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人类卵子会特别中意某些精子,是真的吗?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都认为卵子是被动的等待,等待着与精子的相遇,然后形成受精卵。但最新研究显示,卵细胞可能会主动选择精子。

卵细胞的选择

达尔文在解释生物进化时,除了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理论之外,还提出了生物的性选择。既雌性挑选特定的雄性,导致雄性演化出和雌性不同的第二特征。

比如:雌鹿更垂青于鹿角较大的雄鹿,这也意味着鹿角较大的雄鹿能够与更多的雌性交配,以便产生更多的后代,因此该基因能被保留下来;反之没有鹿角的雄鹿由于得不到雌鹿的垂青,所以留不下后代,因此该基因无法传递下去。

然而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的主任研究员Joe Nadeau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一些受精卵中的基因配对组合出现的概率要比其他组合高的多。排除了其他解释之后,只能得到一个:受精并不是随机的,除了雌性会挑选合适的伴侣之外,卵子也会挑选合适的伴侣。

这一研究内容《卵子的化学信号促进了人类神秘的雌性选择》发布在著名的期刊《英国皇家学会会刊B》上。

在我们的常识中,精子进入人体之后,会在人体内部经过多重竞争,其中宫腔之中会有黏液,这些黏液会粘住一些精子;还有一些运动能力弱的精子也会被淘汰;再加上人体内有细菌、微生物等,也会造成大量精子死亡。所以能够顺利到达卵细胞周围的精子,一般都是经过重重选拔的相对优质精子。

然而卵细胞似乎对这些精子仍不满意,它们也有自己的选择标准。研究人员从16对接受过生育治疗的夫妻,采集了相关的卵泡液以及精子,然后将这些卵泡液和精子进行两两组合,结果发现,有些精子被同一类的卵泡液更多的吸引,而有些则很难通过。

来自瑞典的教授介绍说,人类的卵细胞中会释放一种化学引诱剂的物质,这些物质相当于为特定的精子留下的后门,帮助特定的精子快速寻找到卵细胞。也就是说,卵子并不是被动地等待,而是会主动寻找适宜自己的精子。

卵子的“后门”

神父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发现,纯种豌豆在杂交之后生育的第一代会产生杂合子,而杂合子再次交配之后,两种性状的比例分别是3:1。在中学时,有人创造了一个顺口溜:种豆南山下,黄绿三比一;加上圆皱粒,九三三比一。

通过这个数据也可以发现,生物的演化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规律的。

但是,如果卵子对特定的精子“留后门”,岂不是意味着杂合子交配之后,一对相对性状的比例并不是3:1?

其实并非如此,虽然卵子会挑选特定的精子,但这种情况是建立在雌性与多个雄性交配的情况下,而在自然界中,许多雌性在发情期时只会与同一个雄性交配。

比如:狮子,雄狮会霸占雌狮的发情期,以便让雌狮产生的后代都是自己的。也就是说,即使卵细胞会对精子挑挑拣拣,但挑来挑去都是同一只雄性的精子。

还有,卵子虽然会为特定的精子“留后门”,但该比例并不会很高,只有18%。如果在该精子未到达卵细胞之前,有别的精子率先与卵子结合,那么卵子照样会发育成受精卵。

因此,卵细胞虽然想要为特定的“情郎”结合,但在“情郎”进入到人体之前,要先经过女性的选择,而女性的选择有时和卵细胞的选择不同,所以卵细胞想要寻找到“特定的情郎”困境重重。

总结

我们知道,自然选择对生物演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自然选择又是通过繁衍后代来起作用,如果某一个基因可以让后代存活率高,那么该基因更容易被自然选择所保留,由此也就不奇怪为什么卵细胞会为特定的“情郎”留后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