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90后都是被蛔虫吓大的?

前不久,上流君偶然刷到新加坡电影《我们的故事》,被电影中的一幕吓住了——

两个小孩屁屁痒,于是妈妈扒掉孩子的裤子,轻车熟路地从屁屁里拉扯出来两条蛔虫,徒手,注意是徒手。

上流君不禁摸了摸自己的屁股。

毕竟,驱蛔虫这事儿,在座的80后、90后想必都深有体会。就想问一句:谁小时候没拉过蛔虫?

对80后、90后来说,屁屁痒痒可不是什么好信号,这八成意味着你长蛔虫了。而下一个要担心的问题就是,蛔虫到底啥时候从哪儿钻出来?

这可都不好说。随时随地都要提防“蛔虫恐慌”。尤其是吃了驱虫药之后,即使没有上厕所的欲望,到了一定时候,蛔虫还是会突然钻出来。

最多的当然还是屁眼里蠕动出来。

当年你的同桌上课不安分,没准是在那抠PP。

那些长了蛔虫而彻夜难眠的朋友,无非在担心自己熟睡的时候,它偷偷钻出来。

令人气愤而又无可奈何的是,它有时只探出一半身子在空中漫舞,需要你助它一臂之力,将它拽出来。

也有用替代工具拉出来的,火钳可能是很多农村孩子的选择。

蛔虫很多时候是随着粑粑排出,但还是有人有这样的担心——蛔虫还会从哪出来?

鼻子、嘴巴、耳朵……越想越可怕。虽说口出的概率不高,还是担心自己中头彩。

有的朋友不但口吐,还顺带嚼了起来(???)。

那味道那嚼劲,对不起,我先yue了。

当然也有胆大的,上完厕所之后先看粑粑里有没有蠕动的蛔虫,要是发现了,还能继续蹲着观察一会儿蛔虫的习性,只不过,这画面真是想想都可怕。

“蛔虫恐慌”为什么会成为80后、90后的集体回忆?

说起来这跟当年的学生集体驱虫有关。

其实上世纪90年代,中国是蛔虫病感染率较严重的国家之一,1990年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蛔虫感染率为44.59%,据部分地区调查,城市中小学生平均感染率约40%,农村约60-80%,个别地区高达90%。

1991年,卫生部、国家教委制定下发《全国学生常见肠道蠕虫感染综合防治方案》(试行)。方案指出,在“感染率高于40%的地区,每年2次在中小学校集体服药驱虫”。

这才让蛔虫病感染率大大降低了。

你小时候吃过这种驱虫药吗?北方是甜的糖丸,而南方很多地方则是一种锥形的驱虫药,风靡90年代的中小学,民间称之为宝塔糖。包装很简单,只有一层透明的塑料袋。

对如今长大成人的80后、90后来说,这是一种需要勇气才能回忆的甜蜜味道。

不吃吧,它确实甜甜的,很好吃;可是要是吃了,就要陷入“不知道啥时候蛔虫就会钻出来”的恐慌中。

当然了,最终,不管你多害怕,还是会在爸妈和老师的“甜蜜利诱”中吃下去。

大概第一次吃糖而哭,就是被父母监督吃驱虫糖。上流君记得当年妈妈给我买了一包宝塔糖,吩咐一次吃两颗。上厕所时也在旁边守着,盯着我的屁屁,要是看出了不对劲,立刻伸出援手。

谁说我们90后不是“被父母拉扯大”的呢,而这种“被拉扯”的感受,强烈又具体。

但其实,集体驱蛔也并不是中国独有模式。

日本从1949年起就开始了集体驱蛔,并将防治的第一目标定在小学。经过将近半世纪的战斗,到1995年日本的蛔虫感染率已由1949年的62.9%降到0.01%。

澳洲人则生产了一种专门驱蛔虫的巧克力,比宝塔糖更具“欺骗性”,口感不但好,而且更有诱惑力。

△看了图,吃打虫药的恐惧是不是消失了呢?

△看了图,吃打虫药的恐惧是不是消失了呢?

80后、90后对于蛔虫的阴影,八成就是在那些等着蛔虫钻出来的日子里留下的。时至今日,不少人依旧对长相神似蛔虫的物体极度不适,甚至引发了“软体动物恐惧症”。

上流君就是个例子,从小怕蚯蚓。只是因为蚯蚓细细长长的,身材苗条,像极了蛔虫。这也难怪因蛔虫引发的软体动物恐惧症,蚯蚓在恐惧列表中位列前茅。

听海边的人说沙虫多美味多营养,可是一看这个样子,只能当场缴械投降。沙虫或许会感到很委屈,躺着也中枪。但谁让你们的样子如此相似呢,受过蛔虫惊吓的人,能不把你当它的另一半吗?

不过,在这些受害者中,没有比金针菇更想跪地大哭一场的。

△不是软体动物吗?我金针菇一名副其实的植物,咋就被列入清单了呢?

在吃方面,连低调的面条也难免蛔虫阴影之灾。细长的身材,头和脚尖点就更像了。卖细圆面的,应该考虑到这部分客源的流失。

其实吧,本来我吃着没事,给我看图我真弃面翻脸。

△感觉碗里的米线也活起来了

清楚蛔虫的真面目后,承受能力差点的,是真的拒绝听到关于蛔虫的任何信息,要是见到或听到,会引起他们的强烈不适。

不要给这样的朋友科普蛔虫,事态严重的可能连朋友都没得做了。在他们看来,给他们科普的人比蛔虫还可怕。

不过,有些人对蛔虫避之唯恐不及,但也有些人对蛔虫“趋之若鹜”。

比如科学家们。你想不到为了研究蛔虫,科学家们都做过什么。他们可都是吃蛔虫(卵)治蛔虫啊,这才是真的勇士。

不少科学家为了研究蛔虫特性,试验驱虫药,不惜以身试虫,上演一场场蛔虫盛宴,不仅冒险拿自己做实验,甚至连身边的兄弟、室友都“没放过”。

而另一部分人也来“享受”蛔虫盛宴,却是为了所谓的美。前几年,受肥胖困扰的人为了减肥,可以“生吞蛔虫卵”,甚至蛔虫成虫,然后让蛔虫在腹腔内自由繁衍,消耗多余的营养,达到减肥目的。

其实至今,在“蛔虫吧”还流传着各种养蛔虫的秘方——

怎么说呢?减个肥,倒也不至于这么疯狂吧。

经过十多年的集体防治,好不容易摆脱了蛔虫到处钻出来的恐怖场景;如今,又要为了审美需求,重回“寄生虫阴影”下,到底是不是本末倒置,上流君也只能劝一句“耗子尾汁”了。

你对蛔虫有什么阴影吗?

欢迎评论区留下你的故事~

[1]卫生部,国家教委.全国学生常见肠道蠕虫感染综合防治方案[J].中国学校卫生,1992(02):78-79.

[2]孙凤华,沈明学等.全国人群感染现状调查[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8,3(12):936-939.

[3]杨兆民.关于学校集体驱蛔利弊关系的探讨[J].中国社会医学,1994(01):53-54.

[4]有多少人的童年阴影来自宝塔糖[EB/OL].不相及研究所,2020-9-9.

[5]人类对蛔虫的研究,是靠一次次蛔虫盛宴推动的[EB/OL].SME科技故事,2019-06-12.

[6]周亚清,陆亚琦等.嘉兴市中小学生肠道蠕虫感染9年防治的效果[J].浙江预防医学,2001,13(11):20.

[7]许隆祺,蒋则孝等.学习日本、韩国先进经验 促进我国肠道寄生虫病防治工作[J].中国寄生虫防治杂志,1997,10(4):24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