瞪大眼珠子,瞪谁谁值钱?

社会性动物

☉亲戚们不看小视频,保护眼睛

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惹人注目,微信作为企鹅家头牌的小动作是吃瓜群众最热爱的谈资。

腾讯是抵抗过抖音的。微视复活后,拼命拉主播拍段子,拿海量的真金白银去投公会抢资源,可惜就没有然后了,本质上短视频和社交一样,用惯了都就沉淀下去了,不一定是产品力不行,而是迁移成本太高。

后来是微信逐级加码视频,不仅搞视频号,现在灰度测试群直播,张小龙一直以克制闻名,既然他都动手了,那就有必要说说为什么巨头们都要跟视频过不去。

这事还得从时间概念说起,互联网,顾名思义,是互相联系的网。但这只是理想化的状态,互联网只能说是从某种意义上消灭了空间概念,但时间没有被消灭。

空间距离可以用网线拉近,但是时间每天每人就24小时,固定不变,所以互联网竞争就变成了对时间的争夺。

初代,是文字,比如上古的天涯等论坛,文字功底是基本功;

中生代,是语音图片,比如微信,跨界打败了电话和短信;

现在,是视频,能让你一刷几个小时的,除了抖音也就打游戏了。

截止2020年3月,我国网民共计9.04亿,按照我国的人口比例来说,基本上不会再有增长空间了,除非谁能真的想出办法来向高龄老年人和农村地区进军。

现在50岁以上的网民占比仅为16.9%,农村网民普及率46.2%,他们真的还有很大的空间。

但问题是文化程度是个门槛,我国网民按学历分初中最高,达41.1%,专科以上只有19.5%。在这个比例之外,就是广大老铁,他们在文字时代基本围观,语音时代用个微信,只有到了视频时代,才迎来了他们的春天。

网络视频,包含短视频占了全网用户的24.9%时间,每天高峰期在17~22点,用户画像就很清楚了:人们打工下班之余看会直播和小视频,然后睡觉。

借用下电视人的概念,指一种媒介依存症,就是小时候我们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看电视,甚至不是追剧,也得把电视打开,要不然浑身不舒服的那种感觉,实际上就是成瘾。

而现在手机给了新时代的网民一种技术可供性。毕竟出门抱着电视是奇葩,但出门、上厕所、下饭店不拿手机可能连账都结不了,技术给了我们随时随地接触媒介的可能性。

最终发展下去,技术会构建互联网巨头的生态闭环,看似是你拿着手机刷视频,实际上是手机在牵着你,巨头们的巨量活跃用户不就有了吗?

而且别人都看,你不看就会很奇怪,毕竟人需要社会化,一直不参与话题讨论,就会被孤立。比如别人都用群直播,要是你不用,那就是抗拒社会化,最后就是没人跟你玩。

人最终都会遵循社会规范,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充钱那个少年。

爱看小视频,都怪量子力学

这里聊个问题,为啥人们读书看报需要门槛?

因为文字是线性的,逻辑是被逐渐推演下去的,所以不能太跳。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数学课,开小差五分钟,回来就拔剑四顾心茫然了。所以不经过长期训练,人类是很难经受住这种“摧残”的,毕竟没人喜欢给自己找不痛快。

视频是非线性的,最好的例子就是蒙太奇等一大堆剪辑手法,比如诺兰的所有电影都是这个套路,最新的《信条》又是打破时间线的手法。这玩意做成小说,销量能到几万顶天了,可一旦是以电影的形式出现,一般人看不懂还能很爽。

另外一个原因是视频可以给你一种感官的综合体验。你在看书的时候,是不能心猿意马的,需要咀嚼内容,但是视频可感,调动眼睛、耳朵等器官,跟着节奏会有悲伤、快乐等情绪,更不要说颜色视频的快感了。

对比下就明白为啥纸媒衰落,书店纷纷倒闭了,人们不去电影院,也会去刷无脑小视频,爽就完事,思考太累。

这事啊,实际上跟20世纪语言学的转向有点关系。因为20世纪人类科学发现大爆炸,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出现让人们对时空观念有了巨大的进步,但问题是这些理论是非经验性的,是纯粹的理论,以往的科学发现老百姓还能感觉一下,比如牛顿力学,针对的是现实世界的物质运动问题,但是相对论思考的是时空,你怎么感觉,引力波到21世纪才被证实,量子力学就更别说了,玄之又玄,薛定谔的猫还在那看着你呢。

☉科学已经是普通人不可以理解的魔法了

所以有人就说人类的思维也该换换,应该向数学那样去改造,变成一种纯粹的抽象符号,就像数学公式一样,实际上给了我们一种语言脱离现实的思考角度。

当然,这些想法浅尝辄止即可,不然伦理学怕是要跟不上了。现在只需要知道这个理论可以很好的解决我们爱看小视频的哲学背景,因为被符号化的东西最能调动我们的情绪。

比如“赘婿”之类的小视频,短则几十秒,长不过几分钟,内容很简单,概括说就是凤凰男深藏不露,富家女追悔莫及的故事,里面的节奏转折非常快,人物肢体语言都很夸张,我们实际上看到的都是抽象化的线条,传递的只是几个符号,一会让你愤怒,一会让你满足,最后让你感觉到也有机会成为故事里翻盘的凤凰男。

这就是高浓度的鸡汤,但是结合前面的用户结构,你就会明白此类视频为什么能大行其道了,毕竟做梦是最简单的致富通道了。

其实以前我们是没这么俗的,比如上美厂的《大闹天宫》,到现在都是精品中的精品。但是改开后体制内文化生产模式的集体落寞,确实跟不上节奏,《黑猫警长》、《特别车队》,都是播了几集就再无下文。

而体制外的从业者认识到市场竞争环境下,视角必须向下。现在全世界纸媒销量和广告收入都在下降,也有稳定的,比如日本的《朝日新闻》,每天发行量1420万份,那是因为日本互联网产业不行,整个社会已经固化,容纳不下创新的空间了。

这还算好的,纸媒可以上网做内容提供方,毕竟各大互联网新闻APP并没有采访权。但是电视台日子可就不好过了,现在医药保健品是地方二线电视台的大金主,正经广告基本已经转到互联网了,只有爷爷奶奶才看电视,像1818这样老少咸宜的奇葩,全国也就那么几个。转型的电视台,可能也就芒果像个样子,其他都是高开低走。随便说一个,风风火火的央视频,你看吗?

体制内的不行了,有新闻理想的饿死了,最后市场经济和技术背景选出了标题党、直播、短视频这些产物。它们的目的都是争夺你的时间,有人看才能卖广告,而为了广告他们不惜把用户训练成猴子。

但这全是他们的错吗?

市场经济的逻辑从来都是用供给满足需求,是人类的需求决定了这些东西大行其道。你不能否认,对几乎任何群体来说感官刺激都比思考好玩多了,你不也在工作之余想来点奶头乐吗?

世界崩塌,没有一块石头是无辜的。

时间就是金钱

互联网就是割流量韭菜,留住客户时间才有商业想象空间,所谓的商业化实际上就是对用户分层,既然最大多数的用户喜欢看视频,那就做视频APP,既然不喜欢思考,那就尽量具象化,最大程度上降低理解的门槛。

人是一棵会思考的芦苇,但你老是瞎想,巨头就没法收割了。

数字经济时代,人就是数据牧场的培养皿,海洋牧场养鱼,山地牧场放羊,流量池里的用户就是是砧板上的肉。

互联网业实际就是广告业,人类最聪明的大脑想尽办法让你看广告。

今年疫情期间,最倒霉的是旅游业,最火的是在线教育,猿辅导暑期营销费用4亿+,光抖音上就花了1个亿,腾讯、字节跳动、快手都在加码,毕竟家长的钱最好赚。

盘一下这个模式就是这样的:免费吸引——前期让利——圈起用户量——一波收割——击鼓传花,大A上市——老实人接盘,然后被割韭菜,心情抑郁,打开网抑云,来瓶茅台。

☉耐心培育,精准收割。

有流量就能挣钱,2020年一季度,最挣钱的广告公司恰恰就是BAT三家。阿里收入309亿人民币,占总营收比例为27%,腾讯177亿,占比16%,百度142亿,占比63%。

对于用户来说,注意力一直被分割,会造成片段化和跳跃的思维,甚至会变成没有能力着眼于长期利益,只会发愤图强五分钟,打开抖音半小时,明天起来该干啥还是干啥,但人应该是媒介的主宰。

现在是一个马赛克社会,陌生人交往才是常态,只要脸皮够厚,做自己反而压力小,你就不看群直播,又能咋地,大不了工作不要了,回家种地,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说到这不得不唉叹一句,其实如今直播、短视频已经常态化,不管是什么巨头入场,基本上翻不出新花样了,但未来VR/AR会让真实虚拟和虚拟真实融为一体,那才叫可怕。

还是该多读书,毕竟书中自有黄金屋和颜如玉,天天看赘婿是入不了赘的,好好上学才有点可能被龙王收为义子。

参考文献:

原创图解丨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哪些与你有关?一起来看!https://www.cac.gov.cn/2020-04/28/c_1589619540853772.htm

互联网、技术可供性与情感公众https://www.qnjz.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8&id=31786

论“语言学转向”的哲学本质https://www.paper.edu.cn/scholar/showpdf/OUD2IN0IMTz0kxeQh

全世界报纸销量和收入下降https://www.jcph.com/qikan/bkview.asp?bkid=40294&cid=71163

腾讯快手等互联网巨头持续入局 在线教育企业花式营销打响流量争夺战https://www.mm111.net/cjzx/p/392644.html

2020年Q1中国22大互联网公司广告收入情况梳理https://xw.qq.com/cmsid/20200602A0PP6N00

本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