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哥马利的战术特点过于谨慎,源自何处?

1915年,年仅27岁的蒙哥马利上尉担任步兵第112旅参谋长,旅长临近退休,放手让他处理全旅的大小事务。换句话说,蒙哥马利成为该旅的“代理旅长”,这对他以后担任更高级的职务,积累了很多经验,以及形成自己的战术特点。

首先,这个旅刚刚组建不到一个月,蒙哥马利一上任就以训练为契机,注重纪律的同时,传授自己的战术心得,尤其强调重火力下的步兵分队交替掩护进攻,以及纵深交替支援的防守战术,并将减少伤亡、提高作战效能,作为攻防战的关键。

其次,重返法国战场后,蒙哥马利负责全旅作战计划的制定,包括兵力部署、后勤保障、战术侦察等,甚至本该旅长的工作也都由他代劳了。在这里,蒙哥马利的严谨和务实得到了很好的证明,他会将每项工作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滴水不漏。

例如,按照上级要求,英军各部每天在早、中、晚进行3次战情通报,各单位时间一长,就会惯例式回复“一切正常”或“没有异常”。只有蒙哥马利认真起草部队驻守的情况,并在旅长同意后上报。他这种严谨、认真的态度深得上级好评。

更关键的是,蒙哥马利在实战中,开始关注炮火的掩护作用。以往的进攻都是先打一通炮,步兵开始冲锋,不仅无法消灭躲在堑壕的德军,而且部队伤亡很大。采取步炮协同,在步兵攻至其阵地前沿很近的位置停止射击,能快速突破防线。

凭借出色的参谋工作,蒙哥马利调任第9军担任二级参谋,在军部担任参谋工作,清一色是由参谋学院的毕业生担任,他是唯一一个不是科班出身,亲临战场的人。当然,他对业务的兢兢业业,以及“一根筋”似的心无旁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换句话说,蒙哥马利的快速升职不是“幸运”。他既有基层带兵打仗的经验,又有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二者合一,必定很快崭露头角。同时,大量的参谋工作丰富了其理论基础,并对形成自己特有的战术指挥,越来越有清晰的认识。

但他对高级将领们的迂腐、麻木,深恶痛绝。

也许是在基层带兵的关系,蒙哥马利对传统军队中官兵等级制度森严,抱有很大的成见。他认为,部队战斗力强否,就看军官如何带领,正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关键就在军官不能深入基层,特别是高级将领,他们更习惯看战报。

在第9军军部,他很少看到兵团司令前来视察,或者自己的军长去慰问部队。这些都让他们严重养成了脱离部队的习惯,在他们看来,士兵的伤亡仅仅只是一组数字,简直就是拿士兵的生命开玩笑。这样的麻木不仁,深深刺痛着蒙哥马利。

他决定以自己最大的努力,在作战计划的制定中,以最小的伤亡争取最大的成效。在秋季攻势中,蒙哥马利遵照上级命令,制定一份长达60页的作战计划,其中包括40页的附件和12张地图,不仅贯彻了军长的作战思想,而且注重成效。

例如,以纵深炮火掩护步兵进攻,以及随时应付德军的反冲锋,提出了空中侦察与地面部队紧密联系的重要性,同时,建立特种部队袭扰对手后方等等。这份倾注蒙哥马利心血的计划,并不被同行们看好,他被看作是胆小鬼、不够魄力。

但军长对这份计划十分看重,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命令所属部队照此计划执行。说白了,蒙哥马利指挥了这场战斗。第9军在秋季攻势中表现不俗,更重要的是,部队的伤亡明显少于过去。也就是说,他的战术思想在实战中得到了充分验证。

蒙哥马利也因此被升为军部一级参谋,主管作战。1917年,随着美军参战,协约国军队的处境大为改观,蒙哥马利的职务也不断提升,他担任第47伦敦师的一级参谋,官阶为战时中校。这时,他才只有30岁,成为众人羡慕的对象。

他到任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制定一份防御计划。已经有了实践经验的蒙哥马利,很快就制定出全师的总体防御的安排,按照自己的战术心得,将全师各部的位置和作战目标,甚至各部联络的代号,都标注得清清楚楚。他的稳妥作风初见成效。

于是,蒙哥马利坚持的一个重要军事准则就被固化下来。在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下,作战最好谨慎、谨慎,再谨慎;他渴望胜利,但决不抱任何侥幸幻想,逞一时之快,拿士兵的生命开玩笑。因为,大量伤亡的惨痛教训令他刻骨铭心。

在二战中,面对孤军深入的隆美尔,遇到蒙哥马利的稳妥作风,俨然就是他的“克星”。当然,在战场上,过于谨慎也会使战机稍纵即逝,尤其是要求机动性更强的现代化战争,往往是致命的错误。西西里岛被巴顿羞辱,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未完待续,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蒙哥马利传》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