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退伍老兵没饭吃,参谋长麦克阿瑟为什么高兴?

1931年,也就是经济大萧条的第二年,麦克阿瑟来到法国,参加一年一次的军事合作演习。期间各国的军人们,进行了广泛交流和讨论,大家围绕着欧洲,一致地将焦点放在了防备德国上,麦克阿瑟敏锐地感到,这颗“定时炸弹”随时会爆。

更让他揪心的是,纳粹掌权的德国,以空前的速度重振军备,建立了在当时令所有军人羡慕的现代化军队,不仅有独立的空军,而且装甲师的发展更是独树一帜。而美国上下还在浑浑噩噩、停滞不前,还在自欺欺人式的享受着和平的时光。

看不下去的麦克阿瑟,分别向总统和国防部提交了国防建设报告,呼吁重视军备。然而,他的一番论调,显然与盛行的和平主义思想格格不入。在民众看来,战争就是由军火商和具有政治野心的少数人造成的,受苦受难的一定是大众。

大家比较熟悉的电影《西线无战事》,就是当时国内主流思想的真实写照。尽管美国参加一战比较晚,但也损失惨重,民众抵制战争的情绪很大。尽管可以理解,但忽视军备显然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他们看来,不发展军备就能制止战争。

作为陆军参谋长的麦克阿瑟,利用一切机会发表演说、到处宣讲,试图唤醒全民的备战意识,但效果甚微。更让他失望的是,去比兹堡大学演讲,居然有一帮主张绥靖主义的人,来到会场进行抗议示威,甚至不得不动用警察来维持秩序。

更有甚者,美国杂志专门进行了一次民意测试,显示大多数人都不愿为国参军,并将结果交给了麦克阿瑟,请他对此发表建议。这分明就是挑衅,麦克阿瑟严厉谴责道:“为国而战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和平只能用武力来保卫”。

麦克阿瑟为了唤醒民众的忧患意识,不辞辛劳地为军队和战备辩护。不明就里的民众说他是“战争贩子”、“好战分子”。同时,政府的精英们也表示极大的反感,在他们看来,发展军队是麦克阿瑟别有用心,实现个人政治野心的手段。

百口莫辩的麦克阿瑟,高调血洗老兵,强调军队作用。

1932年,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了美国国内动荡,抗议不断、示威不止,特别是退伍军人为生活所迫,组织了一场向华盛顿进军的请愿运动。这些一无所有、饥肠辘辘的人聚集在国会大厦附近,人数越来越多,已达2万多人。

他们希望政府伸出援手,提前支付退役金渡过难关,但这个议案在参议院遭到否决,退伍军人们决定留下来坚持到底,并与来清场的警察发生了激烈冲突。混乱中,有2名退伍军人被打死,2名受伤,被彻底激怒的老兵们奋起反击。

5000名老兵将600名警察团团围住,形势急转直下,警察已经控制不了局面了。但在麦克阿瑟看来,这是彰显军队作用的大好机会,他要用事实,狠狠地煽那些官僚们一记耳光,在国家紧急时刻唯一能指望的只有军队,看他们还敢刁难军队吗?

当总统命令出动部队时,他决定大显身手。不仅亲自带队,而且穿上鲜明的军礼服,肩上的4颗将星格外惹眼。作为其高级参谋的艾森豪威尔,劝他不要这样,“街头打架,将军犯不上插手”,而在兴头上的麦克阿瑟,怎能放过这样的机会。

他调来了巴顿的第3骑兵团,在6辆的坦克的压阵下,向手无寸铁的老兵们冲了过去,示威人群很快被冲散,麦克阿瑟不依不饶,将他们搭起的“纸板屋”统统烧光。行动过后,麦克阿瑟高调地跟随陆军部长,参加记者招待会并夸夸其谈。

不仅吹嘘军队将美国从一场灾难中拯救出来,而且强调国家拥有一支强大军队的重要性。显然,他把这次行动当成一次炫耀行动,以唤起当局对军备的重视。当然,麦克阿瑟的高调处置确实收到了一些效果,国会对军队的需求不再苛刻了。

意外的是,这件事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全国各地的人们,将矛头都指向了“罪魁祸首”麦克阿瑟,谴责他向曾经为国家而战的老兵们下手,是一件令人作呕的事情。一时间,谩骂声不断,他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尽管他的初衷是想通过一个事件或者战争,达到实现扩充军备,提高军费的目的,但他却可耻地选择了对付老兵,做了一件极不光彩的事情,是其军人生涯中最大的污点,也是日后被人饱受诟病、评价不高的主要原因。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老兵不死,麦克阿瑟回忆录》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