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跨界做得好,你得知道哪三点?

现在这社会,谁要是没有个副业,没有几个斜杠标签,就好像与社会脱节了一样。不管是大学生,还是职场人士,大家都纷纷开启了自己的斜杠模式。

比如有的人白天在单位上班,晚上开滴滴或者摆摊;还有的人白天做正职,晚上做微商或者是做做自媒体等,总之大家都不满足于自己只有一份职业,如今这些现象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各大平台的兴起”正变得越来越司空见惯。

在很多人的眼里,斜杠意味着发生在“能力较强、选择较多”的人身上,没有斜杠的人看到后也跃跃欲试,可抛除“幸存者偏差”后,你会发现,99%的人跨界做得都不怎么样。

为什么呢?

原因有三。

第一:时间与精力得不到保证,限制了专业水平的跃进

很多人看到别人做副业赚了多少多少钱,就会眼馋,也想试试,可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副业正是别人安身立命的主业,而别人之所以做得好,无非就是拿主业包装成了另外一种形式,其底层逻辑还是一样的,而你不具备这个底层逻辑,自然就做不好。

所以千万不要把自己的业余爱好和别人的主业相提并论。如果不懂得聚焦能力核心,一堆“斜杠”只能是分散你的时间与精力,如同“五马分尸”,最终的结果就是什么都没做好,什么都做不出彩。

大部分人做斜杠领域的事情都是在自己主业的八小时以外,时间零星、分散,精力也得不到保证,如果没有持续、稳定的时间投入作为保证,那么也只能停留在玩票水平,业务和专业终归不在一个水平上。

也许有人会说,我只是“随便做着玩玩,就当爱好”,有时间就多做点,没时间就少做点,不是非做不可。

如果是这样,那么这种观念一开始就成为了你能够做好的限制,因为内部动机的不足,根本不足以支撑你去克服遇到的种种困难,怎么可能让你变得更优秀,变得更卓越。

如果你把副业看得很重,那么我建议一旦确定了方向,并且确实也在此方向积累了足够的能力,就应当机立断地切换工作轨道,真正进入到目标领域去全身心地投入,而不是始终‘脚踏两只船’,彼此牵着、绊着、纠缠着,用自己的业余和别人的专业技能竞争。

毕竟,任何领域都是二八原则,不破釜沉舟,怎么可能归类到这百分之二十中。

第二:斜杠容易诱人进入疲于奔命的状态

我有一次打滴滴的时候,司机就和我说他都是下班或休息时间出来跑车,跑完车就感觉很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管家里的事情,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提升自己,可是感觉不做又不行,毕竟房子要还贷款,孩子要养、老人也得顾着。

作为一名中年人,我很能体会这其中的辛酸,在这个物价飞速上涨,而工资不涨的年代,要赚的每一分钱都不容易。

但尽管如此,在埋头走路时,我们是不是也要仰望星空思考下“什么样的付出从长远来看是值得的”?是不是也要思考下“现在这个机会是不是真的是个机会”?“这样的付出到底有没有价值”?

做任何事情的思维都要以终为始,立足长期,才能抵御住诱惑。

越想赚钱的时候,越要学会分析判断--这件事值不值得做。

否则,疲于奔命,“低水平的重复”看似现在赚了钱,可从长远考虑,实质是在一直亏钱。

第三:斜杠青年的个人品牌定位不清晰

如果一个讲师,又讲职业规划,又讲创业,还讲育儿领域和两性关系,你觉得这个讲师是个好讲师吗?他的专业又有几分可信度?

什么都想做的人,势必什么都做不好。舍得舍得,先舍才能得。在个人事业定位中,要讲求可识别性,而识别性必然意味着排他性,所以一个人身上的标签最好不要超过3个。

可能有人会提出反问:“那个网上的XXX不就是著名的斜杠吗?人家不是什么都做得很好吗?“

但其实,斜杠做得好的人,用的都是同一套的心法,我们以知识IP秋叶大叔为例,他是网络上著名的斜杠达人,但尽管他有PPT达人、出书、讲师等多重身份,他用的核心技能都是一致的,都是内容运营者,用的内容的书面或口头表达。

他一直在做的事情无非就是“写他所写的”、“做他所做的”、“说他所说的”内外一致,只不过是用的不同的载体来实现。

就像我们做家长的,如果让自己的孩子学钢琴、学跆拳道、学画画……看似什么都没拉下,可是真正做好的又有几个。反观那些觉察到自己天赋、与之共舞的艺术家与建筑家们,他们并没有做过多的探索,只不过是找到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一直热衷的做下去。

所以说,真正成功的斜杠,一直遵循的是精要主义,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与天赋,不断投入,花99.9%的时间在这件事情上,最终这件事情成为了支点,给你带来了更多的资源。

END~

我是吕姑娘,专注职场,相信专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