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女王喝什么茶?
——川宁公司的故事
茶起源于中国,流行于世界,世界上目前最流行的茶饮,却并非产自中国,而是来自于英国,“立顿”“川宁”这两大品牌,皆为当今全球茶业市场巨头,销量惊人,并另成一套所谓的英国茶文化。
这背后一定有故事,这段故事,可从“川宁”讲起,这是一家很有来头的英国茶商。
伦敦茶馆
“川宁”乃是Twining的音译,Twining则是此茶饮品牌创始人托马斯·川宁的家族姓氏。
此品牌有句广告语为“源于1706年的皇家御用茶饮”,这个皇家自然是指英国皇室。按照这个年代推断,莫非英国那地方,也是自古如中华一般,盛产茶叶?非也。
茶之始祖——野生茶树,不独见于中国,印度、非洲等地亦有,但人工栽培的茶树,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茶,则是中华独创于西汉时期,彼时英伦三岛还处于蛮荒状态,即便有极小几率长出了几棵野生茶树却并不知道如何制茶。
尽管有许多西方学者炮制出各种论点,试图证明中国并非茶的原产地,但是川宁公司还是在其官方宣传中,坦白地承认了茶是起源于中国之物,并将起源的时间定在公元前2737年,此说证据何来,不得而知,但这种尊重历史和事实的态度值得肯定。并且,川宁公司还将“茶自中国来”的历史具象化,在川宁公司起源地——一家伦敦茶馆的大门上,设置了一个独特的组合:一头狮子、左右两个清朝服饰打扮的中国人,象征着从东方的中国所开始的茶叶贸易路线。
姑且按照川宁公司的说法,在公元前2737年,中国有了茶,其后的漫长岁月中,茶与丝绸、瓷器成为了中华文明的象征物,通过丝绸之路,它们从东方辗转到了西方,让那些投机的商人大发横财,同时也让许多西洋人虚构出一个黄金遍地的东方,引得有些人的贪婪之心,蠢蠢欲动。
有意思的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茶叶的价值并没有引起西方人足够的重视。商人最初大多热衷于倒卖丝绸、瓷器,至于不易保存的茶葉,直到17世纪荷兰人的商船开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时,才开始将此物贩运到欧洲。
1662年,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查理二世迎娶葡萄牙国王若昂四世之女凯瑟琳,后者是一位早已嗜茶如命的人,在她的引领之下,饮茶之风开始在英国上层社会中流行开来。
13年之后,未来川宁品牌的创始人托马斯先生出生于距离伦敦150余公里处的格罗斯特郡。他的家境一般,家庭主要的营生是一座磨坊外加帮人洗衣服。迫于生计,托马斯9岁时,随一家老小迁居到了伦敦,在这里他们成为了底层的穷人。既然是穷人,受教育的机会就少,年幼如托马斯,也得出去赚钱。父亲为他安排的职业道路是做纺织工——一项在当时很时髦的职业,但托马斯对此兴趣寥寥,在给人当学徒的过程中,他认为自己有做生意的潜质。
26岁时,已在生意场上颇多历练的托马斯,拜入一位大商人托马斯·德阿斯门下,后者乃是东印度公司成员之一,从事着当时最时髦的东西方进出口贸易。从德阿斯那里,托马斯接触到了一件新鲜事物——茶叶。
为满足爱茶的凯瑟琳皇后等权贵的需求,东印度公司开始从中国进口茶叶,与此同时,伦敦街头也开始出现供应茶叶的咖啡馆,或者可以说茶馆。伦敦第一家茶馆出现于1657年,但其所售茶叶价格相当昂贵,一小包(约10克左右)10英镑左右,约合今天100英镑。显然,此物不是提供给普通老百姓的,即便是达官贵人也未必喝得起。价格昂贵的原因,除了商人逐利之外,还在于成本太高——时间颇久的运输过程以及高昂的税率。当时一片茶叶从中国福建武夷山到达英国伦敦最快也要半年左右,英国当局征收的茶叶税则高达64%,也就是说当时10英镑的一小包茶,费用中的大半都是为了付税。
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当时很多人都认为在伦敦做茶生意没有前途,而托马斯先生独具慧眼,一尝到这种东方树叶的味道,就难以自拔,在那缥缈的水雾与甘苦难辨的味道中,他坚定了做一名茶商的人生理想。
1706年,在为德阿斯打工5年之后,31岁的托马斯先生,买下了老板手中的一家咖啡馆。这家咖啡馆当时还没有门牌号,后来有了一个,Strand大街216号,至今仍存,并成为川宁品牌的“圣地”。此前,德阿斯似乎并未在这家咖啡馆中卖茶叶,伦敦城中当时也没有一家咖啡馆做这类生意,早前一小包卖10英镑的那家大约也已经停止这样业务或者倒闭了。
接手这家咖啡馆之后,托马斯开始卖茶叶。准确地说,是卖茶饮,他除了提供咖啡以外,也提供茶饮,生意很好。生意很好的原因,其一在于地理位置——他的茶馆位于旧伦敦城与威斯敏斯特城交界处,原本是一片空地,在1666年伦敦大火之后,为那些豪宅被毁的权贵所盘踞,也就是说,优良地理位置带来了高价值消费人群,10英镑一小包的茶馆要是开在贫民区那就毫无前途了;其二,则在于茶叶在英国人心中的高贵感,1657年那家茶馆的对外广告中,茶叶被描述成“质地温和、四季皆宜、饮用卫生健康,有延年益寿之功效”,同时还宣传称诸多世界名人、欧洲王公都以饮茶为人生一大快事,想来托马斯的广告只会更上一层楼,对于权贵来讲极具诱惑力。
咖啡馆是西方文化的一大要素,也是塑造西方资产阶级文化面貌的重要地理空间之一。彼时的伦敦咖啡馆,就在各自不同的销售策略下,形成了不同资产阶级人群的“公共空间”。如有的咖啡馆,是文人骚客发牢骚之地;有的咖啡馆,则是军界人士固定聚会的场所;有的咖啡馆,是东印度商人的生意场……
托马斯的茶馆是一种怎样的空间呢?它成为了欧洲皇亲国戚的专属沙龙。
为了满足这些终日无所事事,且对生活品质格外挑剔的有钱有闲的权贵,托马斯的咖啡馆精心调制了多款味道独特的茶饮,配以100克茶叶需要至少160英镑的高昂价格和夸张宣传,很快就声名鹊起,成为伦敦上流交际圈的一个地标。
10年之后,赚得盆满钵满的托马斯,将店面扩大了三倍,成为伦敦城中一等一的“咖啡馆”。与此同时,竞争对手的恶毒诋毁也与日俱增,但这种攻击是无效的,因为连贵妇人都成为了茶饮的粉丝。要知道,在当时女性是不能去咖啡馆的,那曾是男人的专属领地,女性也不是咖啡馆营销的主要对象。托马斯则不然,他从凯瑟琳皇后身上看到了贵妇人的巨大消费潜力,并发展出一种新式销售套路——贵妇人的豪华马车停在茶馆外面,让仆人进去,买上几大包茶叶,带回家去,慢慢享受。如此则没有违反“女性不得入内”的咖啡馆习俗,又抓住了一个长期被忽视的巨大消费群体。事实上,英国茶文化的形成,正是得益于一位又一位沉迷茶饮的贵妇人的推波助澜。
一代茶商托马斯于1741年离世,离世之时,他的茶饮已经广为流行于英国权贵交际圈,还跨出国门,出现在了巴黎等地的沙龙中。而他所制的茶叶包也热销于伦敦,客户还包括那些眼红不已的咖啡馆。
接手此风生水起之生意的人,是其子丹尼尔,关于他的史料记载不多,但有亮点,那就是他将川宁茶卖到了英属北美殖民地,这里后来将孕育一个超级大国。根据川宁公司的账目显示,英属北美殖民地第一个客户是波士顿总督。而在美国独立战争前,恰好有一个波士顿倾茶事件。
那么被倾者中,可有川宁茶?按照川宁公司官方说法,没有。但更大的可能是当时的川宁茶也在其中,造成此劫的直接原因,则是英国当局对北美殖民地的压榨。彼时英国刚刚取得对法七年战争的胜利,急需搜刮大量财富,来弥补战费开支,首先榨取对象自然不会是英伦三岛,而是经济日益蓬勃的英属北美殖民地。各项重税法案中,就有关于茶叶的一项——英属北美殖民地的茶叶进口,由东印度公司垄断,每磅在原有税额上再加收3便士。
那么,原有税额是多少?接近100%,且还在持续走高中。更无耻的是,东印度公司趁机弄来大批发霉变质的茶叶,准备倾销于北美市场。
愤怒的英属北美殖民地老百姓,最初以拒绝喝茶的方式来表达一种“沉默的反抗”,他们不仅克制住了内心对于茶叶的强烈渴望,还在1773年,弄出一个波士顿倾茶事件,将三条东印度商船上所载的300余箱茶叶倒进大海,以此表明反抗的决心。
未来美国人会做出怎样的抉择,在这里已经有了答案。
皇室御用
在波士顿被倒掉几箱茶叶,那对于川宁而言或许并无大碍,真正让它头疼的,其实还是英国当局。当这个统治机构,需要越来越多的税款弥补扩张成本,并终于将手伸向了英国本土时,川宁的日子就越发难过了。
波士顿倾茶事件发生于1773年12月16日,在那之后不久,英国本土茶叶税提高到了106%,数年之后,又飙到了118%,个别品种的茶叶还额外加税,如来自于福建的武夷茶,税率就加到了127.5%。
茶叶税构成了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进口货物中的大头,也是英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重税之下,走私之风盛行。许多开始做茶饮的咖啡馆,都选择了购买相对廉价的走私茶叶,但那多是一些掺假的劣等品。茶叶成为伦敦黑市中的热点货物,有些肆无忌惮的奸商将茶叶与许多乱七八糟的东西混在一起,甚至有绵羊粪便、老鼠粪便等。
如此丧心病狂之事,川宁没有参与。此时川宁执掌于一位女性手中,其名为玛丽·川宁,她是丹尼尔的妻子,当丹尼尔于1762年离世之后,玛丽成了家族生意的负责人。在那个年代,女人经商与女人进咖啡馆一样,都被视为“离经叛道”的事情,在男女平等的问题上,彼时英国比大清帝国强不到哪里去。顶着巨大压力的玛丽女士,在苛捐重税之下,没有去售卖假茶,而是依旧坚持走高品质路线。在付出巨大代价的同时,她让川宁成为了一个拥有良好声誉的品牌。
事实证明,她的抉择极其正确。十年之后,当玛丽交班给自己的儿子理查德时,由于川宁的高品质与高声誉,伦敦茶业联盟——一个非官方但是与官方有千丝万缕关系的茶商组织,决定让川宁公司的负责人来挑大梁。理查德由此上位,成为伦敦茶业联盟主席,那是一个可以向英国首相提意见的职位。
得益于母亲的教导,理查德不仅精通茶叶生意的一切知识,还娴熟于与政界高官、皇室要人打交道,他有一流的口才和谈判技巧,而他所争取的一大重点,就是降低茶叶税。时任英国首相小威廉·皮特也为日益猖獗的茶叶走私而头疼,理查德向他进谏,称重税只能刺激走私,让政府税款流失,低税则不然,会扩大市场,让走私失去生存空间,给政府提供更多税款。
1784年,在皮特首相主导下,英国当局出台“折抵法案”,大幅降低茶叶税率至12.5%。
如理查德所料,此法一出,英国茶市立即以迅猛态势发展,黑市商人则销声匿迹,因为茶叶太便宜了,他们认为已经不值得去冒掺假的风险。至于政府的税款收入,自然也是迅速增长,到1815年,英国财政岁入的十分之一,都来自于茶叶税收。
在“折抵法案”出台之前,独霸茶叶进口生意的东印度公司,每年从中国的进口量不到4000吨,“折抵法案”出台之后,迅速翻倍到了8000吨左右,然后又增长到了1.2万吨以上。
巨大的进口量与巨大的价格跌幅,造成茶饮在英国全面流行的状况,相比于咖啡、牛奶、酒等饮品,茶饮是一种价廉物美的替代选择,许多英国人拿它当作一日三餐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附庸风雅、吟诗作赋的道具。
这有些超出了川宁品牌原来的定位,它依旧执着于走它的高端路线,而不是推出供应普罗大众的产品。这种坚持在1837年换来一个巨大的回报——英国汉诺威王朝的维多利亚女王,授予川宁一张皇室茶叶供应商许可证。
从此川宁就以英国皇室御用茶饮而闻名于世。
此后,一场关于茶叶的战争也即将到来,1840年在大英帝国与大清帝国之间爆发,虽然后世史书冠之以“鴉片战争”之名,但从这场战争的原因来看,称之为“茶叶战争”似乎更合适。
如前所述,茶叶的原产地在中国,包括川宁在内的英国茶商,所用茶叶都来自于中国茶农之手,东印度公司靠垄断这门生意发了大财,但随着行情的变化,这门生意逐渐从发大财变成了折大本。因为东印度公司向中国出口的棉花、花椒等东西并不吃香,非“天朝所需”,而中国所出口的茶叶,却是东印度公司,或者说英国急需。需求关系严重不对等的情况下,东印度公司只有拿出白花花的银子去购买中国茶叶,时间一久,便形成巨大的白银流失——从英国流向中国。
后来,东印度公司找到了一种扭转这种贸易不平衡局面的利器——鸦片。
再然后,大清帝国的有识之士,开始注意到这种外来物的巨大危害,并开始倡议查禁。在他们所提的各项对策中,“以茶制夷”这四个字很突出。
所谓“以茶制夷”,其实就是现今某些霸权国家惯用的贸易制裁、战略物资禁运,谁不老实,就不卖茶叶给谁。这一招也并非清人首创,明代就已盛行,嘉靖年间对蒙古俺答汗的贸易制裁中,茶叶即是重中之重,结果引起后者连连进犯。到清代乾隆年间,清廷也对俄罗斯使出了“以茶制夷”这一招,差一点两国就要开打。
如此看来,如果碰上一个不讲理,又颇凶悍的对手,“以茶制夷”不仅收不到什么功效,反而有可能惹来一场战争。在1840年的那场战争之前,大清帝国就准备在查禁鸦片的同时,对英国禁售茶叶,不料人家却二话不说,用坚船利炮杀上门来。战争之后,鸦片以不可阻挡之势成为大清帝国子民生活中的一大毒物,茶叶则以同样不可阻挡之势,流向海外,成为大英帝国子民生活中的一大妙物。
只是,川宁公司的官方宣传材料中,对于这段历史避而不谈,他们直接跳到了1910年,川宁公司在法国开设分店。
英伦文化
赢得鸦片战争之后,英国以不平等条约所得种种特权,英国茶商开始大肆贩卖中国茶叶,更有许多茶叶大盗,潜入中国产茶地区,如福建武夷山,窃取茶树,拐卖茶工,幻想在中国之外的其他地方,比如印度,强行发展出一个茶业基地来。
鸦片战争爆发之前,英国人就在印度阿萨姆地区开始试种茶叶,鸦片战争之后,这个地区的茶业开始迅速发展,15年后,年产量接近300吨。由此带动印度茶的崛起,到1880年,其年产量已接近两万吨。
相比于中国茶,印度茶有两大明显优势,第一是零关税,英国殖民地出口货物到英国本土,收什么税?零关税造就了印度茶的廉价;第二是成本低,印度茶园广泛采用机械化设备,人工费用低,生产效率高,相对于仍采用古法生产的中国茶,成本优势很明显。
到1888年,英国本土所用茶叶中,印度茶已取代中国茶,成为第一位。
川宁公司所用茶叶,也不可避免地以印度茶为主。作为英国皇室御用茶饮,川寧公司在塑造这个国家茶文化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比如所谓的“下午茶”。
“下午茶”是英国茶文化的特色亮点所在,其实就是在下午3点到5点左右,以一杯茶饮加上糕点来打发无聊时光。普通老百姓自然是不太可能有这种大把闲适时光的,有此特权者,还是那些贵妇人。专走权贵路线的川宁茶,自然是这些贵妇人的首选。
故而,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说“下午茶”始自于川宁茶。
贵妇人喝“下午茶”,普通老百姓喝什么茶?普通老百姓拿它当饭吃!
早在1795年,一位英国社会活动人士就写道:“在恶劣天气与艰苦生活条件下,能为农工软化那些干巴巴面包的不是牛奶、酒——太贵,而是茶,茶不是贫穷之因,是贫穷之果。”
到19世纪,茶已和英国工人阶级的晚餐密不可分。他们通常在5点到7点之前,将一杯茶当作晚餐的一部分来饮用,由此催生出一个专属名词“High tea”(通常在普通人的饭厅高桌上饮用)。与之对应的贵族下午茶则被称为“Low tea”(下午茶时,人们会坐在低矮的沙发上,茶点也摆在较低的茶几上而得名)。
川宁所专注的领域当然不是“High tea”,而是“Low tea”。
在接下来的世界茶叶史中,以川宁为代表的英国茶,开始席卷全球,英国茶文化也随着其舰队开始影响其他许多地方。川宁之后,又生出另一个品牌“立顿红茶”,也甚为流行。2008年,当中国国内普洱茶热还在高烧之际,立顿红茶的年产值超过230亿人民币,相当于那一年中国茶叶年产值的四分之三……
(除标注外,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匡济
来源:《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