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补水效果好?

怎样补水效果好

在迪士尼动画片《冰雪奇缘2》里,魔法女王靠着“水是有记忆”的判断,找出了真相。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虽然我们既不会像爱莎女王那样操纵冰雪,也不需像福尔摩斯那样寻找线索进行推理,可依然能感受到水的记忆的影响——因为这种构成人身体重量70%的物质,蕴含着大量的健康信息。

喝水被神化了

渴了喝水是人的本能。但這种本能似乎已经被过度消费,比如父母总会提醒孩子“在学校多喝水”,男孩会嘱咐女朋友“喝杯热水”,窈窕淑女也会为了皮肤而动不动就补水,而且不少公司开会时都会在桌子中间放一大壶水。

水对于健康很重要,能将营养物质运送到身体各处,还能调节体温,并在关节中充当润滑剂和减震器。人们在流汗、排尿和呼吸时会流失水分,所以保证身体水分充足能够避免脱水。当身体流失了1%~2%的水分时,就会出现脱水症状,如果不补充水,情况就会持续恶化。在少数情况下,脱水甚至可能致命。

正因为水对人的身体如此重要,以至于在很多场景下,作为本能的喝水会被神化,被当作一种治愈疾病的疗法。比如,水被当作治疗各种疾病的灵丹妙药,包括疲劳、头痛、消化不良、炎症、皮肤干燥、痤疮等,许多人还将水视为抗衰老的神物。

很多人都听说过每天要喝八大杯水才能满足身体需求这一说法,但他们中大部分都没有去探究:“一杯”到底是多少水?当然,这也丝毫不影响他们随身带着保温杯,时不时就拧开盖子喝上几口,喝完后立即再灌满。有些人甚至会用手机应用记录自己的饮水情况。

只要剂量足,万物皆有毒

当喝水已经要进行数据化跟踪时,说明喝水已经被符号化了。

人们真要通过量化而不是依靠本能来补充水分吗?其实目前大多数关于补充水分的建议都来自对运动员的研究,他们在锻炼或比赛中会迅速流失水分,比普通人脱水的风险要高得多。而对于大多数整天坐在办公桌前的人来说,由于很少处于那种极端状态下,所以可以在感到口渴的时候才喝水。

健康状况正常时,人的大脑会检测身体什么时候开始脱水,并通过口渴的感觉来提醒人们喝水,同时还会释放一种激素,告诉肾脏储蓄尿液来保持水分。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运动医学、运动与健康临床教学主任康特尼·基普斯建议说:“如果你仔细聆听,身体会告诉你它什么时候渴了。”

还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当口渴的时候再喝水,就已经有些晚了。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人们往往暗示自己一定要喝超过身体所需的水,但事实上这种想法会给健康带来一些额外风险。现代科学先驱之一,毒理学之父帕拉塞尔苏斯说过,“只要剂量足,万物皆有毒。”水同样适用于这条规则。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肾脏专家米切尔·罗斯纳认为,补水过多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摄入过多液体会稀释血液中的钠,可能会导致脑部和肺的肿胀,这时情况就危险了。因为体液为了平衡血液中的钠含量会自行转移。

罗斯纳说,“能把水分尿出来”最好,但在极端情况下会导致人体内的钠和电解质下降到危险的低水平。

更让人出乎意料的是,补水最好的方式竟然不是喝水,而是喝奶。

哪种方式效率高

水是有健康记忆的,那么人们对要喝足够的水的记忆来自何处呢?

1945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的食品与营养委员会建议,成年人每食用一卡路里食物,就要摄入一毫升液体。女性如果摄入2000卡路里的食物就要喝两升液体,而摄入2500卡路里的男性则需要饮用2.5升液体。在最初的建议中,水果和蔬菜提供的水分也算在每日饮水量之内。

1974年,营养学家麦克·威廉姆斯和费雷德里克·斯塔勒合著的《健康好营养》一书建议,成年人平均每天饮用6至8杯(每杯240毫升左右)水,作者也认为这应包括水果、蔬菜、饮料甚至啤酒。

从最初的研究开始,专家就给出了补水的多种来源。那么,哪种方式效率最高?

英国拉夫伯勒大学的罗纳德·J·莫恩设计了非运动的典型群体的补水场景,追踪比较了人们喝下13种常见饮料后,它们在身体里停留的时长,并就此做出了补水指数。

实验由72名25岁左右的男性参与者喝下1升水作为基准,两小时后依然留存在参与者体内的水分含量被设定为1.0。所有其他饮料以类似的方式进行评估,然后与水比较进行评分。得分高于1.0的饮料的体内水分留存率高于水,得分低于1.0的饮料,其排泄率高于水。

结果表明,有四种饮料的补水指数比水高得多,它们分别是电解质液体等口服补水溶液、脱脂牛奶、全脂牛奶和橙汁。前三种的补水指数在1.5左右,橙汁的指数略高于水,为1.1。口服补水溶液是为对抗严重脱水设计的,比如因为慢性腹泻导致的脱水。

令人意外的是,实验发现,包含适量咖啡因、酒精或高水平糖分的饮料与水的补水指数没有差别。换句话说,咖啡和啤酒并不会让人脱水,普通汽水的补水效率和水一样。

更让人出乎意料的是,补水最好的方式竟然不是喝水,而是喝奶。这恐怕会给奶茶爱好者更多排队的理由。

作者:王亚宏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