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战争的起因是什么?有什么历史依据?

1937年8月13日,淞沪战役爆发。

这是一场中国和日本之间的较量,虽然最终中国军队战败,可是它败得有价值。这场战斗是我国抗击日本帝国入侵的过程中,规模最大,同时是战斗程度最惨烈的一场。可是淞沪战役为什么要打?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它一定要打呢?

事实上,这场战役是国民党政府自己主动发起的战斗,是一场反击敌人的战争。当时卢沟桥事变已经发生,日军已经开始入侵我国的华北地带。而国民党政府之所以在华北已经燃起战火的战争时期,依然主动去点燃新的战火,是因为这把战火必须点起来。

开辟第二战场,改变抗战的战场格局

淞沪战役发生在卢沟桥事变后,此时华北地区的战斗已经打响,国军战事不利,节节败退。日本军队之所以在北方开辟侵华的战场,是因为日本早已盘踞在东北,而日本陆军部的关东军已经在东北经营多年,对于侵华的准备已经备妥。

相比之下,国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此时的华北战场已经应付得有些吃力了。在国军的高级将领和军事参谋们看来,日军的意图是从北到南,实行侵华步伐。以我国的地势而言,从北到南是俯攻,有地利优势,对国军很不利。

为了改变这一不利态势,国军高级军事会议认为应该开辟第二战场,在上海开战,可以迫使日军的侵略步伐,改为从东到西。

如此一来,既可以缓解华北第一战场的军事压力,也可以使日本的侵略步伐,在从沿海到内陆的过程中,节节消耗。相反,中国军队可以退入内陆进行抵抗,依靠内陆的各种资源来和侵华日军打持久战。

一、先发制人,阻遏日军侵华步伐

卢沟桥事变的爆发,中国军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在战场上十分被动。被动十分不利,必须变被动为主动,掌握战场主导权,才能赢得战争的优势。既然日本可以先打我们,那我们也主动去打他们。侵华日军虽然从华北开始进攻,可是我国地盘大,即使侵略如火,也得很长时间才能烧遍中国大地。

在上海主动进攻日军,可以先发制人,反过来打日军一个措手不及,要不然时间长了,上海的日军肯定也会配合进攻。上海一带的日军如果受到攻击,就不得不率先展开行动,而不是配合华北的战场。如此一来,就在时间和空间上,阻遏了日军侵华的步伐。

二、虹桥事件导致中日两军在上海高度敏感

近代的中国,由于欧美列强的侵略,导致中国大地上有很多外国驻扎的军队。他们要么是保护本国在中国的权益,要么是暗中密谋要侵略我国,例如日本帝国。在当时,日本在上海地区就有海军陆战队、驻上海第3舰队等部队在驻扎,它们一直和日本国内的部队保持联系,随时可以互相支援。

随着卢沟桥事变的发生,日本驻中国军队,以及中国军队都高度敏感,因为彼此随时会打起来,都在暗中准备。1937年8月9日下午,驻扎在上海的日本海军陆战队的中尉大山勇夫,带着一等水兵斋藤要藏,两个人驾驶着一辆小汽车,要强行闯入虹桥机场。

机场的守卫宪兵肯定得阻止啊,结果大山勇夫十分蛮横,反正就是要闯进去,于是冲突爆发,接着不断升级,中国宪兵也相继赶到争吵的地点。由于现场的宪兵鸣枪警告,打算吓退大山勇夫。这大山勇夫是被吓到了,于是驾车逃离。

结果就在逃离的路上,被增援而来的中国宪兵撞见了。由于当时中日军队互相之间气氛紧张敏感,见到是日本军人驾车高速行驶,于是开枪射击。就这样大山勇夫和斋藤要藏被打死了,敏感的气氛再度加重。

这就是虹桥机场事件,接着中日双方对此进行磋商,可是谈不了,因为日本都准备入侵了,就想借着这件事要求中国驻上海军队撤出部队和工事。我方拒绝无理要求后,中日双方都增兵上海,战争一触即发。

淞沪战役虽然已有准备,但是虹桥机场事件可以说是这次战役的一个导火索,中日两军的气氛已如此紧张敏感,这仗也是迟早要打的。

小结

沪战役对我方来说,是一定要打的,不打就会陷入被动,不利于抗日的局势;不打就会一直被日军打,最后可以打也没得打。

在该战役正式开打后,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成功牵制了日军的侵华步伐,使得我国可以将资源和工厂等,迁入内陆地区,尤其是上海一带的重要工厂。我国则借此积蓄力量,和日军纠缠。日本帝国也不得不在我国华东地区开辟第二战场,从而分散了华北战场的军事力量。

日本本来叫嚣着只要三个月的时间,就可以灭亡中国,结果仅是一场淞沪战役就打了三个月的时间。日军的侵华步伐由此被拖慢,不得不一步步从沿海到内陆,从东到西地侵略中国,最后在我国内陆地区被拖垮。我国军队先败而后胜,而淞沪战役就是胜利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