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给人情关系?明白了儒家“爱有等差”思想才知道,我输给了人性

文|颜小二述哲文

在《武林外传》中有这样一幕,吕秀才写了一本书,小郭觉得挺好打算出版,但是找来协议出版的书商老太太不安好心,她让吕秀才对书稿改了又改,直到吕秀才毁约,继而提出天价“违约金”。

老太太面对同福客栈的伙计掌柜的,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上头有人”。

颇具喜感的是,老太太因吕秀才天价“违约金”一事去了衙门,衙门里,她也挤眉弄眼,张口就是“我上头有人”。按照剧情,理解能力简单粗暴的锦衣卫飞身上房梁查看是不是”有人“,然后房梁塌了,无良书商老太太也压死了。

很显然,《武林外传》这一集是在调侃“我上头有人”这句话。

“我上头有人”背后的“人情关系”,于电视剧中是“笑料”,故事外,又是多少人的那根压死骆驼的“稻草”。

只是,那根压死骆驼之名为“人情”的“稻草”,可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情”,而是贪婪人性,而我们对由古至今的“人情”,或许也存在一些误解。

为什么这么说?请往下看。

1、“人情”背后是儒家蕴含哲理的“爱有等差”

中国讲求“人情”,这是有历史渊源的,只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人情”,其发源之初,于颜小二的积累来看,可以在儒家宣扬的“爱有等差”中找到些“痕迹”。

一提到中国的“人情”关系,许多人可能会皱眉,颜小二也会。

一直以来,颜小二也吃过不少类似“人情”关系引出来的“亏”。

似乎当代的“人情”关系,可以无视“公平”,让努力者的汗水付诸东流。

那么我国为何会有“人情”关系社会出现呢?原因可能与儒家有关,但人情中不公正的“特权”,与儒家无关,仅与人性有关。

儒家维护尊卑有序“礼”,而“爱有等差”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和“礼”相辅相成。

对于不同的人,我们的态度不一样。

我们会更加尊敬、亲近我们的父母,而不是拿一样的态度去面对路人父母,这是符合儒家之“礼”的。

为何儒家要强调这个?其实往浅了说是告诫世人要“孝顺”,往根本上说,就是告诉人们要懂得“感恩”,要“重情义”。

如果一个人对待生养自己的父母的态度,和对待一个一面之缘路人甲的父母的态度是一样的,又如何能够彰显出自己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呢?

诚然,真正的感激是不需要刻意彰显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是真正的感激表现出来,对待不同的对象,确实是有差距的,而我们能够看到的,大多是表象。

大家可以体会一下。

2、由爱有等差衍生的“人情”关系的背后,真的是肤浅的“护崽心理”吗

联系现在的生活实际,许多人可能比较反感“人情”关系,认为这是肤浅的“护崽心理”,会对公平公正产生蒙蔽。

颜小二想说,蒙蔽公平公正的是贪婪人性,而由儒家爱有等差衍生出来的“人情”之精神内核,于今日来讲,还留下多少?答案由大家评说。

至少颜小二在理解儒家之“爱有等差”以前,对中国“人情”是有一定偏见的。

言归正传,关于“爱有等差”,《孟子》一书中有这么一句话: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很显然,孟子这是以“爱有等差”尖锐批评墨家“兼爱”是“禽兽行为”。

话为何说得这样重?

在墨翟的观点里面,其“兼爱”是有其逻辑合理性的,类似乌托邦,十分理想,也很诱人,但是离现实太远。

这一点,聪明如孟子,颜小二觉得他能理解。

但是孟子能理解,普通百姓又能理解多少?

长期被欺压,受到“不平等”待遇的底层劳动者,自然向往“兼爱”,但思想高度没有达到“兼爱”的高度。

可是墨翟的“兼爱”太诱人了,虽然思想上无法靠拢,却可以在行为上“靠拢”。

于此,对墨翟“兼爱”的肤浅理解之下,可能会驱动人去像爱别人父母一样爱自己的父母。那么问题来了,对于别人的妻子呢?也和爱自己妻子一样去爱吗?

要理解并达到墨翟“兼爱”思想高度,是需要极高的修养的,于此其“兼爱”若是粗糙地普及下去,势必流于庸俗。

或许是看到这一点,当时的人有多追逐乌托邦般的“兼爱”,孟子就骂得多厉害,说“一个人如果像对待路人父母一样对待自己父母,这不是禽兽吗?

孟子的“爱有等差”更符合人性,同时又束缚人欲,其强调的是“感恩”,而非亲疏关系下的“特权”。

至于为何现在社会“人情”颇具“特权”意味,或许千年来,对人性之私欲的抗衡,我们一直在路上。

3、输给人情关系?输给了人性!

综上所述,我们不是输在“人情关系”,从儒家“爱有等差”观点来看,中国社会的“人情关系”本不该参杂太多尔虞我诈的“利益斗争”,这本该只与“感恩”或者说“重情义”有关。

只是现在的“人情关系”,虽可以说是以儒家“爱有等差”为基,但到如今,一代一代只重形式不重内核的传承下,更是变了“味道”,为所谓“投机取巧”的特权打掩护,这是谁的悲哀呢?

于此,我们哪里是输给“人情”,而是一时受困于少数人的自私“人性”。

写在最后,您的经历中,又有多少败给现代“人情”的经历呢?您又是如何消化的呢?您可以留言,说出您的故事。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转载、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

参考资料:《“爱有差等”与“爱无差等”辨析》、《孟子》、《中国哲学史》等。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

想持续了解更多蕴含哲理的国学知识,想持续从电影、文学作品、人生百态中体察更多人性的高尚与悲俗,可关注@颜小二述哲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