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是不是恶魔?

蝙蝠,不是恶魔

由于栖息地的缩减以及人们对蝙蝠的偏见,蝙蝠的种群数量正在迅速下降。其实,蝙蝠不是“恶魔”,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和生态环境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由于环境的恶化及栖息地的减少,蝙蝠正遭受着巨大的生态威胁,加之蝙蝠那实在算不上可爱的外表,以及在人类文化中的“负面形象”,它们的处境更是雪上加霜,目前许多种类的蝙蝠已濒临灭绝。

长久以来,人们对蝙蝠存在太多误解,但其实蝙蝠仅对美国一个国家一年的贡献值就可达到37亿美元(约合230亿人民币)。蝙蝠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保护人们免受疟疾的侵扰,可以帮助树木传粉……因此,蝙蝠专家罗德里格·麦德林他们正在努力,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改变公众对蝙蝠的偏见。

吸血鬼、恶魔?

蝙蝠属于古老的翼手目,作为唯一会飞的哺乳动物,它们算是哺乳动物进化中一个“淘气”的分支,其进化历程一直是科学家们努力探索的谜题。长久以来,在一些不了解这类生物的电影电视以及文学作品中,蝙蝠几乎成了“吸血鬼”、“恶魔”和“黑魔法”的代名词,甚至遭受了很多不公正的待遇。但事实上它们既不是吸食人血的恶魔,也不会缠绕在女巫的头发上。蝙蝠从来不会疯狂地袭击人类,也不以我们人类的血液为食。

抛却文学作品上的误解,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大家对蝙蝠的了解也是非常匮乏的。麦德林在和全球研究蝙蝠的科学家沟通交流时发现,公众对蝙蝠的了解都太少了。“可以像鸟类一般飞行的哺乳动物”,“用声波雷达定位”,这似乎就是我们脑中为蝙蝠准备的全部“科学标签”。但实际上,翼手目中物种丰富,是哺乳动物中仅次于啮齿目的第二大类群,平均每5只哺乳动物中就有1只属于蝙蝠这个大类群,其足迹遍布全球。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蝙蝠种类约有1200种,是灵长类、鲸类、有袋类、有蹄类和猫科动物物种数量的总和。蝙蝠的体型也是千差万别,最小的大黄蜂蝠是目前已知的最小的哺乳动物,体长不到3厘米,体重只有2克;最大的狐蝠体重则可达1.5千克。

当然,蝙蝠也并不总是承受这种“坏名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由于蝙蝠的“蝠”字与福气的“福”字谐音,“蝙蝠”寓“遍福”,象征幸福、如意或幸福延绵无边,因此蝙蝠的造型也经常出现在很多中华传统图案中,如“五福捧寿”就是5个艺术化的蝙蝠造型围绕着一个寿字图案。在玛雅文化中,对蝙蝠的尊崇也远远超过对它们的恐惧,在玛雅文化中存在着以蝙蝠为原型的图腾塑像。这些截然不同的文化也激励了麦德林,他一直致力于墨西哥蝙蝠保护项目,并希望将中国和古玛雅人对待蝙蝠的态度和理念推荐给现代的墨西哥人。正是由于他对蝙蝠的这份坚持,麦德林也被人们称为墨西哥的“蝙蝠侠”。

蝙蝠的贡献

经过长期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如果没有了蝙蝠,很多我们在生活中认为理所应当的事物都会消失:如果你正穿着棉质的衣服,请感谢蝙蝠;如果你喜欢的水果中有香蕉,也要感谢蝙蝠;如果你正在大口喝着咖啡或小口品尝着龙舌兰酒,如果你正在嚼着玉米或腰果,那么也请再一次感谢蝙蝠吧。

蝙蝠为人类创造的经济价值是巨大的,丝毫不亚于那些被人类驯化的家畜家禽,但它们却是最为人类所忽略的一类动物。有专家指出,蝙蝠每年对美国农业的经济贡献值至少在37亿美元(约合230亿人民币)。首先,在帮助农作物生长方面,蝙蝠捕食危害黄瓜、玉米、咖啡和棉花等多种农作物的害虫。仅在墨西哥,每40平方千米的农作物种植中,依靠食虫类蝙蝠捕食的害虫,就可以为农户节约70万美元(约合435万人民币)。据统计,美国得克萨斯州的每一个夜晚,上百万的墨西哥游离尾蝠所吃掉棉铃虫的总重量相当于25只大象的体重。其次,蝙蝠还可帮助植物传粉授粉。不仅如此,有约500种具有经济价值的夜间开花植物都是通过蝙蝠授粉的,其中包括很多大家熟知和喜爱的食物,如桃子、木瓜、杏仁和龙舌兰等,可以说正是蝙蝠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多种美妙的“滋味”。

与此同时,蝙蝠还承担着维护整个生态系统平衡的重任。在墨西哥的索诺兰沙漠和美国的西南部,生长着一种名为“萨瓜罗”的巨柱仙人掌,这些成片的仙人掌在雨季会成为沙漠的“蓄水池”,它们的花朵为多种鸟类、昆虫以及蝙蝠提供花蜜,结出的果实又是鬣蜥等小型兽类重要的食物。但遗憾的是这种仙人掌无法自花授粉,而一种小型的长鼻蝠则成为了沙漠中萨瓜罗仙人掌重要的“授粉工”。美国的一个名为“授粉动物伙伴组织”的环保组织也曾提醒大家:“如果失去了蝙蝠,我们就会失去萨瓜罗仙人掌,甚至整个索诺兰沙漠的生态平衡也会被彻底打破。”另外,蝙蝠家族中以果实为食物的食果类蝙蝠还可帮助雨林摆脱“亚健康”状态,它们吃下植物的果实,在飞行时排出所吃的树种,将树种大面积撒播到整个雨林,这对保护已遭到破坏的热带雨林有巨大的作用。据统计,在雨林再生的过程中,有95%的贡献都是蝙蝠创造的,每平方米这些蝙蝠传播的种子量是鸟类的6倍。

此外,蝙蝠在其他很多方面都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在美洲,棕蝙蝠每小时会吞食600只蚊子,是当之无愧的疟疾防控“大功臣”。而在医药学研究中,近年来一种名为Draculin的抗凝剂被认定可以用来治疗中风病人,而这种药物正是来自于一种吸血蝙蝠的唾液。当吸血蝙蝠用锋利的门齿划开动物的皮肤吸食血液时,它们唾液中会释放一种酶,这种酶通过促进血液的流动以减缓血液凝结的速度,使得蝙蝠可以吸食更多的“美食”。几年前,科学家们发现,这种抗凝剂可以帮助缺血性中风患者(因血栓导致流向脑部的血液受到阻塞而引起的中风)打碎血管中凝结的血块。在美国,每年近80万的中风患者中,缺血性中风的患者占到了87%。对这些患者来说,“臭名昭著”的吸血蝙蝠也许正是拯救他们的“无名英雄”。另外,在世界上的很多地区,洞穴中的蝙蝠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

保护蝙蝠任重道远

正因为蝙蝠发挥的这些巨大作用,国际蝙蝠保护组织也指出:实际上,蝙蝠带给人类重要的经济及环境价值与它们的“坏名声”和它们所受到的忽视与误解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全球约有15%的蝙蝠已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或许实际的情况比这还要糟,还有约17%的蝙蝠,由于科学家对其了解太少,使得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负责制定濒危物种名录和濒危物种等级标准的国际性非政府组织)无法对这些蝙蝠的生存状况做出准确的评估。

作者:崔媛媛

来源:《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