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9日是闰日,那么闰日背后隐藏了什么科学事实呢?

大家都知道,闰年每四年才会出现一次的,而2月29日就是在闰年的时候才会有,所以这一天也是每四年才会出现一次的。

如果你恰好在这一天出生了,那就意味着每四年才能过上一次生日。那么闰日为什么会在每四年里只出现一次呢?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日历?

闰日的由来。

地球围绕太阳运转一周是一年,时间为365天5时48分46秒,然而我们所使用的国际通用的日历上每年只有365天,那么一年多出将近六个小时的时间。

这样算下来,每隔四年日历上就会多出来将近24个小时,也就是相当于一天的时间。为了最大程度的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出现了闰日。

如果没有闰日的存在,我们的日历将跟不上自然发展变化的脚步,会造成季节和日期之间的混乱。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变化更替,地球上出现四季更替是因为地球公转所形成的黄道面与地球自转所形成赤道面之间存在夹角,它就是黄赤交角,约为23°26'。

这个夹角的存在使地球在同时发生公转和自转的旋转中产生倾斜,于是这个倾斜就使地球产生了四季分明的现象,因为这个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就像我们生活中经常运用的二十四节气,其中区分季节最鲜明的四个节气,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它们背后反映的就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3月21日春分日时,太阳直射点直射赤道,之后不断发生北移,在6月22日夏至日时,直射北回归线,之后不断发生南移,在9月23日秋分日时,又再次直射赤道,之后继续发生南移,在12月22日冬至日时,直射南回归线,这就被我们称为一个回归年,一个回归年就是365天5时48分46秒。

太阳公转的速度也在发生着变化。太阳公转的轨迹不是一个圆形,而是一个椭圆形,太阳就是椭圆的焦点。

在7月初的远日点,是地球离太阳最远的时候,这时地球的公转速度达到最慢,在1月初的近日点,是地球离太阳最近的时候,这时地球的公转速度达到最快。

日历的起源。

日历的存在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很大的帮助。中国古代的日历叫皇历,后来因为时代的进步,思想的解放,皇历被改为黄历。

它是中国古代人民群众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排列组合,不断循环往复地被使用着。它所包含的内容也是十分广阔的,可以从中反映出天文气象,气候季节,以及最佳的耕种时节和收割时节。

人们因此不会错过每一种农作物最佳的耕种时节和收割时节,它也不会给人们在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方面造成任何困扰,反而可以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我们现在采用了国际通用的日历,它就是公历,我们也叫它阳历,但是我们依然保留着自己的农历,也就是阴历,并没有把它废除,我们的传统节日依然以农历为标准。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被丢失,这是古人传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值得被继承和发展。

结语。

2月29日是每隔四年才会出现一次的闰日,我们经过了对它的了解知道了它的存在并不是多余的,反而是有着深刻意义和丰富价值的。

它的存在维持着我们所使用的日历和自然发展变化、季节变化更替之间的平衡,使我们的日历可以最大程度的及时的给予我们最好的指引,尽可能的不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造成太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