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反对开战的很多,最后是谁发动这场鸦片战争

尽管我们不情愿,却不得不承认,当年英国人发动侵略战争,的确拥有相当的民意基础,具体地说,就是英国工商界执意推动的。这场战争,其实跟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一样,都是工商界借助国家力量,打开中国市场的行为。

(图)清末鸦片吸食者

1839年8月,中国禁烟、兵围夷馆的消息传到英国。舆论开锅,酝酿已久的对中国开战问题,被提上日程。英国国会经过长时间的辩论,最终以微弱的多数——271票赞成,262票反对——通过对中国展开军事行动的决议。10月1日,英国内阁作出派遣舰队去中国的决定。鸦片战争,就这样打起来了。

此时的英国,已经不是17世纪殖民大扩张时代的英国,自身的道德和文明水准,已经有很大的提高。为了鸦片贸易而开战,毕竟好说不好听。在议会辩论中,很多议员反对开战,反对的声音,主要来自教会。因为鸦片这种毒品对人有害,维持这种贸易,本身缺乏道义感。但是,力主开战的人更多。英国毕竟是一个工商立国的国度,推动这场战争的,其实是工商界。

来自印度的英国商人,最先动了起来。他们向国会请愿,要求给他们做主,加尔各答的英国商人协会,甚至渲染说英国商人在中国即将遭到屠杀。各种游说团,在国会频繁活动。在国会辩论之前,众多来自工商界的请愿书谴责中国政府损害了他们利益,一致要求政府采取行动。当然,他们更多地强调的是中国政府行为对正常贸易的损害。棉纺织业提出了棉花、棉纱和布匹因中国政府断绝贸易造成的损失,很多装载这些商品的船只,已经出发到达中国,却无法进行交易。毛纺织企业则提出类似的吁求,要求政府想办法解决。

鉴于此阶段输华的纺织品极端有限,所以这些呼声,有操作之嫌。当然,这一时间,茶叶的进口也出现麻烦,因此导致英伦三岛茶叶价格骤增,中国政府的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的确损害到了中英之间的正常贸易,危及英国人的生活。

(图)虎门销烟,指中国清朝政府委任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鸦片的历史事件

还有些人提到了中国政府对英国商人的财产的剥夺,以及非法的囚禁(指包围夷馆)。他们认为,对英国侨民生命财产的威胁,已经动摇了这个国家的国本。此外,还有提及英国人在中国受到不人道的法律伤害的问题,这里,我们看到林维喜案的影响和发酵(1839年7月7日,英国商船卡纳特克号和曼加勒号上的水手,上岸到尖沙咀村喝酒。这种事很常见,卖酒给英国水手,是村民的一个好买卖。但这回出事了,喝醉了的水手与村民发生了斗殴,一个村民林维喜伤重不治,林则徐要英国人交出凶手,商务监督义律不肯)。这个正好发生在林则徐禁烟期间的偶发事件,恰好成了促成英国开战的一个因素。不用说,这样的基于个人财产和权利的吁求,在西方绝对是正当的。

更令当时的中国人感到不解的是,还有英国商人指责英国政府对自己的商务监督在中国遭到冷遇而不作为。商务监督是纳税人花重金雇佣的国家工作人员,却白花纳税人的钱,根本无法开展工作,无法保护英国商人的利益。

当然,鸦片贸易也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有商人提出,鸦片贸易是经过英国国会批准的贸易,所以,政府必须为此负责。伦敦东印度与中国协会致信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也坚持这样的观点,即鸦片贸易是英国国会经过调查而特许的。而且中国方面虽然明里禁止鸦片贸易,实际上,走私却是广东地方政府所默许的。


(图)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鸦片仓库

尽管如此,这个协会的意见,倒不是主张保护和维持鸦片贸易。他们认为,现在需要一场军事行动,逼迫中国开放市场,为英国的工业品输出创造条件。协会指出,据他们的研究,如果屈从中国政府,只能使危机加深。现在需要的,就是英国政府用武力强迫中国方面让步,将(对华)贸易置于一个安定的、永久的基础之上。

在国会辩论中,对于不名誉的鸦片贸易,强调其合法性的倒是不多。当然,也有人辩解说,鸦片其实危害不大。证据就是印度人也吃鸦片,但为何就没有那么多上瘾的?当然,这样的辩解,并没有多少人在意。但是很多人提出了另外一种意见,他们认为,即使英国不再从事这项贸易,中国人还是会需要鸦片,是中国人自己心甘情愿地要吸食鸦片,没有人强迫他们。英国人不干了,美国人、法国人,甚至波斯和土耳其人会取代英国人,继续向中国输出鸦片。

英国为什么要平白地损失几百万磅的鸦片税收?中国政府,关心的只是白银的外漏,并非中国人民的健康。况且,如果不对中国输出鸦片,那么用什么来抵消英国茶叶进口的入超?事实上,人们真正在意的是,如果中国不改变现行的贸易体制,不开放市场,就无法满足中英之间贸易的正常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马戛尔尼使团中的那个学会了中国话、见乾隆皇帝的时候因此而得到皇帝特别赏赐的小斯当东,此时已经成了国会下院议员。这个英国首屈一指的中国通,在议会辩论中大声疾呼,支持对华开战。他宣称,如果不惩罚中国人,那么英国将在全球各地,一个接一个地失去尊重。对中国的战争,将是一场世界意义的战争,经过这场战争,世界将因此而改变。据说,他说完之后,引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图)托马斯·斯当东觐见乾隆

尽管我们不情愿,却不得不承认,当年英国人发动侵略战争,的确拥有相当的民意基础,具体地说,就是英国工商界执意推动的。这场战争,其实跟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一样,都是工商界借助国家力量,打开中国市场的行为。

英国工商界推动战争,与其说是保护鸦片贸易,不如说是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使中英之间的贸易往来建立在英国人熟悉的规则和基础上。实际上,就是拉位于天下体系里的老大中国,进入他们的世界。所以,尽管在国会辩论中,反对开战的议员义正词严,指责有人居然要捍卫不道德的鸦片贸易,等于是把英国国旗变成了海盗旗。但是,现实的工商业的需求,还是压倒了道德的呼声。

战争的机会,是中国的严厉禁烟造成的。这样的禁烟,在中国人看来,当然完全合理合法,但操作过程中的粗糙,在西方世界看来,却存在着许多侵害人的财产和人身权利的问题。而这样的问题,在很多别有用心的英国人看来,是一个天赐良机,一个不抓住就会后悔的机会。抓住这个机会,打一仗,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条件,逼迫中国政府接受,从而一劳永逸地改变中英贸易现状。

其实,从英国国会的争论看,这只是一个不太好的机会,理由并不充分的机会。但是,英国政府其实早就想动手了,从马戛尔尼回去之后,这个念头,就已经有了。只要有机会,哪怕是不怎么像样的机会,他们也会抓住的。或早或晚,这个仗都非打不可。英国政府发动战争的目的,就是英国工商界的目的,逼中国开放。

(图)第一次鸦片战争,是1840到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只是,对于当时的英国政府来说,财政赤字已经太多,根本没有打这场战争的经费。但是,当年的陆军大臣想出了办法。在他看来,既然各种情报表明中国如此不堪一击,战争的胜利,是可以预期的。那么,打一仗,让战败的中国支付战争经费,也顺便把由义律担保的英国鸦片商人的鸦片款也赔了,无论如何,都是一场合适的买卖。

通过战争获得赔偿来牟利,本是欧洲人曾经惯用的政府型“商业活动”,早在封建制的中世纪,就已经流行。将之用到中国人头上,的确是个大好的商机。在后来的战争中,英国指挥官也心领神会,贯彻陆军大臣的意见,不断地通过战争,从中国人那里弄钱,抢劫官库,威胁攻城,一次次地让中国人付赎城费。

仗,就这么打起来了。1840年6月,当一支英国舰队到达中国的时候,不仅装载着士兵,而且顺便搭载了1万箱鸦片贩子们的鸦片。出征的军舰,顺便变成了鸦片贸易的商船,远征军从一开始,就盈利了。说这场战争是鸦片战争,名副其实。我们不得不说,这场战争,即使用当时欧洲人的标准,也很不名誉。

▌摘自《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开国之惑》,张鸣(著),重庆出版社授权合作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