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物进化角度,人类女性的择偶偏好有哪些?

在生物学上,雌性的择偶观对于生物的演化至关重要,甚至能改变整个种群的未来走向,达尔文的《人类由来与性选择》书中,就写到过雌性择偶的偏好对演化的影响。

既然雌性的择偶标准会影响到种群的进化,那么问题来了,人类女性的择偶有哪些偏好呢?对人类的演化又起到什么作用呢?

性选择

在了解从生物角度来看人类女性的择偶标准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性选择。

和数学定理一样,性选择也需要几个基本的前提。

首先是雌雄双方在繁殖后代时,孕育的生殖细胞数量不同。其中雄性每次会释放大量的生殖细胞,并且释放之后会得到快速补充,所以许多雄性物种会采取广撒网的方式来留下后代。

而雌性则相反,它们每次只能生产数量有限的生殖细胞,而且它们还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使其在体内发育成熟,所以雌性会珍惜每一颗卵子。

第二个前提是许多物种中的雄性并不参与抚养后代,雌性在消耗大量能量将后代孕育成熟后,还要在它们出生之后照顾它们很长一段时间,付出的能量非常多,非常辛苦。

第三个前提是自然界中的环境并不是宜居的,雌性辛苦所繁育的后代中有一部分个体会因为无法适应环境而淘汰。

正是基于这三个前提,所以雌雄双方在繁殖后代时的做法也不同,其中雄性属于来者不拒,而雌性则比较慎重,它们会对配偶挑挑拣拣。

不同的物种,对雄性的偏好则不同,其中雌孔雀偏向于雄性华丽无用的尾巴,母狮更偏向于鬓毛更大的雄狮;雌性园丁鸟喜欢把家装饰得很好看的雄性,尽管这个鸟巢并没有什么用。

对于雌性这些五花八门的爱好,达尔文解释说,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也非常消耗能量,甚至会引来天敌,比如:孔雀的尾巴,但也正是因为如此,能够拥有这些华而不实并依旧存活的雄性本身就有着独到之处,所以雌性愿意和它们结合,让自己的后代也拥有这项优势,提高后代的成活率。

在一代代的雌性性选择之下,许多物种中的雄性特征和雌性出现明显的不同,比如:雌孔雀灰不溜秋,而雄孔雀却异常美丽。

人类女性的择偶偏好

既然雌性的择偶偏好会影响一个物种的演化,那么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来讲,人类女性的择偶偏好又有哪些呢?

其实,人类女性择偶并没有固定的偏好,这是基于人类的婚姻制度决定的,在人类社会中,人类大部分属于一夫一妻制,少部分属于一夫多妻制。

一夫一妻制就是夫妻双方要共同参与抚养后代,由于夫妻双方都需要付出能量,所以夫妻双方在挑选配偶时都比较慎重,因此一夫一妻制的生物大多数外表以及体型都相差无几,比如:一夫一妻制的企鹅,从外观上看就看不出它们的区别。

当然,女性和男性之间仍旧存在着区别,比如:女性和男性的胸,以及身材曲线等。之所以会如此,现代科学家认为,是因为人类隐藏发情期的结果。

没有发情期的好处意味着即使是强者,也无法通过霸占女性发情期的时间来繁殖后代,只有经常陪在女性身边的男性才有机会留下自己的后代。

但为了吸引男性的注意,女性的身体一直保留着女性特征,比如:其他哺乳动物的胸部只有在哺乳期才会变大,而女性则是在发育之后就会变大,并且之后保持不变。

当然,从种群的角度上看,人类女性的择偶偏好是能够使后代成活率变高的男性。而在目前,由于人类驯化了各种动植物,并且出现了私有财产等,因此掌握生产资料较多的男性,他所生育的后代成活率更高一些(相对而言),所以人类女性的择偶观则是掌握更多生产资料的男性。

也就是说,现代人类女性的择偶方式多种多样,但究其根本是能够为后代提供更好生活的男性能够获得更多的优先权。

当然,现如今的男性也会挑选女性,在双重选择之下,人类的择偶标准也变得复杂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