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南泥湾》里奏《哀乐》,《白毛女》唱《咱们工人有力量》

(万象历史特约作者:陶生)

马可:《南泥湾》里奏《哀乐》,《白毛女》唱《咱们工人有力量》

1918年6月27日,马可出生在江苏徐州。他从小就对音乐十分爱好。上中学以后,他对音乐更加喜爱,每天的业余时间几乎全在哼哼唱唱。

1935年(17岁),马可考入了开封的河南大学化学系。他发起组织“怒吼”歌咏队,编选和教唱抗日歌曲。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马可迅速写出了《保卫我们的平津》、《抗日五更调》等抗日歌曲,四处传唱。

这时,音乐家冼星海率领一个抗敌演剧队来到开封。冼星海很赏识充满热情而富有才华的马可,教他指挥技巧,为他修改作品,成为好友。

(“怒吼”歌咏队的全体成员)

抗战如火如荼,马可决定放弃学业,投身抗日一线。1937年12月,他参加“河南抗敌后援会巡回演剧第三队”,到农村演出宣传抗日。不久,他随第三队到武汉,队伍被改编为“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抗敌演剧第十队”,马可任音乐组组长,负责音乐创作和指挥。

马可音乐创作的热情不可遏制,很快写出了《保卫洛阳》、《守黄河》、《吕梁山大合唱》、《游击战歌》等200多首宣传抗日的作品,到处教群众演唱。因为表现太突出,他被国民党视为左倾分子,遭到特务监视。

在冼星海的邀请下,1939年(21岁),马可来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校工作。他组织剧团赴各地巡回演出,对民间传统音乐深入钻研。他发起组织中国民歌研究会,编选了《陕甘宁边区民歌第二集》、《秧歌曲选》等资料;还创作了《张二嫂养娃娃》、《贺龙》、《纪念碑》、《小喜鹊》等歌曲。

(马可日记的原件)

1936年,为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的、陕北根据地的重要缔造者刘志丹在战斗中牺牲。1942年,中共中央决定将刘志丹的灵柩,从延安隆重移葬到他的故乡保安县。上级要求马可迅速创作一首葬礼音乐,用于刘志丹的追悼会。

马可和罗浪等人,将两首陕北民歌《绣荷包》和《珍珠倒卷帘》的主旋律结合起来稍加修改,并把速度降为“极慢”,竟谱写出一首凄楚动人的乐曲。这首乐曲就是一直沿用至今的“哀乐”。

同年,马可参与创作了歌剧《白毛女》。他采用北方民间音乐曲调,加入一些戏曲元素,并借鉴西方歌剧的创作方式,成为中国民族歌剧创作的一个里程碑。后来,《白毛女》被改编为多种艺术形式,非常受欢迎。

(歌剧《白毛女》)

在延安时期,马可创作的最著名的作品则是歌曲《南泥湾》。因日军封锁,陕甘宁边区兴起大生产运动,王震率领359旅在南泥湾开荒,创造了奇迹。由诗人贺敬之作词,马可谱曲,创作了歌颂359旅战士的歌曲《南泥湾》。

1943年春节,秧歌队为359旅慰问演出,演唱了《南泥湾》。《南泥湾》载歌载舞、朗朗上口、通俗好记,受到了359旅全体官兵的欢迎。从此,这首歌很快流传开来,被人们传唱至今。

(歌曲《南泥湾》)

1945年5月,马可随同东北鲁艺文工二团,抵达黑龙江佳木斯的工厂体验生活。马可为工人表演节目过程中,受到启发,写成了《咱们工人有力量》这首歌。

当时,还很少有专门写给工人的歌,马可的《咱们工人有力量》,大受欢迎,成了工人们演唱的必点歌曲。

(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可先后担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等职务;同时又是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戏曲音乐》杂志主编等。马可依然坚持创作,写了几百首歌,代表作有《雷锋,我们的榜样》、《石油小唱》等,还参与创作了歌剧《小二黑结婚》。

1976年7月27日,马可因病去世,享年58岁。他儿子从河北唐山赶到医院,为他送终。第二天,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儿子的老婆和孩子全部罹难,只有儿子幸免于难。

(马可的雕塑)

(万象历史·人物传记写作营的第743篇作品,营员“陶生”的第83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