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发生蝗灾后,灾民为何对其束手无策,是不能还是不敢?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发生过太多次不同程度的蝗灾,很多朝代的更替都跟其有着密切的关联。中国自古以来一直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重农抑商一直封建王朝统治的国策,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民起义都跟老百姓没有粮食,活不下去有关。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有关于蝗灾的记载。从那时候到现在具体发生过多少次的蝗灾,即便是遗留下来的古代文献记录都没办法知道。毕竟在这几千年里,中国经历过不少的朝代更替,很多文献记载都毁在了动乱和战火当中。据昆虫学家郭郛统计,从春秋到新中国成立的这两千多年里,中国经受过蝗灾的年份就有800多个,平均每隔5到7年就会爆发一次大的蝗灾。

由于清朝距离现在比较近,关于这个朝代的资料相对比较全一些。从《清实录》和方志等材料中了解到,在清朝统治的268年里当中,没有蝗灾记录的年份一共只有14年。在这些年当中,共发生过3700多次的蝗灾,范围几乎波及到全国各省市。在蝗灾爆发的那些年,饿死人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很多人都比较好奇,古代发生蝗灾后,灾民为何宁愿挨饿,也不去抓蝗虫当粮食?

在封建王朝统治时期的古代,真正能读得起书的人是非常少的,绝大多数人都过着愚昧无知的生活。他们会将那些难以解释清楚的事情归结到神鬼之说当中,还将蝗灾的由来归结于“蝗神”降罪于人世,即便是读书人和官员也不例外,认为它们是老天派来惩罚人类的使者,自然不敢去吃那些蝗灾。

例如在唐朝贞观年间的时候,发生过一场大规模的蝗灾。唐太宗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由此可以看出来,即便是当时的统治者也对神鬼之说也都存在敬畏心理。唐太宗吃蝗虫这件事情在现在人看起来很平常,但他当时却给人不少的震撼,此后统治者阶级开始积极积极治理蝗虫,大大降低了蝗灾对百姓生活的影响。即便这时候,依然有很多灾民宁愿挨饿也不敢抓蝗虫。

蝗虫无论是繁衍能力还是生长能力都特别强,一只雌蝗虫一次可能产50到100个卵,只需要再过一周的时候就可以再次产卵。除此之外,卵只需要14到20天的时间就可以孵化。从幼虫长大也只用短短的几天时间,之后开始走到哪吃到哪。所以一旦发生蝗灾的时候,根本没有时间去捕捉蝗虫,即便是捕捉到蝗虫也没有回收的价值,很少有人会吃它们。面对着铺天盖地的蝗虫,人海战术都没什么用,还不如留点力气干其他的事情。

蝗灾一般发生在气候比较温暖的时候,人们抓蝗虫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它的繁衍速度,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还有就是古代没有什么保存东西的方法,即便抓住大量的蝗虫储存起来,过了几天也都不能吃了。用盐腌制保存更加不可能,因为很多老百姓自己都吃不起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