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钱没了,变成了一串数字

都说钱是王八蛋,可是长得真好看

“都说钱是王八蛋,可是长得真好看”

——郝云·《活着》

我不知道这个七夕你是不是寡寡寡,但我坚决抵制节日消费主义化,所以我决定省钱。

毕竟没有女朋友就不需要出门消费,但是节日夜晚我还是打开了淘宝慰藉下自己,不知不觉中买了好多东西,后来我就在想,这是为什么?

想起来莲花乡著名哲学家本山·赵曾经说过,“人生最痛苦的事就是人活着,钱没了”。如今钱已经虚拟化了,并没有纸币那种拿在手里的真实感,划着划着屏幕,点着点着图片,搞不好手还在,钱就没了。

现在央行推出法定数字货币,已经是箭在弦上了。以后这种控制不住自己的情况只会越来越频繁。毕竟又不是玩游戏看直播,总不能说是孩子充的点卡。

所以为了大家的身心健康,有必要说清楚央行数字货币究竟是什么。

贝壳才是本质

按照美国未来学家贝尔的说法,人类依次经历了部落——农业——工业时代的变迁,而人类下一步是走向后工业时代,取代轰隆隆大机器的将会是二进制的比特数据,也就是信息。

信息技术将会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谁掌握了这一技术,就能拿走最大头的利润。

20世纪末,信息技术从军方手里下放到民间,激活了互联网产业,但此时的互联网只是一种信息互联网,并且可能遇到高墙的问题、语言不同、平台差异的问题。换句话说,信息互联网从来没成为过巴别塔,人类还是在自说自话。

而08年金融危机后,区块链技术横空出世,有望在信息互联网的基础上发展出信任互联网,特点是谁也做不了假,因为区块链传递的是一种确定的信息,类似于有啥事大家喊一嗓子全村人都知道,自说自话是不行的,因为事事有记录,件件有档案。

2018年后,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发展,则有可能带来价值互联网的繁荣。

区别于前两种互联网类型,区块链传递仍旧是信息,比如说Libra,传递完转账信息之后依旧需要兑换成美元才能说走完了整个流程。

而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将有可能带来信息和价值的同一化,信息就变成价值,价值同时也就是信息。

通俗点说,转账信息就等同于价值转移,比如你去卖油条,以往是微信或支付宝支付叮咚一声提醒老板到账了,实际上是支付宝和银行通信,让银行作为转账中介,而以后,很有可能就不需要银行或者支付宝了。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不兑换,只在现有的价值体系里流转。但那有可能就是击鼓传花的大A游戏了,毕竟茅台只有一个,被獐子岛时不时落跑的扇贝套牢才是散户们的最终归宿。

说到扇贝,我就想到了贝壳。

贝壳是人类在史前时代最早的交换媒介,经历岁月变迁,现在人民币的职能还是交换媒介,举个例子,人民币是国内交换媒介,美元是国际交换媒介。

但是贝壳过于脆弱,万一摔碎了就啥都没了,随着人类向海洋开拓,贝壳的稀缺性也不复存在。既不可保存,又不具有稀缺性,贝壳作为交换媒介的使命也就算到头了。

这里套用下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可以把这种依靠贝壳的交易方式称为贝壳本位制,贝壳本身是没有价值的,但用的人多了,也就成了“钱”,后来大家都不用了,贝壳就不是“钱”了。

可以发散下思维,钱就是大家公认的交易媒介,贝壳,黄金,乃至于现在的美元,本质都是如此。

更为人熟知的是贵金属本位制,比如二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把美元跟黄金绑定,拿美元可以直接兑黄金,黄金成为了美元的锚定物。有的国家可以不认美元,但是黄金大家都是认可的,偏偏美国占了世界50%左右的黄金储备量,几乎是黄金的代言人,所以这套玩法可以玩得转。

但是二战后,苏联崛起、欧洲复兴,渐渐就有人对美国人提出了挑战。比如法国戴高乐总统,真的派军舰去美国拉黄金,其他人也有样学样,慢慢的,美国的黄金越来越少。

后来尼克松干脆宣布,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了。为什么美国要自己把这套体系崩溃掉呢?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黄金美元的体制下,受限于黄金的总量,能发行的美元是有上限的。20世纪6、70年代,美国深陷越南战场,要花钱的地方实在太多,换句话说,没法超量发行美元,俗称放水。

直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那天,美元超发就彻底没人管了。

你看对于美国政府来说,什么国际信用、民主自由都是假的,只有国家利益是真的。

崩溃了大家日子也得过呀,所以现在大家都是用国家信用替代黄金作为锚定物,主权货币这个称呼也就是这么来的,再也没人用贵金属本位制了。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国经济都不好,美国人更是不断QE(量化宽松),对全球征收铸币税。

简单说下铸币税,就是黄金美元崩溃了,但美元依旧是国际货币,并且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可以全球贸易中占据优势地位。

这个流程就是美国大规模印美元,而工业国家,比如中、德、日本等国卖衬衫、汽车和家电,最终外贸企业拿回来的是国际货币——美元。但是美元不能在国内花,得有个兑换外汇的流程,企业先把钱给国家,然后由央行发行等价的人民币,外贸企业才能拿到本国货币。

但问题是1美元最起码等价于6、7块钱人民币,有上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都得有6、7万亿的人民币在国内流通。

美元一超发,汇率当然也会动,但只动汇率不够,各个下家国家也得跟着超发一些才行。换言之,美国是在通过这种方式不断转嫁本国的通货膨胀。

美国人的做法早就搞得天怒人怨了,有位名为中本聪的极客就看不过去,发明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比特币。

思路很简单——美国这个中心不靠谱,那就干脆去中心化,大家绕开美元直接交易算了。所以中本聪至今匿名,敢实名就是下一个阿桑奇、斯诺登。

☉区块链流程

实际上中本聪设想的比特币应该称为一种密码学本位的、去中心化的、匿名化的货币,是一种非国家行为体发行的货币。

解释一下,就是返璞归真的贝壳,部落时代人类还没有国家组织,也不存在所谓的中心,大家都是没名没姓的,也算匿名了。当然,这是强行联系,大家听个乐呵,意会一下就好。

这里要解释下密码学本位,这不是专业金融术语,是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因为区块链的技术基础是密码学的发展,就是通过一系列的算法来保证安全性,比如哈希算法等,但是没必要深究,因为非从业者确实看不懂。

而中国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只是应用了这个技术,本质上仍然是一种主权货币,并不是完全依赖于区块链,密码学的应用是为了数据安全。央行数字货币还是有中心的,且中心就是央行。

贝壳才是本体,其他都是套娃。

大号QQ币

至于央行数字货币的定义是什么?这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了,很难用“是什么”去定义,所以我打算排除所有的“不是什么”,剩下的概念就是它了。

最为人熟知的概念是区块链,区块链是比特币的技术源头,但区块链本身≠比特币。区块链通俗而言是个数据库,可以存储所有的信息,信息的丝毫变动都能被所有人知晓,这也是去中心化的原理,谁都知道也就没必要存在一个中心来确认。

区块链可以存放各种信息,比如农产品的各个运输环节,医药的生产流通情况,等等,所以区块链其实比比特币的外延要大的多。

第二个概念是比特币,它存储的是交易信息,比如张三给王二麻子一百块钱,就可以广播给整个比特币拥有者,他们俩之间发生了交易,大家都认同这个信息,这个交易就被认为有效。

这个过程最奇妙的是交易不需要真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当然,这里观念的货币表现形式是二进制的代码——比特币,由此,比特币也就具有了流通职能。

第三个概念是Facebook的Libra(天秤币),目标直接就是国际清算工具。以前国际之间的清算是通过银行、外管局、汇率和SWIFT来进行的,而美元是占有主导性地位的国际货币,不管伊朗、朝鲜和委内瑞拉有多反美,还是乖乖要用美元作为外汇储备,而不是津巴布韦币。

☉Tik Tok买不成了,Libra前途也堪忧

Libra给了他们另外一种可能:Libra是一种稳定币,也就是要盯住美元,有多少Libra就有多少美元作为储备金。所以Libra不是比特币之类的东西,因为比特币的流通完全不需要现实货币参与,只能说Libra是应用了区块链技术的一种虚拟货币。

Libra最大特点是以后国际转账不再需要那些复杂臃肿的工具,而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也不需要身份信息和银行账号。

比如一个菲律宾人去香港做佣人,给家里汇款,再也不需要支付高昂的手续费,以往手续费一般7%左右,高则能达到40%。

扎克伯格依托Facebook和WhatsApp在全球27亿以上的用户量,可以想象一下Libra对全球跨境清算业务的冲击力度。

第四个概念是货币虚拟化,就是纸币的数字化。不管是支付宝里的钱,还是银行账户里的钱,都是一些数字,但出门购物大家都认,因为你和老板知道可以去银行去换成现金。

到这,我给央行数字货币下个定义: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由国家发行的数字化的人民币。

它和区块链的差别在于,央行数字货币是中心化的、实名制的,而区块链技术是完全匿名的、去中心化的;它和比特币的区别是,央行数字货币是法定货币,而比特币是非法定的,也就不能被称之为货币;它和Libra的区别是,央行数字货币不需要储备金,没自己储备自己这回事;而它和货币虚拟化的区别是,央行数字货币的时代不存在纸币的兑换过程,你和老板的点对点(P2P)交易就是全部流程。

比如有一天你去照顾小巷子里小姐姐的生意,你们的交易和交易方式都是点对点的,不需要经过其他第三方工具。但是央行能不能看到,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顺便提下,数字货币时代,是没有纸钞的。

类比一下,更接近于Q币的概念,但Q币只能在腾讯的服务中流通,不能拿出去买菜。

其实央行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更多是为了保护隐私。理论上,以后的交易完全可以点对点进行,完全不需要支付宝和银行的参与。但现实很严肃,比如去淘宝购物,你直接和商家点对点了,那谁来保证你的资金安全?

技术的发展可以解决旧的问题,但同时也会创造新的矛盾。

本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