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试记事:志在状元的清代史学大家赵翼为何遗憾地作了榜眼?

作者:史遇春

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诗人赵翼《论诗》五首其二云:

李杜诗篇万口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这首诗中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二句,脍炙人口、流传甚广。

此处,就来写一写此诗的作者、清代大家赵翼其人及其殿试轶事。

在写其事之前,先简单介绍其人。

赵翼,生于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卒于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享寿88春秋。(《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五·列传二百七十二《文苑二·赵翼传》云:“卒,年八十六。”)

赵翼字雲崧,一字耘崧,号瓯北,又号裘萼,晚号三半老人,江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

赵翼三岁便能识字,十二岁时,他一天可成文七篇,人们对其才华很是惊奇。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赵翼由举人得中明通榜。

所谓明通榜,乃是清代会试中一种增加录取的榜额。雍正(公元1723年~公元1735年)、乾隆(公元1736年~公元1795年)时期,清廷会在会试落第的举人之中,选取文理明通者,为其补授出缺的学官;即在正榜之外,另出一榜,谓之明通榜;乾隆五十五(公元1790年)后,罢止。

得中明通榜之后,赵翼被朝廷任用为内阁中书,遂入直军机处。当日,大学士富察·傅恒对赵翼尤为器重。

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赵翼高中进士;在殿试之中,他被拟作一甲第一(即所谓状元),后被乾隆帝移为第三(即所谓的探花)。

得中探花,赵翼被授予编修之职。

后来,赵翼外放出朝,担任镇安(今广西德保县)知府。

清廷用兵缅甸时,命令赵翼前赴军前赞画;其间,赵翼多出良策。

很快,赵翼被调守广州,擢升为贵西兵备道;因广州谳狱旧案,被降级,赵翼遂乞请归乡,不复出任官职。

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林爽文起事台湾,李侍尧赴闽治军,邀赵翼同往;其间,赵翼参定大计,事平,辞归。

赵翼还曾曾主讲安定书院。

赵翼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论诗主“独创”,反摹拟;其五、七言古诗中有些作品,嘲讽理学,隐寓对时政的不满。

赵翼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

赵翼所著《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

赵翼的著作,还有《陔余丛考》、《檐曝杂记》、《皇朝武功纪盛》、《瓯北诗钞》等。

赵翼其人,已根据《清史稿》,大略讲明。

下面,来说说赵翼殿试的事情。

此事,赵翼在其《檐曝杂记》卷二《辛巳殿試》中,记述甚为详细。

下文,即依赵翼的文字而成。

农历辛巳年(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赵翼参加殿试。

当时的阅卷大臣为刘文正公(即刘统勋);刘文定公(即刘纶)。这两人,那时都是军机大臣。

查阅资料,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调整后的军机大臣排名为:

富察·傅恒,喜塔腊·来保,刘统勋,乌雅·兆惠,钮祜禄·阿里衮,刘纶,瓜尔佳·富德,于敏中。

这一科会试之前,有一名在军机行走的御史,名叫眭朝栋,他向朝廷上了一封密封的奏章。

所谓会试,是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由礼部主持,在京师贡院举行。会试的主考官4人(明代为2人)称总载,以进士出身的大学士、尚书以下副都御史以上的官员,由部、都请派充。

眭朝栋奏章的内容,就是请求朝廷,对例应回避的人员,进行复试。

这也就是唐代的“别头试”。

所谓“别头试”,其实是一种考试回避制度;目的是限制官僚子弟和士族子弟应试的特权。唐时,进士考试由礼部侍郎主持,应试者与礼部侍郎有亲戚故旧关系的,由考功员外郎主试,叫做考功别头试。另外,宋代规定:应试者有亲戚在本州为官,或为主试官,或因随亲在外不能回乡应试的,由各路转运司主试,十中取三,也叫别头试;又进士试也有避亲另考的办法,叫做别头场(《宋史》卷一百五十六·志第一百九《选举二(科目下 举遗逸附)》:“旧制,秋贡春试,皆置别头场,以待举人之避亲者。自缌麻以上亲及大功以上婚姻之家,皆牒送。惟临轩亲试,谓之天子门生,虽父兄为考官,亦不避。”)

对于眭朝栋的奏章,乾隆帝亲自阅览之后,心中想到:

大概眭朝栋的子弟亲戚有参加会试的,他是担心自己会入选校阅试卷的官员名单,到时照例应该回避,所以,他提前上了这封奏折。

乾隆帝这么一思量之后,他特意钦点眭朝栋为本科考试的同考官。

所谓同考官,即明、清两代乡试、会试中,协同主考或总裁阅卷之官;因在闱中各居一房,又称房考官,简称房官。试卷分发各房官先阅,加批荐给主考或总裁。

此外,乾隆帝还命令入闱之前,所有考官各自书写本次考试中,例应回避的亲族的姓名,并列单进呈。

结果,考官进呈例应回避的亲族名单之后,乾隆帝发现,眭朝栋并无子弟参加这一科的考试。

但是,进呈名单中,本次考试总裁刘统勋、于文襄(即于敏中)应该回避的人,倒是不少。

这一年,乾隆帝南巡。

南巡出发之前,乾隆帝曾密示刘统勋、于敏中二位,命他们留在京师主持会试。

前事后情,乾隆帝串接起来一想,怀疑自己前此密示刘统勋、于敏中二位留京主试的消息被泄露了;当然,他更怀疑,军机行走御史眭朝栋上密奏,就是在事先为刘统勋、于敏中二位讲话。

于是,乾隆帝指示,将眭朝栋下刑部大狱治罪。

刑部援引结交皇帝近侍的例子,将眭朝栋处以大辟(古代的五刑之一,初指五刑中的死刑,俗称砍头,隋代之后,泛指一切死刑。)之刑。

就是因为这件事情,军机大臣及司员,当时被社会舆论所指摘。

而且,上一年(乾隆二十五年·农历庚辰年·公元1760年),庚辰科的状元毕秋帆(即毕沅)、榜眼诸桐屿(即诸重光,桐屿是其号)(《清史稿》卷十二·本纪十二《高宗本纪三》:“(二十五年五月)癸丑,赐毕沅等一百六十四人进士及第出身有差。”),都是以军机中书考中的。

那时,就有流言蜚语传到了乾隆帝的耳朵里,说是历科的鼎甲,全都被军机处霸占了。

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辛巳科会试发榜,赵翼又以军机中书高中。

见赵翼会试高中后,傅文忠(即富察·傅恒)很为他担心。

傅恒提前就对赵毅说:

“这一科殿试,您就不要指望位居榜首了!”

但是,赵翼一生的志向,就是高中状元。

傅恒劝说时,赵翼口头上虽然说着没关系,但是内心深处,对于接下来如果不能高中状元,他还是很不甘心的。

已经说过了,赵翼这个时候是军机中书,而这次考试的阅卷大臣刘统勋、刘纶又是军机大臣。

根据当时的情况判断,赵翼很是担心:

军机大臣中的两位刘公,为了避嫌,他们在阅卷时,肯定会摈斥自己。这样一来,自己就无法高中魁首了。

赵翼是非常聪明、有很有才学的人,他自然会想出办法来。

殿试时,赵翼改变了自己书法字迹,试卷字体全都用欧体(欧阳询)。

须知,试卷是密封的,阅卷人无法知晓答卷者的名姓。

赵翼的欧体书法,他很少用过,所以,很多人根本就辨认不出来。

两位阅卷大臣刘统勋、刘纶,起初,在阅卷时,也就不知道这份欧体书写的试卷,就是军机中书赵翼的。

阅完试卷之后,两位刘公都把这份试卷评定为上等。

等到阅卷大臣要确定向皇帝进呈的前十名试卷时,刘纶还是担心赵翼的试卷会被列入一甲,再次引起纷扰,受到舆论的压力,惹上祸事。

于是,刘纶又将所有试卷再次细看了一遍,他的意图,就是一定要将赵翼放在前十名之外。这样一来,大家都不会受到拖累牵连。

刘纶查检试卷的时候,其中一份试卷,得了九个圈。

解释一下:殿试试卷轮流传阅,各加“○”、“△”、“”、“1”、“×”五种记号,得“○”最多者为佳卷,而后就所有卷中,选○最多的十本,进呈皇帝。

当然,这份得了九个圈的试卷,应当被列为第一名进呈。

本年阅卷的共有九人,九人全都画圈的试卷,仅此一份。

刘纶又仔细查看了这份试卷,他很怀疑,这就是赵翼的。

然后,刘纶将自己的怀疑告诉刘统勋。

刘统勋又把这份试卷看了一遍,大笑着说道:

“赵雲崧(翼)的字迹,即使烧成灰,我也认得,这份试卷肯定不是他的!”

刘统勋为何有此一说?

原来,赵翼初到京师时,曾经客居在刘统勋家里。

那时候,赵翼很喜欢刘统勋的公子石庵(刘墉,石庵是其号)的书法,每次写文章时,都喜欢模仿。

等到赵翼入直军机之后,起草文稿时,他也很少用楷书。偶尔用楷书时,他都会用石庵体。因为这样,所以,刘统勋不知道赵翼还会用欧体楷书。

刘纶则说:

“自己遍阅殿试试卷二百零七份,发现没有一份是赵雲崧的笔迹,他肯定是变换笔体了。”

刘统勋又把九圈的那份试卷看了一遍,说道:

“赵雲崧的文章,向来都是卓越超群、不受拘束的。这份试卷中的文章谨饬严整,肯定不是他的。”

刘统勋虽然这么说,但是,刘纶始终抱持怀疑的态度,还是担心最后被人目为军机结交的局面。

这一时期,兆惠将军凯旋,人在京师。他也被委派为阅卷官。兆惠将军自陈,对汉文不熟悉。乾隆帝告谕:

诸位阅卷官都会圈点试卷为标记,只要圈多的试卷,就是好试卷。

整理进呈试卷时,兆惠将军就用数圈法。

结果,只有赵翼的试卷九圈,其余的,或者八圈、或者五圈。

最后,只能以九圈的作为第一,进呈皇帝。

此前,历次科考,进呈皇帝的试卷,都是弥封的。等到皇帝亲自确定名次之后,然后再拆封。

这一科考试,因为御史上奏改易程序。于是,先行对进呈的试卷拆封,传集引见。

乾隆帝这一天看了十份试卷,用时近二十刻。

看完试卷之后,按照进呈的名次,原本如下:

第一名,赵翼,江南人;

第二名,胡豫堂(即胡高望,豫堂是其号),浙江人;

以上两位,全都是内阁中书;

第三名,王惺园(即王杰,惺园是其号),陕西人。

于是,乾隆帝召读卷的大臣,先问道:

“本朝陕西有过状元吗?”

读卷大臣都回答说:

“前朝(明代)有康海,本朝还没有!”

于是,乾隆帝就将赵翼与王杰的试卷调换了一下顺序。

辛巳科殿试名次最终如下:

状元:王杰;

榜眼:胡高望;

探花:赵翼。

据《清史稿》卷十二·本纪十二《高宗本纪三》载:

“(二十六年夏四月)甲午,赐王杰等二百一十七人进士及第出身 有差。”

这一次,乾隆帝对赵翼与王杰的试卷进行名次调换之后,王杰便得到了乾隆帝的眷顾,从此以后,他青云直上。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王杰出任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又出任东阁大学士,掌管礼部,台湾、廓尔喀先后平定,两次图形紫光阁,加封太子太保。

相比之下,赵翼则仅仅官至监司。

赵翼自己都感叹说:

这大概就是命吧!

这一科殿试毕,传胪【科举时代进士殿试后,按甲第(亦即考试成绩的先后排名)唱名传呼召见。称“传胪”。】当日,按照惯例,一甲的三人应该出班跪。

因为三人出班跪,所以乾隆帝看得清楚,三人之中,独独赵翼挂有数珠〔即朝珠,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及科道、侍卫等职,均需悬挂朝珠,朝珠共108颗,旁附小珠三串(一边一串,一边二串),名位“记念”。戴法男女有别,两串在左为男,两串在右为女。另有一串垂于背,名“背云”。〕。

随后,乾隆帝问傅恒,赵翼挂数珠的缘由。

傅恒公以军机中书按惯例都挂数珠来作答,并且还说,以前汪由敦应奉朝廷的文字,都是赵翼拟稿。

由此,乾隆帝也就记住赵翼了。

第二天,乾隆帝谕告诸大臣:

“赵翼的文章确实写得好,但是,江南、浙江状元很多,没有什么新奇的。陕西本朝还没有出过状元。现在,正赶上征西的军队凯旋,而且,王杰的名次已经排在第三了,给他个状元,也不为过!”

次日,乾隆帝,又把上面的话对大臣说了几次。

此后,乡试、会试,赵翼都被钦点做房考,每次京察,都被记名(清制,京官考核中,考绩优异,交吏部或军机处记名,以备提升,即京察记名。)。

赵翼被授职镇安知府、赴滇从军赞画、调职广州、升职贵西道,无一不是乾隆帝的特旨。赵翼觉得,皇帝对自己的恩遇也够深的!

赵翼觉得,如果当时他没有归田,蒙受的洪恩将会更加广大无限。

只是后来,因为赵翼的母亲年事已高,他请求归家侍养,在家五年。接着,丁艰又三年。服阕,赴朝补职,路途之上,又因病返家。于此,他绝意仕途。

赵翼觉得,大概是自己福薄量小,不是那种可以通达高位的人吧。况且,自己在官场数年,经历了很多事情,他心中清楚,自己的吏才不如他人,惧怕因此而颠坠,辜负皇恩更甚。

这样一想,赵翼栖居林下,也就不敢希图荣进了。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