一封加长电报,电报的全文从头到尾把他骂了个狗血淋头。冷欣莫名其妙,细看之下才知道,那些毕业生虽然在江南指挥部只待了一个月,但耳濡目染,到苏北后却早就变成了一个个“拥共分子”了!

原本计划好好“坑”一下粟裕,让他付出点惨重的代价,没成想,到头来粟裕却把他给耍得团团转。想到这里,冷欣气得火冒三丈,用力把电报撕得粉碎。

国军两度设计谋害粟裕,粟裕看起来次次中计,但事后一算账才发现自己原来是上了粟裕的大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