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为什么能被看作是江西的“咽喉”?

丨鄱阳湖,那片繁华的鱼米之乡丨

-风物君语 -

九江

它是江西的“咽喉”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

▲江西三面环山,九江在它唯一的口子上。 图 / 截取自 Google Map

白居易做江州司马时,写下了这脍炙人口的《琵琶行》。江州也好,浔阳也罢,在今天,这座城市叫九江。当年白居易的友人是乘船离开的,这在南方似乎是很普遍的一件事。

九江,恰恰也是因水而兴。

三江之口,七省通衢

▲上帝视角下的长江。

翻开一幅江西的地形图,九江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可以说是一目了然。

江西省东面以武夷山脉与福建为界,南面以南岭与广东为界,西面以罗霄山脉与湖南为界。三面环山,唯独正北方有一小块平坦的出口。九江就在那个位置上。

▲庐山景区里的芦林湖,冬季芦林湖畔上的树木会结成雾凇,为湖水添一道景观。

不仅如此,依江傍湖的九江,借着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和注入其中的赣、信、抚、修四条大江,它们沟通了江西大部分腹地。

凭借中国第一大河流——长江,九江又能利用长江流域,贯穿东西线上的各个城市。可以说,鄱阳湖平原甚至整个江西省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像九江这样进出便利的地方了。有这样的区位优势,在和平年代自然成为一个经济沟通的要地。清末民初中国四个最重要的大米交易市场,九江也名列其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上图为庐山景观

由于鄱阳湖平原是江西省的几条大江冲积而成,土壤较为肥沃,襟江带湖的水文环境为其提供了足够的灌溉水源,再加上南方湿热多雨的气候特征,这些因素使得鄱阳湖平原是一处天造地设的“鱼米之乡”。

九江扼守在水路出省的要道上,它成为粮食外销的必经之地。

▲夏日乌云笼罩的九江市区。

九江是个通江达海的地方。它溯江而上连接上游的武汉、顺流而下是下游的长三角那些市场,经由京杭大运河,它可以供给北京。

明清两代,自洪武至光绪年间,每年经由九江转口的江西运往北京的漕粮就有47-57万石。在明代以后,长三角地区的农业转向了桑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这造成长三角地区有巨大的粮食缺口,它为九江的粮食外运提供了庞大的市场。

近代开埠之后,九江的进出口总额在沿江城市仅次于上海和汉口。民国时期的一份资料《米业须知》提到:“江西米之出口,百分之八十经九江运出,上行往汉口,下行往上海”。

▲夜幕下的九江。

襟江带湖,咽喉之地

不过,九江不是一个可以随意进出的地方。

长江为它提供了一道天然的屏障,拦截了来自北方的敌人。用顾祖禹的话来说,九江“南面庐山,北负大江,据江、湖之口,为噤喉之地。”因此在战时,这又是一个南北双方都想得到的军事重镇。

▲曾经九江喧闹的老街道,和船舶穿行的鄱阳湖湖口。

南方政权只要丢了九江,平坦的鄱阳湖平原再难找到可以据险而守的地方,这个重要的经济腹地就很难保全。

在中国历史早期,由于南方尚未得到深度的开发,九江的地位尚且并不显著。经过北方人口几次大规模的南迁,鄱阳湖平原逐渐被开发之后,这座城市才显得重要起来。孙吴在这里设置了都护,东晋也将其视为重镇,然而,“六朝之间,浔阳未有三十年无事者”。

▲九江在建的鄱阳湖二桥,犹如一条长龙横跨鄱阳湖南北两岸。

随着经济中心的逐渐南移,这座城市的军事地位也越来越高。咸丰五年,曾国藩带领湘军包围九江城,并攻打鄱阳湖内的太平军水营。在城内太平军的坚守和石达开的支援之下,湘军大败,曾国藩座船被太平军俘获,遭遇奇耻,险些自尽。

▲九江太平山上绽放漫山的樱花。

但是三年之后,石达开负气出走,重整旗鼓的湘军击破湖口,水陆合围,最终攻下了九江。太平天国的长江水道由此被切断,同时也丢失了来自鄱阳湖平原的供给,实力已然大损。这正应了顾祖禹的另一句话:“九江为全省之噤喉,又为湖广、江南之腰膂也。”

因为扼守全省出口、襟江带湖的区位优势一直没有改变,九江“咽喉”的地位一直持续到今天。长江水道的航运价值进一步提升,联通北京和香港的京九铁路也为“咽喉”带来了更多的物资。

▲九景衢铁路开通运营。

方言复杂 三教合一

从江西省的方言分布来看,赣方言占据了绝对的主导位置。虽然九江仍然有不少的区县是以赣方言为主的,但是九江却有一块特别突兀的江淮官话。

▲图中绿色部分为江淮官话区,橘色为赣语区。

可以说这种微妙的分布格局正是九江地理位置的绝妙反映——属于鄱阳湖平原经济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联通外界的必由之所。

▲宋代绘画《虎溪三笑图》(局部):画中描绘慧远、陆修静、陶渊明相聚庐山的情形,象征佛、道、儒三家和睦相处。(画的中央人物为慧远,其左右两侧分别为陆修静和陶渊明)

不仅语言,从宗教来看,九江也是一处儒释道三教合一之所。

道家列庐山洞为第八小洞天,称“仙灵咏真之天”,列庐山虎溪山为第四十七福地。东晋道士陆修静在庐山建简寂观,并于此整理《道藏》。在唐宋皇帝的支持之下,简寂观成为道教的重地。

▲庐山东林寺:朝拜的苦行僧。

建于东晋的东林寺,同样位于庐山,这座著名的佛教寺庙,被国内和日本的净土宗(佛教中国化的重要一支)视为发源地。位列“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同样地处庐山。宋明理学的大宗师朱熹长期在这里讲学,直至清代一直是儒家文化的一个重地。总之,九江的庐山是一个“三教合一”的缩影。

▲新春时节上庐山进香的香客。

山水之中,见九江

人们对于九江这座城市或许了解不多,可能有很多人都不清楚它在哪个省。但是提到庐山、鄱阳湖,大家知道的可能更多。

▲庐山云海。

很多人对于庐山的第一印象,来自于李白的那首《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首诗所指究竟是哪一处瀑布,或者只是对庐山数十处瀑布的一种虚指,都不得而知。

▲庐山三叠泉瀑布。

如今最负盛名的是“三叠泉瀑布”,湍急的涧水从断崖处飞泻而出,落到第一级盘石,溅起来的水花马上又向第二级盘石奔涌而去,到达后又下泄到最底层的盘石中。有人称其为“上级如飘云拖练,中级如碎石摧冰,下级如玉龙走潭”。

如果说在中国古代,庐山是文人骚客、得道高僧所钟爱的场所,与九江城关系尚且不够密切,那么鄱阳湖就与九江城始终息息相关。

▲鄱阳湖和江西的水网滋润的良田。

九江之所以成为咽喉,一个原因就是它离鄱阳湖湖口甚近,而这是江西与长江沟通的必由之地。另外,水面浩荡的鄱阳湖,也使九江本地能够成为“鱼米之乡”奠定了条件。

一山一湖,对于现在的九江有多重要呢?

▲鄱阳湖沿湖渔民冬至晒鱼忙。

往大了说,九江的旅游业依赖于它们,往细微处说,九江那些令人垂涎的美食,也离不开它们。无论是庐山云雾茶、庐山三石,还是彭泽鲫、湖口糟鱼,都是这一山一湖的恩赐。

▲渔民鄱阳湖上捕鱼忙,矫健鸬鹚水中灵活捉鱼。

白居易说,“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但是苏轼看来,这里是“鄱阳湖上都昌县,灯火楼台一万家”。在不同心境的人眼里,九江也是不一样的吧。

-End-

本文未标注图片来自视觉中国、网络

参考资料:

韩茂莉《中国农业历史地理》

何海林《九江米市与江西近代米粮贸易》

郭洪业《中国四大米市兴衰之研究》

江国华《谈谈九江米市的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