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的最炫民族风,现在还有遗存,青铜时代滇式剑长啥样?


西汉时期的中原人将云南、贵州、四川南部、甘肃南部等地区统称为西南夷地区。西南夷地区民族众多,有滇、邛都、夜郎、嶲、昆明等部族,成语“夜郎自大”中的夜郎人,便是其中的夜郎族。早在春秋晚期,西南夷地区便开始使用短剑,进入战国时期后,西南夷地区的用剑之风更加兴盛。国内出土了不少战国至西汉时期的西南夷短剑实物,西南地区的不少雕塑也包含有有佩带短剑的人物形象。不同的部族所用的短剑样式也不一样,钟少异在其著作中,将滇人常用的两种剑称为“滇式剑”。

▲一字格滇式剑

滇人为农业民族,文明程度较高,主要生活在滇东地区(云南境内,楚雄以东),活动区域以滇池为中心。据形制,滇式短剑可以分为AB两类:A类剑没有剑格,剑身平直而窄瘦;B类剑铸有一字型剑格,剑身宽肥,部分B类剑的剑刃为带有折角的曲刃。两种滇式剑的剑柄、剑身均为一体铸成,长度均在30~40cm之间。从存世实物来看,早期的滇式短剑多为A类剑,后期则以B类剑居多。

▲AB两类滇式剑

滇式剑的剑柄为中空的圆筒,其截面为椭圆形或圆形。滇式剑的柄上通常有若干小孔,为铸剑时留下的痕迹。铸造滇式剑时,要先制好外范,然后在范内剑柄部位放置一根泥芯,泥芯所处位置即剑柄内部空腔所处的位置。为了避免泥芯接触到外范,置入泥芯后,需要用泥钉将其支撑起来。安置完泥芯,工匠向范内注入铜液,待其凝固后,打开外范取出铜剑。此时泥芯处于短剑的剑柄内部,泥钉所处位置即为剑柄上的小孔。工匠用尖状物通过小孔将泥芯捣碎倒出,然后再对铜剑进行更细致的加工。东周时期,中原的青铜剑也有柄身一体铸成者,但是在使用时,其剑柄处还要单独安装夹木或缠缑。滇式剑的剑柄较粗,便于持握,同时不少滇式剑的剑柄上还铸有复杂的图案,因此学者们推测滇式剑是不需要安装夹木或缠缑的,否则图案便没有存在价值了。

▲西南夷地区出土的贮贝器

滇式剑的剑鞘由金属部件和木板(或皮革)组成。童恩正所著《我国西南地区青铜剑的研究》一文中提到,滇式剑的剑鞘由铜片和木板合制而成。工匠在制作滇式剑剑鞘时,先把一块铜片加工成剑鞘的形状,然后再在铜片的背面钉上一块木板,短剑入鞘后,插在铜片和木板之间的空腔里。

▲滇式剑剑鞘

滇式剑的剑鞘结构与西周时期常见的柳叶型短剑的剑鞘结构相仿,这有两种可能性,一是滇式剑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柳叶型剑的影响,二是两种剑的设计者在思路上殊途同归,选择了一样的结构样式。从西南地区出土的雕塑来看,当时的人佩带短剑的方式是肩挎式,即用长长的带子将短剑挎在肩膀上,挎好后,短剑位于腰间,便于拔出,现代的少数民族群众也有采用类似方法佩刀的。

▲福建博物院西汉铁剑

在西南夷地区,滇式青铜短剑一直应用到西汉中期。汉武帝经略西南夷后,中原文化逐渐传入西南地区,滇式剑才逐渐衰落,汉式长剑成为了常用剑型。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滚滚,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