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性格,为什么对38岁的蒙哥马利影响大?

1922年,从爱尔兰回国的蒙哥马利十分失望,既未实施自己精心策划的作战方案,反被打得落花流水,更没有替堂兄报仇雪恨。但很快,他将全部精力用在了部队训练上,并且开办了一个参谋学院预备班,高谈阔论讲战术是他乐意做的事。

和平时期的军队,很快恢复到惬意的状态。舞会、酒会等成了军官们工作一天的最好去处,蒙哥马利也利用休假到法国旅游,除了故地重游外,更愿意参加一些宴会,发表一些自己的高论。然而,一个女孩引起了他的注意,并疯狂追求。

此时的蒙哥马利,还是一位大龄青年。

1925年,蒙哥马利已经38岁了,依然单身。作为一个很有前途的军官,身边自然少不了姑娘们的追求,但其似乎都不为所动。难道是他眼光太高,还是有什么难言之隐,人们私下相互揣测,并一致认为军队就是他的“妻子”。事实是这样吗?

首先,蒙哥马利从小立志成为一名职业军人,他将不断地晋升作为人生目标,并为之付出了全部的精力,再加上他固执、一根筋的个性,除了一门心思研究军事,或热衷参加体育运动外,他几乎没有太多爱好。从这点看,军队就是他的一切。

其次,在谈恋爱方面多少有些自卑。他从小上军校、下部队、参加一战,很少有机会接触女性,更谈不上恋爱经验。所以,他基本很少与女人交流,更何况蒙哥马利渴望成功,最害怕失败,一旦遭到拒绝,在他看来,是一件极为没面子的事。

更重要的是,母亲莫德对其影响很大,从小非打即骂的生活,在蒙哥马利的潜意识里,对女性有习惯性的厌恶感和恐惧感。在他看来,尽管女性是温柔的代名词,但其从未享受过温暖,甚至认为她们是歇斯底里、巫婆的化身,尽量避而远之。

眼看人生过半仍孤身一人,但人们的议论纷纷和异样眼光,丝毫没有影响到蒙哥马利。在他看来,满腔热血投入到军旅事业是最大的乐趣,接触女性既没时间,又没兴趣。他的解释是:“你不可能做一位好军人,同时又是一位好丈夫”。

其实,从小感觉不到女性温柔的蒙哥马利,对自己的另一半有着更高的要求,或者说是有着自己的择偶标准。最主要的是,欣赏自己的才能,尤其尊重自己的职业选择,另外,不愿在花前月下浪费太多时间,喜欢“简单、从容”的婚姻关系。

那么,在宴会上遇到年轻女孩是他的意中人吗?

蒙哥马利在法国遇到的女孩,叫贝蒂.安德森,年仅17岁,父亲是英国驻印度的公务员,这次也是随父母来法国度假。在宴会上看到人们都围在一名军人周边,听他在大谈特谈地讲军事,好奇心驱使她向前观看,没承想引起了他的关注。

换句话说,蒙哥马利对贝蒂是“一见钟情”,这种甜丝丝的感觉,是他从未有过的,他已经爱上了这个女孩。“演讲”过后,他的目光再也没有从她身上移开,眼看宴会就要结束,蒙哥马利鼓起勇气走向前,“嗯”了半天,也说不出一句话来。

“您是想和我说话吗?”“是的,不是的,不,我说是的”,平日口若悬河的蒙哥马利,彻底地语无伦次、颠三倒四。贝蒂倒是很大方,表达对其英雄事迹的崇拜。得到女孩的赞赏,他喜不自胜,刚要再说些什么,接她的车来了,转眼离去。

蒙哥马利十分沮丧,他甚至不知道对方的名字,就这么分开了。回到旅馆,往常倒头就睡,这天居然彻夜未眠,脑子全是女孩如花似玉的面容,凹凸有致的身材,以及聊聊几语带给自己的震撼。他决定下次再遇到贝蒂,一定向其表白爱慕之心。

说来也巧,几天后,在一次晚宴中,他再次遇到贝蒂,俩人攀谈起来。交谈是愉快的,蒙哥马利甚至滔滔不绝的讲解,装甲战车在未来战场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贝蒂居然没有丝毫的反感。这让他以为遇到了知己,接连二三的与贝蒂约会见面。

但随着交往加深,贝蒂的态度飘忽不定、忽冷忽热。冷静下来的蒙哥马利,也没有了先前的激情,又恢复了对女性的冷淡。两人的话越来越不投机,但他还是抱着最后的希望,向贝蒂摊牌,结果遭到拒绝。说白了,蒙哥马利只是一厢情愿。

休假结束后,蒙哥马利全身心地投入到连队的训练,由于工作突出,再加上善于演讲,被陆军部看上,决定由他出任坎伯利参谋学院教官,这是其事业发展的重要一步。事业的一帆风顺并不能完全填补,贝蒂留下的感情空白,他忘不掉她。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蒙哥马利传》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