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上山不捡肉,下水不捡鱼”,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科学道理?

农村俗语都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总结出来的,根据经验,山上的动物如果能被人类轻易捡到,要么说明它病了,要么是因为中毒了。无论是哪种情况,人吃了都不好。而且,很多能够感染动物的病毒,会变异之后感染人类。

山中不捡肉

很多人认为野生动物生活环境纯天然、无污染,吃起来更有营养。其实并非如此,真正有营养、健康的食物恰恰是人工饲养的牲畜。

首先是因为人工饲养的牲畜环境比较干净卫生,如果你去过养殖户家里你就会知道,几乎所有养殖场都会定期消毒,定期为牲畜注射疫苗,帮助牲畜抵抗病毒。

而且,牲畜在出厂时还需要经过防疫检测,只有检测合格的才能流通到市场。如果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出现了动物染上传染性疾病,那么当地防疫部门就会对这些牲畜进行无害化处理。

而野生动物生长的环境不可控,它们也没有注射过疫苗,一旦有病毒感染,它们将可能会因生病或者身体机能下降而被人类捕捉。

人类在捕捉过程中,会接触到动物本身,此时就有可能造成动物体内的病毒传播到人身上。如果捡拾的肉类是哺乳动物,那么病毒传播的可能性就会较大,这是因为人类也是哺乳动物,血缘比较近的生物一般拥有的共同基因较多,使得能够感染其他动物的病毒,也能感染同是哺乳动物的我们。

再者,野生动物真的没有饲养的动物有营养,我们人工饲养的动物品种,其实并不适合自然界,只适合人类食用。比如:鸡,目前主要有两种鸡,一种是以产蛋为主的蛋鸡,一种是以提供肉类为主的肉鸡。自然界中并没有这样的鸡品种,而是科学家们专门培养出来的新品种,而且它们的营养价值远远高于野生动物的价值。

比如:同样是鸡蛋,蛋鸡产的蛋各方面的营养元素都优于土鸡蛋,而土鸡蛋之所以这么贵,并不是因为它更有营养,而是它迎合了人们的心理需求。

也就是说,无论是从营养价值,还是从卫生角度,使用野生动物的风险都极高,而且科学家们辛辛苦苦工作了那么多年,好不容易培养出了营养丰富、卫生安全的品种供我们使用,我们也没必要去使用来源不明的野生动物。

除此之外,野生动物面临的环境比较恶劣,很容易误食有毒物质,比如:喷洒过农药的植物,这些毒素会沉积在动物体积,随着人类的捕食而进入到人体之内,给人类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这就是为什么老人们告诫我们说“山上不捡肉”的原因。

水中不捡鱼

虽然鱼与人类的血缘关系较远,能够感染鱼的病毒不能轻易感染人类,但是老人们依然告诉我们:水中的鱼不能捡。

首先是因为水边比较危险,为了一条鱼把自己置于危险境地并不划算。

其次是因为鲜鱼比较机警,人们很难捡到,只有死鱼或者身体机能退化的鱼才能够被人类捡拾。然而我们无法从鱼的身体特征判断鱼的死因,如果只是因为缺氧问题导致鱼类死亡,那么捡拾鱼类问题不大,但如果是水污染或者化肥农药造成的鱼类死亡,那么人吃了会容易生病。

再加上野生的鱼类生活环境不可控,水质也没有经过相关部门检测,它们所食用的食物也没法追踪,这就造成它们在生长过程中可能会接触到污染物,并且有可能富集大量重金属,还有可能携带寄生虫。

总而言之,野生鱼类在生产过程中不可控因素较大,为了追求营养与口感不如选择养殖鱼。再加上一般能在水中捡到的鱼基本上失去了活性,而我们又不知道它们死因是什么,所以最好不要选择捡拾水中的鱼。

总结

和古时候相比,现在的我们拥有较多的能量来源,而且科学家们近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只为培养出一种营养更全面、更卫生、更低廉的动植物品种,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且科学家在这方面也取得了比较优异的成果,比如:原来的牛长肉速度慢,产奶量少,但科学家培养的奶牛可以稳定地为我们提供牛奶来源。

但我们总是认为“野生的就是最好的”,追求原生态与纯天然,这既否定了科学家们的工作,又破坏了野生环境,也导致了病毒从野生动物身上,转移到人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