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晚年不愿回故乡也不承认自己是绍兴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其实不止是鲁迅先生这样,一个人在外面呆久了,这种地域观念就会变得比较淡,尤其是鲁迅更是如此,他在日本学习,先是在北京教书,后来又辗转厦门授课,其实经历非常的丰富,这样的人受到外界的影响非常大,而且也能见到外面世界与自己家乡的区别,对家乡、对人的认识更加的广义,就像某些人认为自己是地球人,却不愿意承认是哪个国家或者地方的人一样,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鲁迅的思想境界应该是比较高的,尤其是到了晚年,他不会局限于某一个地方,给自己局限住,他的着眼点应该是我们现在提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单纯的绍兴是无法容下他的。这样的思维都是狭隘的。

经常在外的人,尤其是善于学习和观察的人,都会发现外面人的优点,如果在发现自身的一些问题,或者发现家乡有一些通病的问题,那么就会希望家乡能有一个快速的改变,把不好的一些习惯改掉,可以说,任何一个地方的人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而在外面游学,是唯一能够发现自身问题的方法,鲁迅在外几十年,已经完全脱胎换骨,摒弃了很多当地人的陋习,还有很多悲伤的回忆,这些都是人性在陋习方面的展示。

可能有人会以为,鲁迅是对家乡的不满,其实在我看来,这种情况不存在,人在外面呆久了,自然就会受到外界的影响,无论是思维方式,做事风格,有的人甚至连语言、家乡话都会忘掉,并非每个人都是贺知章,地域特点慢慢就会消失了,外面的人已经很难通过语言,做事风格来判断自己是哪里人,而家乡有时候又无法带来荣誉感的情况下,人们是不愿意承认自己来自哪里的,这是狭隘的方面,鲁迅应该不属于这个范畴。

家乡给他留的印象缺少温暖,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就是童年的悲惨生活,亲属的世态炎凉,革命道路的道不同,等等,让他对这个地方有些失望,有那种“怒其不争”的感觉。

?大家都是地球人,把地球当作自己的家,像爱护自己的家来爱护整个地球,可能这才是我们应该为之骄傲的,讲究地域概念本来就是狭隘的思想在作祟。如果让我来判断,更愿意相信鲁迅的思想境界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而不是局限于某一个地方,某一类人,而是对人类思想和灵魂的改造,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够变成有理想,有思想的人,这可能也是经常外出旅游人的优势所在。

鲁迅就像自己说的那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以天下为己任,不可能受到家乡或者地域的限制,这才是他晚年的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