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看完秦王的信,吕不韦马上自杀,背后深意你看懂了吗?

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

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大秦赋》中吕不韦因嫪毐叛变一事受牵连,被亲政后的秦王政免去了相邦职务,并迁往河南的封地。彻底远离秦国的权力中心,成为闲人一名。

但是吕不韦将秦国带向富强的功绩太过于耀眼,东方六国在秦国的咄咄逼人之下,认定吕不韦是秦国崛起、富强的关键,救自己的良药。于是大量派遣使节拜访吕不韦,希望可以请吕不韦到自己这里来主持大局,像富强秦国一样富强自己。同时像赵国这样的强国,则希望借机演“拉拢吕不韦”,使吕不韦和秦王彻底绝交,让秦国再次陷入内斗之中。

吕不韦在不知不觉间,非自愿地成为秦国的一颗炸弹,随时可能给大秦江山炸出一个缺口。也就在此时,秦王政出手了。秦王政想排除掉炸弹,于是责难吕不韦对大秦没有丝毫功劳,要把吕不韦流亡到蜀地。

按照《大秦赋》的演绎,秦王政的这封信是在保护吕不韦,用全面否定吕不韦的方式,告诉全天下的诸侯国,吕不韦没有他们想得那么神,断了其利用吕不韦的欲望。而吕不韦个人做的就更绝了,他认定自己是个炸弹,于是决定让这个炸弹消失。不久,吕不韦喝毒酒自杀。

不过从《史记》的记载来看,秦王政没有这么好心。

《史记》:岁馀,诸侯宾客使者相望於道,请文信侯。秦王恐其为变,乃赐文信侯书曰:“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於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吕不韦自度稍侵,恐诛,乃饮酖而死。秦王所加怒吕不韦、嫪毐皆已死,乃皆复归嫪毐舍人迁蜀者。

秦王政杀吕不韦的直接动机是“秦王恐其为变,乃赐文信侯书曰”。秦王政担心吕不韦会联合诸侯国造反,让自己丢王位。吕不韦自杀的原因则为“恐诛,乃饮酖而死”。吕不韦是想到自己可能会被杀,于是就自杀了,可能他认为这是自己最后的尊严。

值得注意的是,吕不韦是不是自杀这件事是有争议的,争议点为“酖”字。我们通常把“酖”翻译成鸩,《康熙字典》中也是把“酖”字通“鸩”,而鸩在古代是一种可以杀人的毒鸟,所以吕不韦是喝毒自杀。

但是“酖”还会通“耽”,是喜好过度的意思,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解说是:“酖:乐酒也。从从酉冘声”。因而吕不韦的死,有可能是在得知自己被全盘否定之后,狂饮酒发泄,最终喝过多而亡。

不过不管吕不韦是自杀,还是喝酒郁郁而终,直接导火索都是那封全盘否定的信,这封信从《史记》中可见,它是吕不韦的催命符。同时从“秦王所加怒吕不韦、嫪毐皆已死”中的怒字,又可知司马迁是认定秦王和吕不韦有着水火不容的矛盾,不存在所谓的保护。

至于为什么秦王政的眼睛里容不得吕不韦,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吕不韦过于“贪”了,这里的“贪”不是权力、财力,而是名誉,贪恋名流青史。

吕不韦主政时期,几乎将全部来秦的能臣干将收归自己内府,然后再由他安排去效力秦国,如此一来,近半的秦国能臣都知自己的权势,是来自吕不韦的知遇之恩,而不是秦王,这对于秦王来说是极度危险。

同时吕不韦搞的文化建设,写出的千古好书《吕氏春秋》更是大不敬,这种可以代表整个秦国文化水平的东西,却是冠名吕家,若此书广为流传,天下文化不就只知吕而不知秦王?吕不韦当年修书的时候将《吕氏春秋》搞成《大秦春秋》,秦王对他可能都会没那么提防。

对于吕不韦来说,他一生最得意的是自己把秦国富强了,还让全天下人都认同了自己的功绩。而秦王2问吕不韦“君何功于秦?”、“何亲于秦?”,无疑是在吕不韦的骄傲上践踏,秦王政用全盘否定彻底击垮了吕不韦的自尊。

自尊这东西在平常人心里都很重,为了所谓的面子,大家都可以互殴,而吕不韦还是曾经站在权力巅峰的男人,他对自己骄傲的看中,肯定远高于常人。

嬴政杀吕不韦,不单单要杀这个人,还要杀他在秦国的一切影响,让秦国人、全天下人都知道秦国只有秦王政,而不是相邦吕不韦。

这即吕不韦看完秦王的信,马上就自杀,背后最大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