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货币超发对经济系统有哪些后果?

过去十多年,全球货币宽松速度越来越快,这股汹涌的货币“洪水”非常危险:

流到商品市场,通货膨胀;流到资本市场,资产泡沫;流到实体经济,产能过剩;流到政府部门,债务危机;流到商业银行,利率下跌。

我将这些货币“洪水”定义为人类制造的“太空入侵者”。

我们看这群“太空入侵者”现在在哪?

以国内数据为例,央行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4.55万亿元,同比多增4.5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8.33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5.28万亿元。今年上半年新增存款大于新增贷款,而去年新增存款15万亿小于新增贷款17万亿。

简单来说,贷出去的资金,又存入到了商业银行,钱在商业银行系统中打转。

所以,“外星人”首先入侵的是商业银行系统,导致资本产能过剩。严格来说,它的逻辑是这样的:央行宽松货币政策→商业银行扩张信贷→派生广义货币→存入商业银行→利率下跌→扩张信贷……

我们可以看到,欧美国家近百年利率持续下跌,如今已进入零利率(负利率)时代。这就是外星人发起的第一个冲击波。派生货币对商业银行系统自身造成反复冲击。

在欧美国家,由于存款利率极低或为零,投资者不愿意将其存入银行,而是投入股市、期货、基金等资本市场及房地产市场,进而制造大牛市。如1983年到2007年,美股、房地产掀起了一股长达20多年的大牛市(不排除“科技牛”因素)。这是第二波冲击。

再看中国。中国利率市场不是市场化的,长期维持高利率,吸纳储户存款,所以中国的储蓄率比较高。这股“洪水”大量滞留在商业银行系统中。最受益的是商业银行,但中小私人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不过,为了降低金融风险,中国正在引导利率下行。受疫情冲击,一些因投资收缩而滞留在银行的资金在寻觅投资机会。商业银行也在销售基金产品以提高收益率。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金融体系正向混业经营转型,商业银行可获得证券牌照。

我们看两个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基金的销量达到了10000亿份;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减少7446亿元。可见,不少资金进入了基金市场,基金机构及投资银行可能将部分资金配置在股票市场中。当然,也有一些人抢购房子。

这就构成了中国的第二波冲击。大疫之年上半场,中国房地产依然抗跌,深圳、东莞大涨;股票也突然大涨。怎么评价这次股市行情?

每年基金、券商机构都会做一波小行情以寻求基本的收益率。主要特点是结构性的行情,建仓概念股、独角兽、龙头股。今年上半年的小行情被疫情压制,但泛滥的资金外溢到机构,机构流动性更加充足,开启常规的小行情。由于市场流动性泛滥及报复性情绪,大量资金入场,股市短期大涨。

但现在的宏观经济不支持大牛或长牛,各种黑天鹅随时可能闪袭,灰犀牛危险亦未解除。

并且,美联储可直接向美国金融市场“注水”,中国央行目前还不可以。美联储向市场注入的是美元,美元依然是世界上“最不烂的货币”。与全球其它市场相比,国际投资者更愿意在资本市场完善、美元“注水”的美股中博弈。

美联储直接向金融市场“注水”是第三波冲击。第三波冲击的破坏者,并不是商业银行制造的“太空入侵者”,而是货币当局亲手制造的。

但是,二者是相互关联的,央行宽松的政策促使商业银行信贷扩张。2007年信贷泛滥引发资产泡沫,导致次贷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商业银行无法收拾残局且自身难保,美联储出手,用基础货币缔造了另一个“太空入侵者”。

第三波冲击直接推高资产泡沫,同时刺激美国联邦政府债务大规模扩张。

这三波“洪水”,从货币派生到冲击银行系统,最后到金融市场及全球经济。它像水坝泄洪时的急流,在需求端推高价格,在供给端拉低边际收益率,在市场中冲出一道“裂痕”:大部分流入了商业银行、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及政府部门(债务市场),极少流入商品市场、实体经济。

1970年代,经济学家担心的是,货币发行太多引发物价上涨,通货膨胀。而如今,货币已到天量,通胀虽未爆发,但资产价格却持续上涨,造成了更大的贫富差距。

文 | 智本社

智本社 |一个听硬课、读硬书、看硬文的硬核学习社。微信搜索「智本社」(ID:zhibenshe0-1),学习更多深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