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街上穿校服成年人是什么心态?学者:有一些成人永远不会老

文|颜小二述哲文

大家好,我是颜小二,这篇文章有感而发,结合最近的阅读和社会的趣闻进行了发散性议论,从成年人穿校服入手,探析“一些成人永远不会老”的原因,文章的后半部有点哲理性,需要大家多“咀嚼”,期待可以引起各位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小时候,女孩会偷偷涂抹妈妈的口红,男孩会偷穿爸爸的大皮鞋,学着大人的样子,有模有样地说话、玩耍,期待自己成为“大人”的那一天。

但是长大后的我们,却无比怀念自己地孩提时代。

我们喜欢孩子,尤其是自己的孩子。

许多成年人将这种喜欢“身体力行”表现出来,比如深圳街头偶有穿着蓝白校服的“成年人”一闪而过。

1、深圳街头穿校服的成年人

2002年,深圳的教育局统一了校服的颜色、款式,于此,黑蓝白相间的深圳的校服,便成了这十几年来深圳的一大特色。

时至今日,深圳街头出现许多穿校服的成年人。他们大多长着大叔阿姨的脸,穿着稚嫩青春的校服。

包括一些明星,偶尔也会穿上深圳校服,回忆自己的小时候。

成年人的成熟和稚嫩的学生穿着搭配在一起,违和感是有的,甚至会让人忍俊不禁。笑过以后,却是感慨。

于深圳这座大城市摸爬滚打多年的朋友,又有多少是缺一套校服钱?

或许以美其名曰“校服质量好、舒服”的形式穿上校服出街的成年人,他们穿在身上的,大抵还是对“青葱岁月”的怀念、对孩子的喜爱。

2、成年人为何穿校服上街?有了为了节约,有人因为羡慕

为何一把年纪的成年人有了“返老还童”的心思,一向低调的大叔、阿姨们,敢于穿上校服,引众人侧目?

有的人可能是真节俭,而有些人,或许是“真羡慕”。

羡慕什么?羡慕孩童的“真诚”。

关于成年人对孩子的“羡慕”,颜小二最近在读一本书,美国学者、哲学家、作家威尔.杜兰特写的,名叫《落叶》。

书的第一章是“生命的开始”,里面写到:

我们喜欢孩子,首先因为他们是我们所出,他们延续了我们美好和第一无二的自我.....我们喜欢他们那毫不虚伪的诚挚,在希望我们毁灭时,他们不会朝着我们微笑,“只有孩子和傻瓜会讲真话”,不知怎的,他们能从真诚里找到快乐。

毫无疑问,学者威尔.杜兰特揭开了成年人对“孩子”的羡慕与“痴迷”背后深刻原因:孩子们总是“诚挚”的。

但遗憾的是,这种真性情的“诚挚”,在成人世界里则是“傻瓜”。

3、有一些孩子从来没做过孩子,有一些成人永远不会老

在《落叶》这本书中,作者将孩子看成是“哲学的起点”,又说成是“哲学的终点”。

从无知到充满智慧,“多样的世界”在孩子的摸索中“流动变化”,这个世界充满无限可能!

但是有一部分人,他们随着年纪的增长,思维被机械化、物质化了。

于是,对于校服,他们只能看到它的用途:区分学生人群、质量好。

这是校服的作为一个事物的长度、宽度、厚度、质量和坚固性。

校服不代表什么,仅仅是校服而已,他们不会思考明明冰冷的校服,为何会用来保证人体不会“失温”。孩子会。

而有一部分人眼里的校服,不是冰冷的“死物”,它有“生命”,与社会阶级无关,与物质生活无关,仅与自己的独特性有关。

这种“独特性”又能平衡生活里的“不如意”,填平物质世界的“不公”。

举个例子,这就好像青春年少时,我们与暗恋的那个人失之交臂,当时没能送的出手的礼物,放到现在,不是买不到播放器的“旧CD”,而是让人怀念的“遗憾”。

因为这个“遗憾”,暗恋的悸动才让人回味。而当年失之交臂的“不公”也得以抚平。

《落叶》一书中所说:

机械主义和物质主义的哲学不能实现公平,不能助人理解一棵树的无声生长和雄伟,更不能领会孩子们的渴望和欢笑。童年可以被定义为玩乐的年纪,因此一些孩子从来没有做过孩子,而一些成人也永远不会老。

由此,于颜小二看来,只有真挚的人,才会像孩童一般真诚地“玩耍”,他们不加修饰,没有顾忌,心怀善意地拥抱世界、享受生命。

他们在成人世界里是“放肆且引入注目”的,就像那些因为怀念、羡慕、诚挚而穿上校服的深圳成年人一样。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


参考:《落叶-威尔.杜特兰的生命沉思》;《“成年人怎么还在穿深圳校服,不合适”》等。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

想持续了解更多蕴含哲理的国学知识,想持续从电影、文学作品、人生百态中体察更多人性的高尚与悲俗,可关注@颜小二述哲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