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位出道、屡败屡战,却背负了两千年污名的汉献帝刘协

提起汉献帝,也就是东汉末帝,一般的反应,昏君没跑儿,至少是无能之辈。这才把祖宗辛苦打下的江山,到他这里,已经四百年之久,给弄丢了。

真实的情况,果然如此么?

首先,“献”,汉献帝的谥号,并不是恶谥。正相反,这是美谥,赞扬他的。

什么是“献”?

博闻多能曰献,惠而内德曰献,智哲有圣曰献,聪明睿智曰献,文资有成曰献,敏惠德元曰献,圣哲有谋曰献,贤德有成曰献,智能翼君曰献,学该古训曰献,智质有理曰献,智质有操曰献,智质有礼曰献。

无一例外,都是在夸奖他……

汉献帝名叫刘协,字伯和,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是汉灵帝刘宏的庶出次子,由董太后抚养长大,从小就很聪明,且被认为有君主气象。较之嫡出,又是长子的刘辩,汉灵帝更喜欢他,几度想将其立为太子。但最终还是迫于传统,以及朝野压力,立何皇后的儿子刘辩为储,史称汉少帝,将刘协托付给宦官,上军校尉蹇硕,先封渤海王,后改陈留王。

灵帝去世后,一轮又一轮惨烈的权力斗争,迅速展开。何进杀蹇硕,张让、段珪又杀何进,袁绍等人再杀宦官两千,张、段劫持刘辩、刘协逃出宫外,迎面遇上董卓率领的陇西军。刘辩吓得口不能言,还是当时只有九岁的刘协,毫不客气地质问董卓,这才稳住局面。

回京后,掌控局势的董卓,废掉少帝刘辩,改立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刘协为帝。当然深层原因,董卓以董太后同族自居,认为刘协更有可能和自己合作。

用今天的话说,刘协也算是C位出道,第一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就很有些不同凡响的味道……

登基后的刘协,面临极为复杂、凶险的局面。董卓自立为相,加封太师,随即迁都长安,与此同时,各地州郡牧守,以讨伐董卓名义起兵,史称“关东联军”。起初,刘协想借助联军的力量,除掉董卓,派幽州牧刘虞的儿子刘和,潜出武关求援,在发现这些以勤王为名,起兵州郡牧守们,并不真正关心自己,而是热衷于兼并、扩张地盘后,转而依靠内部力量推翻董卓。

貂蝉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通常都将功绩记在王允、黄琬、孙瑞等人,当然还有吕布头上,却不知刘协在其中,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可惜事成之后,未能及时掌控局面,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人,很快击败吕布,重新占领长安。

紧接着,李、郭二人又打将起来,刘协试图调停,未能成功。郭汜原想将刘协劫持到自己军营,不料李傕抢在前面,将刘协及皇族、大臣们劫去。二人相攻数月,刘协看准机会,在杨奉、董承等人护卫下,摆脱了李、郭控制,一路西行。

换言之,众人只知曹操,迎刘协还许都,进而挟天子以令诸侯,却不知若非刘协自己的努力,根本不可能有后来的事情……

看清曹操面目的刘协,并不甘心于傀儡地位,将诏书藏在赏赐锦袍的衣带内,令董贵人父亲董承,设法联络正直大臣诛灭曹操,其实就是刺杀董卓的翻版。可惜董承找来的人,也包括刘备在内,并不十分靠谱,事情败露,以失败告终。

此后,虽然刘协依旧以不同方式,尝试过推翻曹操专权,可惜时运不济,随着战场上一系列胜利和进展,曹操对政权的控制力与日俱增,翻盘可能性变得越来越渺茫……

纵观刘协政治生涯,不是没能力,更不是不努力,实在是条件使然,不要说他,历史上任何一位明君,所谓的明君,换到刘协的位置上,也很难做得更好。

或许还是《后汉书》作者范晔,对他所作的评价,更为公正客观:

传称鼎之为器,虽小而重,故神之所宝,不可夺移。至令负而趋者,此亦穷运之归乎,天厌汉德久矣,山阳其何诛焉。献生不辰,身播国屯,终我四百,永作虞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