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底下无新事。虎子事件只是后真相时代的一个缩影,他就像时代症候,你想摆脱,却仍会遇见。如何提升自己,如何去和解,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
一、虎子AB面:隐瞒与真相
近日,B站知名up主虎子陷入争议:从一名励志的“癌症博主”成为人人喊打的“卖惨影帝”。
虎子原是一名肺癌患者,在B站拥有19万粉丝,平时在B站以记录发布患癌生活为主,视频中积极乐观的虎子感动了网友,纷纷慷慨解囊给予其帮助。虎子也通过部分粉丝打赏和平台流量获得一些分成收益。
然而,日前网友扒出虎子在大众点评百余次的消费记录,其中不乏高档消费。同时,名下宝马车、数家公司、房产等信息也一一曝光。
“虎子事件”在网络上一发不可收拾,舆论哗然。后来,虽然媒体调查证明,虎子情况基本属实,但曾给过虎子同情、支持、帮助的网友仍然觉得感情受到伤害。理由是虎子未完全交代真相,甚至有人把“虎子事件”与“网络骗捐”联系了起来。
近年来“网络骗捐”案件不胜枚举,媒体也多有关注,其中多数是未能如实公布家庭情况,或是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未公布全部的事实。2019年11月,北京朝阳法宣判全国首例网络个人大病求助纠纷案件,认定筹款发起人莫某隐瞒名下财产和其他社会救助,违反约定用途将筹集款项挪作他用,构成违约,一审判令莫某全额返还筹款,并支付相应利息。
事实上,相比“虎子事件”的恶劣影响,利用大众同情心、同理心实施“网络骗捐”的人带来的危害更大。他们不仅伤害到大众情感,消费人们精心呵护建立的诚信,更透支了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使真正需要帮助的个人和家庭无处求助。
二、不确定的真相
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我们栖居的这片土地早已成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口中的“地球村”。地球上的重大事件借助现代传媒技术实现同步化,空间距离和时间差异不复存在。与之相对应的是,巨量信息的产生,我们每个人像是在汪洋上“冲浪”的选手,随着巨大海潮的涌动在大海里的冒险。
信息过载带来两个问题。一是海量信息让我们不堪重负,可以抵近真相,却难以抵达。我们难以在一片汪洋中迅速拨云见日,就算守得云开见月明,真相往往如冰山一角。二是信息加速流动,我们直接获取信息的路径虽然缩短,也变得更加自由、容易,但在新媒体语境中“把关人”角色的消失,信息被直接送到我们面前,信息发布由有把关人的“事前审查”演变为“事后追责”,增加了我们筛信息的成本。
这是人类享受现代技术便利的同时,必须要付出的代价。迈入新媒体、社会化媒体的时代,每个人都拥有麦克风,“每个人都有成名15分钟的机会”(安迪·沃霍尔语),我们享受获取信息便利,就要承担辨别真相所带来的成本,这也是我们今天正身处的时代——后真相时代。
后真相时代,并非没有真相,只是真相来得稍晚一些。就像正义虽然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后真相时代也是如此,它会多飞一会儿。
不过在真相到来之前,我们会被短暂蒙蔽眼睛。谣言、误传、阴谋论、剧情反转、带节奏、打脸……这些都是后真相时代的时代症候,真相到来之前总是被操作和利用。
全球知名商业咨询专家、英国的赫克托·耐克唐纳把后真相时代的不同事实描述称为竞争性真相,并提出竞争性真相有4大种类,分别是片面真相、主观真相、人造真相、未知真相。
片面真相不完整,在主观或客观上会遗漏掉一些事实。主观真相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道德、感知以及个人意愿。人造真相则更像是人们通过不同的语言和描述来包装修饰的事实。未知真相则来自于我们的知识盲区或未掌握的领域。
赫克托·耐克唐纳的观点不难理解,这就像我们法律里面经常会说“法律事实”和“客观事实”一样。
赫克托·耐克唐纳认为每一件事都有多面性,因此存在着多个事实,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意图,他们从不同的视角、立场等方面去解释、阐释同一个故事的不同事实。这些事实可能是符合道德的,也可能具有欺骗性;可能是善意的,也可能是恶意的;可能符合公共利益,也可能利益冲突。但在道德上他们是中性的。
三、如何在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中取舍?
毋庸置疑,技术发展增加了我们获取信息的广度、深度与宽度,但推动我们来到真假难辨的后真相时代,就像“造谣的累死辟谣的”一样,增加了我们准确判断事实的难度。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多数时候选择了最容易的,在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前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价值判断。以道德上的情绪支配事实上的真相。
那么,我们有没有办法作出正确的事实判断呢?或者说,我们能不能不那么容易被带节奏?当然是可以的,但这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新闻工作者所拥有的媒介素养,这也是我们在新媒体时代的当下最欠缺的。
新闻工作领域一般要求做到“理中客”,即理性、中立、客观,这就要求新闻工作做到不偏不倚,不带情绪和观点。虽然事实上这做起来很难,但却能保证一定的公正。所以新闻工作者一般会在具体操作中做到几点:新闻写作中,同一个问题保证至少三个不同的消息来源,并要求相互印证;保证同一事件中,各方话语权的均等,体现在同一问题的相互质证、内容的长短等等。
当然,我们无法完全像新闻从业者一样要求自己,但是我们可以用其他办法来使得自己更加理智、冷静处理我们所接收到的信息,只要我们在获取信息时多问几个“为什么”。
《纽约时报》华盛顿分社社长比尔·科瓦奇、《新闻周刊》首席国会特派员汤姆·罗森斯蒂尔合著的《真相》给我们提供了抵近真相的方法论。
他们认为,大众媒体和自媒体的融合,改变了我们的认知方式,辨别真相的责任落到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头上,需要我们自己在众多信息中辨别真假。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做呢?
他们在《真相》一书中指出,我们在信息超载的时代,不妨多问问自己这6个问题:
1.我碰到的是什么内容?
2.我看到的信息是完整的吗?假如不完整,缺少了什么?
3.信源是谁/什么?我为什么要相信他们?
4.提供了什么证据?如何核实信息和证据的真假?
5.有没有其他可能的解释或理解?
6.我有必要知道这些信息吗?
当然,要习得这些能力并非一朝一夕,这需要我们经过长期的训练,并且养成这样的思维模式。网络信息社会需要我们共建共享,未来我们可以真正做一个理性的、具备侠客精神和能力的“键盘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