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13000万中国小学生,成为无良商家的宰割品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国人,人民日报曾报道过一起麦当劳外卖鸡翅吃出鸡毛的事件。

4月21日,北京的周女士点了一份麦当劳外卖,打算和女儿一块吃。没成想,女儿一咬开鸡翅就发现了鸡翅中藏着鸡毛。

大概是大品牌都珍惜自己的羽毛,连鸡翅上的毛都舍不得拔干净。

这样的事情不是个例,今年的3.15晚会上也曝光了以“虾扯蛋”为首的一系列违规辣条生产厂家。通过记者拍摄的画面,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厂家的操作工不戴手套就直接接触辣条,厂房里到处都是油污交织,卫生状况不堪入目。

生产线上被膨化后的面球四处飞溅,生产车间地面上,满地粉尘与机器渗出的油污交织在一起。搅拌桶上也满是油污,搅拌机旁边几米远就是水池。水池墙壁上到处是黑色污点,水池里白色水桶上、桶边上,水瓢上都覆盖了厚厚的污垢。

辣条颗粒堆满整张桌子,电子秤、脏兮兮的抹布就和辣条堆在一起……在平江县的另一个厂房里,记者看到一名工人顺手抓起落在地上的面筋丝,放到了机器里,整个过程中,面筋不断在地上拖动……

根据食药监局2015—2017年的抽检数据,问题辣条遍布河南、湖南、新疆、安徽等15个省份,“受灾”面积之大,令人不禁担忧,祖国的新一代花朵——13000万小学生们,正在经历怎样的“摧残”。

辣条,并不是一个新兴的词汇。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辣条就悄无声息地摆在了中国小学的校门口。后来,由于零食的种类越来越多,价格又都集中在五毛钱一包,于是这些零食被统称为——五毛零食。

90后,正是吃着五毛零食长大的一代。

也许是因为这种难忘的“辣条情结”,以至于在“虾扯蛋”事件曝光后,许多人评论称:“不能一竿子打死所有辣条,毕竟我们就是吃着辣条长大的,也没吃出什么问题呀。”

事实真的如此吗?

以国内最知名的辣条品牌卫龙为例,就在去年九月的抽检中被曝出滥用添加剂。

其实,辣条滥用添加剂,已经是行业内心照不宣的事实。为了吸引小学生,辣条厂商力求做出香辣、刺激、回味无穷的口感,普通的用量根本达不到这样的效果,便卯足了劲放添加剂。

不仅是辣条,在两位记者的暗访调查中还能发现,小学校门口兜售的其他零食也不吝使用添加剂。多种甜蜜素、脱氢醋酸钠、山梨酸钾、食品香精、鸡粉、葱香粉等等,一包小零食里的添加剂竟高达7种。

除了添加剂,一包五毛零食的含盐量,也已经超过了一个成年人一天所需摄取的量。更何况小学生吃小零食,一包接一包,摄入过多的盐分,对正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无疑是一种摧残。

更令人担忧的是,辣条作为油炸的调味面制品,长期食用有极高的患癌风险。

经过高温油炸,辣条中的脂肪、蛋白质氧化,会产生多环芳烃类化合物、杂环胺类化合物,这是一级致癌物。淀粉氧化产生的丙烯酰胺,则是二级致癌物。

根据权威杂志《美国医学会内科医学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发布的研究数据,吃“超加工食品”的比例增加10%,全因死亡率就会增加14%。可以说,吃辣条等于慢性自杀。

而这些以辣条为首的五毛零食,无疑是不折不扣的垃圾食品。

孩子们在迷恋五毛零食之外,还会被一些外表新鲜刺激的事物所吸引。

近日,厦门的记者在暗访调查中发现,小学门口的零食摊上,竟然有“香烟”在兜售。仔细一看才发现,是一种外观和香烟几乎一模一样的糖。

处于小学教育阶段的孩子,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模仿心又强。如果身边的大人时常手不离烟的话,那他们就更会产生对抽烟的好奇心。

这种烟糖,从外到内都和真的香烟一模一样。现在,在路边经常可以看到叼着烟糖,学得有模有样的小学男生。

如果说辣条是孩子的“毒品”,那么烟糖无疑是孩子的“精神毒品”。

辣条摧残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烟糖虽然不会直接对身体造成伤害,但长期接触烟糖,逐渐开始抽烟的小学生,却要背负上难以戒除的烟草之瘾。

据各地方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小学校园里抽烟的学生比例持续增加。

以“2018年沧州市中小学生吸烟情况”调查结果为例,在接受调查的974名小学生中,吸烟者有8人,均为男生;尝试过吸烟的有31人,其中女生有两人。

这种依靠打擦边球吸引小学生的商品,就是烟民逐渐低龄化的罪魁祸首。

除了调皮的小学男生,道德缺失的无良商家们还悄然盯上了小学女生。

近年来,美妆小视频的走红,让爱美的小学女生也开始蠢蠢欲动。看到同龄的女生在镜头前,用妈妈的化妆品美美地打扮,大部分没有经济能力的小学女生,由于买不起正规的化妆品,便被校门口商店里几元一支的“平价口红”吸引。

这个年纪的女生,缺乏对化妆品的鉴别能力,更缺乏化妆护肤的基础知识,化完妆后也只是洗个脸了事,不知道还需要卸妆。而长期把这些劣质的化妆品涂抹在脸上,她们的皮肤状况可想而知。

张女士就在打扫卫生的过程中,发现了十岁的女儿偷偷购买的化妆品。这些化妆品从口红、眼影到粉底,一应俱全,价格却十分低廉,多在十元左右。

这些化妆品的背面没有合格标志,有的甚至都没有中文标签,写满了外文,也没有生产日期和注意事项等,全部都是三无产品。

正规的化妆品适不适合小学女生使用,尚且是个需要探讨的话题,这类十元化妆品却已经把没有经济能力的她们当作了目标受众,廉价的用料、超标的铅含量,对于发育期女生的伤害是巨大且难以挽回的。

和烟糖一样,三无化妆品把孩子们过早地扔进了社会的染缸。

辣条、烟糖和三无化妆品,也许是熊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有的孩子天然明辨是非,远远地避开了陷阱。有的孩子吃过亏,挨过打,也就学了乖。

但有些孩子,童年没法如此顺利,多半是因为有一对不省心的爹妈。

我们这代人,谁没听说过“生命一号”?它号称补充大脑营养,提高免疫力,还能强健骨骼,简直是考清华北大必备良药。

多半家长也就当做听个笑话,顶多买一回给孩子试试。但偏偏有的家长走火入魔,对补脑药品深信不疑。

当年流行“生命一号”,如今风靡“聪明药”,甚至还有报道称,一些家长给孩子服用“聪明药”以后,孩子的学习成绩在短时间内倍增。

但《新京报》就曾报道过一场因为“聪明药”而引发的悲剧。

一位望女成凤的家长,为了让女儿高考金榜题名,找来了“聪明药”,给女儿连吃了两个月。这位家长硬是声称,一开始,的确有明显的效果,比如女儿上课不走神了,注意力可以长时间集中,只不过女儿却逐渐开始掉头发、失眠、焦躁不安,性格也发生了变化。

最后,停药不成,女儿还染上了药瘾。药瘾又一步一步带着她走向了毒瘾,终于,她被强制送入了戒毒所。

故事令人扼腕,“聪明药”的危害也不言而喻。这种“聪明药”,其实是指一类外来处方药,通常指的是“利他林”(Ritalina)、莫达非尼(Modafinil)和阿德拉(Adderall)。这些药物在国外被称为“大脑伟哥”,早就被指出存在成瘾风险。流传到国内却摇身一变,成了无数家长和考生趋之若鹜的“聪明药”。

抛开不劳而获的心理,冷静想想,这世上哪有那么多捷径可走。遇到这样的无良商家、这样的家长,对于孩子来说,或许正是一场难以逃避的劫数。

又或许,高明的陷阱总会包裹着光鲜亮丽的外衣,即使是再冷静的家长,也难免会走进商家精心编织的谎言里。

曾经家喻户晓的“背背佳”,就是另一个的典型。

背背佳洗脑式的宣传让很多家长迷信上了“要纠正驼背, 穿背背佳就可以了”,品牌方也一直明里暗里宣称可以矫正骨骼变形。

但“背背佳”作为一个服装品牌(没错,只是服装品牌,而不是医疗器具),不仅对治疗脊柱侧弯没有效果,还会延误脊柱侧弯的最佳治疗时间。

成都某院的专家说:“到医院看病的脊柱侧弯孩子中, 起码有五分之一使用过背背佳纠正驼背。”

可见,背背佳已经唬住了太多信众,这就像莎普爱思号称能治疗白内障,鸿茅药酒号称能强身健体一样。

只不过,背背佳的黑手,伸向的是孩子,赚着家长的钱,拿着孩子的健康做赌注。

从这片土地上出生开始,孩子们就要面临毒奶粉的攻击,再长大点,就要遇到“虾扯蛋”、烟糖、三无化妆品。躲过了它们,也未必能躲过“聪明药”,躲过背背佳。

不由感叹,我们能平安健康地长到这么大真是不容易。

可即使拥有一个教育良好的家庭,拥有一对开明、不会轻易上当受骗的父母,一些孩子却仍会遭来无端之祸。

从2013年上海毒校服事件以来,政府对于中小学校服的重视已经有所提高,但还是防不住一些厂家钻空子。在2017年的校服抽检中,仍然发现了许多暗藏的质量问题,校服依然徘徊在“低价低质”的怪圈里。

有的校服生产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购买了不合格的面辅料产品进行生产,导致面料的pH值严重不合格。人的皮肤呈弱酸性,当纺织品的pH值与人体皮肤相差太大时,会破坏皮肤的酸碱平衡,导致皮肤易受病菌侵害。学生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对衣物的酸碱度更为敏感,这些不合格的校服会对学生的健康形成隐患。

校服之外,还有食堂。

今年3月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就被家长曝光,食堂为了节省成本,给学生食用大量过期变质食物,导致部分学生上吐下泻,甚至患上肾衰竭等疾病。

最终虽辟谣,但一时间,全国的中小学家长仍绷紧神经,每到中午饭点,各大学校附近又出现了我们读书那会儿,家长集体送饭的盛景。

无论是穿在身上的校服,还是送到嘴边的食堂,关系到的不是一个孩子,而是千千万万个家庭。如果有一丝一毫的纰漏,任何结果都是不可承受之重。

反观日本中小学的“给食制度”,就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居住于纽约的日本环境活动家,佐竹敦子,制作过一档关于日本学校“给食制度”的纪录片。

首先,食堂里的厨师、操作员,每个人都要经过严格地消毒后才能进入后厨,做饭时必须穿消毒服装,佩戴口罩。所有的食材都需要经过仔细地浸泡、清洗,而且都是通过手工来仔细完成,并不借助机器。

上午的课程结束后,学生们需要自己分组来搬运食物、互相帮忙打饭盛菜,对厨房里忙碌的职工们表达感谢。

饭菜有牛奶、鸡蛋、蔬菜、少许肉类,每个学校还有专门的营养师负责搭配每天的膳食,不必丰盛,但是力求营养均衡。

饭后,孩子们还要自己清洗碗筷,收拾桌椅,拿着抹布打扫教室。更有趣的是,喝完了的牛奶盒子,不是随手扔掉,每个孩子会把牛奶盒拆开,洗干净了再晾干,以待循环利用。

在另一档介绍日本给食文化的纪录片中,一位小学校长曾强调,这样的学校食堂,不仅是为了让孩子们学会吃,更是要让孩子学会生活。

这样朴素而真挚的话语,背后藏着的却是一颗炙热的“父母心”。

但这平凡的“父母心”恰恰是这些商家们所欠缺的,在他们心里1亿3000万小学生的健康只不过是一桩生意,无数家庭和国家的未来不过是一场笑话。

利字当头,钱为王,又有谁是真正在乎这批祖国的花骨朵的呢?

参考文献:

[1]肖桂来,何瑞琪.“五毛钱零食”批发紧俏 父母担心“嘴边安全”[J].农家之友,2013(09):17.

[2]吴翔.驼背矫正,“背背佳”是帮手还是杀手?[J].医疗保健器具,2006(12):40-41.

[3]校门口商店“香烟糖”深受小学生喜爱 抽烟姿势煞有介事 合理吗?都市现场综合厦门台,2019.3.16

[4]别让“聪明药”把孩子毁在起跑线上,澎湃新闻社论,2019.3.22

[5]劣质校服存三大隐患 低价低质怪圈待打破,雳声大咖,2017.10.12

[6]为什么说吃辣条是一种下等人行为,留几手,新浪微博,2019.3.17

[7]小学生竟然也吸烟 女生吸烟逐渐增多,沧州晚报,2018.5.14

[8]小学生迷上化妆视频,妈妈搜出一袋劣质化妆品:学校门口买的,新浪看点,2018.11.11

[9]日本令人赞叹的“给食”文化,Nhzy咨询网,搜狐,2016.3.8

这里是马路青年,老不正经青年人聚集地,也是一本面向青年群体的电子杂志。用独特的角度去挖掘当下流行的文化和现象,并从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元化视角进行解读,擅长用犀利的角度、一针见血的言辞戳破表相。如果你觉得有点意思,欢迎来公众号找我唠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