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7年,刺客荆轲受燕国太子丹的委托,带着燕国地图和秦国叛将樊於期的首级去见秦王。就在秦王展开地图的时候,荆轲突然拿出藏在里面的匕首准备行刺,然而刺杀行动并没有成功,荆轲当场被侍卫所杀。随后秦王派大军攻打燕国,燕王为了避免兵祸,被迫杀掉太子丹。刺秦事件谋划方无一幸免。
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桩刺杀事件,然而令人颇感费解的是,当时秦国到处压榨各诸侯国,秦王的仇人遍布天下,为什么只有太子丹会派出刺客呢?传统观点往往认为,太子丹惧怕秦国入侵燕国,所以打算刺杀秦王,让秦国内部陷入混乱,以此为燕国生存带来转机。然而当时受秦国威胁的远不止燕国一家,其他诸侯国都不出面,太子丹为何又要主动出来作死呢?所以这一点并不足以完全解释太子丹的动机。
事实上,太子丹跟秦王嬴政除了有国仇之外,还有个人私怨,这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他刺杀秦王的决心。
太子丹幼年时期在赵国做质子,当时同样年幼的嬴政也随父亲子楚在赵国做人质。两位年龄相近,处境相同的少年在异国他乡很自然就成为了好朋友。后来嬴政成为秦王,太子丹又被送至秦国当质子。原本太子丹以为凭着早年的关系,秦王嬴政应该会善待自己。可令他极度失望的是,嬴政不仅翻脸不认人,甚至刻意不给太子丹应有的礼遇。
俗话说“士可杀,不可辱”,嬴政的举动让太子丹感觉自尊受到严重践踏。于是他自作主张,偷偷逃回了燕国,并在心底发誓一定要洗刷这一耻辱。
正因为有了上述这一私怨才让太子丹对秦王的憎恶远胜过其他人。所以报复秦王嬴政成了太子丹最想干的事情,这才有了后来的荆轲刺秦王。
后世不少人对太子丹和荆轲不畏强权,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给予了很高评价,但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认为,太子丹和荆轲的行为并无崇高之处。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此事做了这样的评价:“燕丹不胜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秦,轻虑浅谋,挑怨速祸,使召公之庙不祀忽诸,罪孰大焉!而论者或谓之贤,岂不过哉……顾以万乘之国,决匹夫之怒,逞盗贼之谋,功隳身戮,社稷为墟,不亦悲哉!”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说:太子丹因无法忍受个人私怨去冒犯虎狼一样的秦国,让一泱泱大国葬送在一己之怒下,以盗贼般浅薄的谋略去逞强,导致祖宗基业被毁,自己也惨遭屠戮,这不是蠢到令人可悲吗?
至于荆轲,司马光则认为“不顾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不顾自家七代宗族的性命,妄想凭借一把匕首就使燕国变强而秦国变弱,真是个傻蛋!)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