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历史地位如何?为何说诗经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广的影响?

莎士比亚说:“人是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人类不仅有高于一切动物的智商,而且有丰富的感情。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也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只要有人类存在,就会有爱情产生。所以,生活于远古大地上的祖先们用诗歌来表达、歌唱他们爱慕、思念、渴望的情感。

《诗经》

《诗经》也称为“诗”或“诗三百”。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它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风格,展现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

《诗经》是中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形成于周代社会的春秋时期。《诗经》中描写爱情的篇章占了很大的比重,其中有欢乐的情歌,也有痛苦的吟唱。《诗经》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爱情诗呢?这要从《诗经》产生的时代说起。

首先,这一-时期,儒家思想与封建礼教还没有形成。没有所谓封建社会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在婚恋观念上也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收授不亲"“三从四德"。这种观念禁锢下的人们是不可能写爱情诗的。

春秋到周代是一个开放、淳朴的年代,虽不能说多么自由、平等,但是很开放的,男女之间的交往也很开放,男尊女卑的观念也不明显,自由恋爱是很普遍的事情。总之,《诗经》产生于远古时期的乡野大地,是一副先民生活的风俗画卷。

《诗经》的内容

《诗经》内容及其丰富有趣,”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古人用简短的文字,即可表述情感。

《诗经》从内容上,它聚集了古人对社会政治独到见解,丰富的感情生活,从整体上反映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从形式上,古人为了增加诗歌的生动性,在句法和章法上运用了不同的手法。

古人在创作时,通过自己对描述对象的理解,选择合适的内容和形式,使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达出作者的感情。

《诗经》的内容涉及面很广,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人们的情感、民俗风情等,都在其中有了形象的表现。

《诗经》的“风雅”精神

《诗经》拓宽了后世诗歌的内容题材,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屈原《离骚》汉乐府诗、建安诗人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

之后,后世诗人都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如陈子昂、杜甫、白居易和新乐府诸家,都是“风雅”精神的体现。

如果说,“风雅”在思想内容上被后世诗人立为准的,比兴则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诗经》所创立的比兴手法,经过后世发展,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

《诗经》的比兴手法

所谓赋、比、兴,是《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所谓“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赋是对事物直接铺陈叙述,是《诗经》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比兴。比兴原本是《诗经》创作的重要表现手法。“比”即是“以彼物比此物”,包括明喻、暗喻等不同手法。而“兴”则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这种表现手法在《诗经》乃至大多数中国诗歌中都是比较独特的手法。

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明显是对《诗经》起兴手法的继承。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但是作为后世诗歌创作和批评原则的比兴则是一种表现健康思想的特殊艺术手段,要求诗歌不仅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同时还要达到托物以讽、比类切至的目的。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诗歌须借助外物言情,另一方面是指寄托在外物之中的情的高尚严肃。

总结

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和批评的重要原则,风雅侧重于情感抒发的内容方面,而比兴则侧重于艺术表达的形式方面。它们给中国古代诗人指出了如何创作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作品的道路,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既重内容的纯正文雅,又重形象的生动感人,以含蓄蕴藉、韵味深厚见长的民族风格和美学特征。

《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曹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式。后世箴、铭、诵、赞等文体的四方言句和辞赋、骈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也可以追溯到《诗经》。

总之,《诗经》牢笼千载,衣被后世,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方面,有着深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