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烧药的正确使用时机是什么时候?

发烧是人体发炎反应所造成的现象,是身体发出的警告信息。80%的发烧是由外来的感染引起,另一则是体内异常细胞导致发炎反应所致,如痛风、免疫风湿疾病、癌症等。这些感染源会使下视丘的体温调节中心,将原本的体温设定点调高,于是身体就会开始发烧了!

医生通常会将38℃定义为发烧,是指耳温或肛温达38℃,而口温37.5℃、腋温37℃以上亦可能是发烧了。人体许多部位皆可测得体温,但有些微差距,其中,耳温与肛温接近人体中心体温,但因为新生儿不适合测量耳温,所以肛温是婴幼儿的首选。而测量腋温及口温时受影响的因素较多,如衣物多寡、刚喝过水,都会影响到;耳温枪则因操作方便、迅速且准确,所以普遍成为居家测量体温的工具。

耳温枪主要以红外线测量耳膜的温度,因为耳膜的位置接接下视丘,也就是体温调节中枢,且与颈动脉的血流相通,所以耳温可说相当于人体的中心体温,但是人体的耳道是弯曲的,使用于3岁以下的幼儿时,要把耳朵向下向后拉,3岁以上的孩童应把耳朵向上向后拉,所测得的温度较准确。

一般感冒也就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烧,只要多喝水、多休息,保持良好免疫力即可,但如果发烧造成身体愈来愈不舒服,变得虚弱、开始打寒颤、意识不清,就有可能是细菌感染引起,因此建议就医治疗,投予抗生素以缩短病程。

使用退烧药的时机是,当病患烧到38.5℃以上,且因伴随的头痛、肌肉酸痛、疲累而无法忍受时,就可考虑服用退烧剂,来减轻不适。

普拿疼、阿司匹灵、非类固醇解热镇痛剂都是常见的退烧药物,但21岁以下禁止使用阿司匹灵。退烧药主要可以抑制前列腺素的形成,使大脑体温中枢所设定的温度能暂时降低,并刺激血管扩张,以达到发汗来帮助体表降温的效果。经由以上的药物,体温多会暂时性的下降,但可能药效消失后,体温又会恢复高温,这是因为致病源尚未解除,服用退烧药只是治标不治本,让身体感觉舒服一点的症状治疗药物。

退烧药物应依医嘱使用,不可自行将剂量增加或多服几次,否则超过安全剂量可能出现伤肝、伤肾及失温的情形,使用过量的退烧药会让病患的中心体温过低,反而会刺激大脑更积极地产热,导致全身发冷、颤抖,此时应再加强保暖并补充水分。

另外,即使服用退烧药仍可能无法降至正常体温,这也是正常的,通常使用退烧药2小时后,可让体温降低1℃左右,发烧处置不以快速降温为原则,只要维持在38℃左右就可以。但在给予病患足够药量的退烧药后,体温仍无法下降时,可以用物理性的方法辅助降温,但建议是在服用退烧药30分钟后再进行。

温水拭浴是常用的降温法,用毛巾沾37℃的温水擦拭身体,可让皮表的血管扩张,将体表温度散去。因为婴幼儿的体表面积较大,所以用此法的效果较好;不过,禁止用冷水或酒精拭浴,此种方法会让体表快速降温,反应太过剧烈反而可能造成抽搐,让病患更不舒服。

泡温水澡也是同样的原理,但要注意水温需维持在38℃~40℃左右另外,建议不要对无表达能力的幼儿使用冰枕、退热贴,以免造成局部过冷或体温过低。

身体借助发烧来提醒我们“有状况了”,只要处置得宜,记录发烧的程度、观察合并症状是否加剧,若没有失能状况出现,其实不需太过紧张,重点是在找出发烧的原因为何,才是看待发烧、治愈疾病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