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清朝雍正皇帝的军事能力不高?

雍正最大的贡献,是以凌厉的手段廓清了康熙晚年的积弊,整顿吏治,消除冗劣,改土归流;改革财政,整肃贪黩,使国库重新充实起来,为乾隆登基把清朝推向鼎盛创造了条件。但在军事上,雍正并不是一位杰出的统帅。他虽然取得了平定青海的胜利,善后措施也十分得力,较好地解决了青海的问题;对加强全国边防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但是,他在同噶尔丹策零较量时,由于决策失误、选将不当,使清军在和通泊(今蒙古国科布多省西部山谷中)遭到了一次惨败。

康熙晚年就称赞年羹尧在平定青藏之乱中“办事明敏”。当时年羹尧是四川巡抚,不管军事,只能管一些后勤保障之类的事。康熙立即把他提升为四川总督兼巡抚,以军事为主,把平定青藏之乱的事都统起来(《清史稿·圣祖本纪三》)。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青海和硕特部可汗罗卜藏丹津,谋求独领西藏和青海的企图未遂,于是纠集诸台吉起兵反清作乱。雍正“命羹尧进讨”,并“谕抚远大将军延信及边防理饷诸大臣,四川、陕西、云南督、抚、提、镇,军事皆告羹尧”。年羹尧点名要二将,一为前锋统领素丹,一为提督岳钟琪,均授参赞大臣衔。雍正帝均“从之”(《清史稿·年羹尧传》)。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年羹尧坐镇西宁指挥,四方调度。岳钟琪授予奋威将军,在第一线与罗卜藏丹津叛军较量。当时罗卜藏丹津活动在青海河湟地区(青海境内黄河与湟水交汇地带,靠近甘肃)。那里是甘肃进入青海的一条走廊,两边都是祟山峻岭,关隘重重,易守难攻。走廊地带内,有许多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驻牧部落,有众多大小头领,他们互相掩护支持,很难对付。

岳钟琪与诸将分道进入这一地区:(一)岳钟琪与侍卫达鼎为南路;(二)总兵武正安为北路;(三)黄喜林、宋可进为中路;(四)副将王嵩、纪成斌负责搜山。岳钟琪部到达哈喇乌苏(蒙古语“哈喇”为黑,“乌苏”为水,地点失考),天刚亮,“番众末起,即纵击,斩干余人,番众惊走,逐之,一昼夜至伊克喀尔吉(失考)”,俘获部落大酋阿尔布坦温布。“罗卜藏丹津西窜,钟琪逐之,一昼夜驰三百里”,同时分兵一部前去封堵青海西部通往新疆的噶斯口(《清史稿·岳钟班传》)。

罗卜藏丹津“侵镇海堡,都统武格赴援,敌围堡,战六昼夜,参将宋可进等赴援,敌败走”(《清史稿·年羹尧传》)。

岳钟琪追击途中,罗卜藏丹津属下的部落小酋彭错等向他投降。岳钟班命守备刘廷言监视他们当向导,他殿后继续追击。不久又有一位名叫吹因的小酋前来投降,他交代说罗卜藏丹津的落脚地点距此大概只有一百五六十里。岳钟琪命暂时休息一下,“薄暮复进,黎明至其地。罗卜藏丹津之众方散就水草,即纵击,大破之,擒诸台吉”;罗卜藏丹津的母亲阿尔泰哈屯(哈敦)及妇弟阿宝也被俘。“罗卜藏丹津易妇人服以遁”,其狼狈之状,可想而见。岳钟琪又追击到桑驼海(失考),“不见虏乃还”,余众皆乞降。岳钟琪这次出击,“出师十五日,斩八万余级”,跟随罗卜藏丹津叛乱的部落大酋都被擒获。为了肃清残敌,年羹尧“遣钟琪等督分十一路进剿,悉讨平之”(《清史稿·岳钟琪传》)。

雍正帝的办事风格是快捷、果决。无论什么事,都希望尽快有个了结,不喜欢拖泥带水;年羹尧有能力、有魄力,正好对上了他的要求。

六月,“以青海平定,勒石太学”(《清史稿.世宗本纪》)。雍正根据年羹尧“条上青海善后诸事,请以青海诸部编置佐领”等建议(《清史稿.年羹尧传》),对青海采取了如下善后措施:(一)将青海和硕特等蒙古各部,仿照外藩蒙古札萨克制,划分为二十九旗,旗设札萨克(一旗之长),旗下设佐领。各旗首领每年会盟一次,由朝廷派驻的西宁办事大臣主持。各旗王公台吉分班赴京朝贡(三年一贡,分三班,九年一轮)。

(二)青海境内的藏人,以前“惟知有蒙古而不知有厅卫营伍官员”,从此在其所居之地增设卫所,在藏人中设立土司,分别授予千户、百户等头衔,统归附近原设道、厅及新添卫所长官管辖。

(三)改西宁卫为西宁府,设青海办事大臣。下设西宁县、碾伯县、大通卫。新筑大通、白塔、永安三城,分设总兵、参将、游击,屯兵驻守。(四)规定喇嘛寺院规模,房舍不得超过二百间,喇嘛不得超过三百人,每年稽查两次。通过以上措施,加强了清廷对青海的管辖与控制,为最终解决准噶尔问题创造了条件。

但是,年羹尧的张狂和雍正帝的猜忌恰巧也碰到了一起。年羹尧自恃“才气凌厉,恃上眷遇,师出屡有功,骄纵”,飞扬跋扈到了不知天高地厚的地步。出门,侍卫军“前后引导,执鞭坠镫”;入朝,“总督李维钧、巡抚范时捷跪道送迎”;至京师,“行绝驰道。王大臣郊迎,不为礼”;在边,“蒙古诸王公见必跪”,如此等等(《清史稿·年羹尧传》)。他功也立了,人也得罪完了。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二月庚午(初二),出现“日月台壁,五星联珠”天象。年羹尧疏贺,用了一句“夕惕朝乾”,引起雍正猜忌,大怒:“年羹尧非粗心者,是直不以朝乾夕惕许肤耳。”诏降年羹尧为杭州将军(《清史稿·世宗本纪》)。三月,夺官。四月,山西、川陕、河南、直隶等各地大员及朝臣纷纷上疏,弹劾年羹尧。雍正帝谕:“羹尧谋逆虽实,而事迹末著,肤念青海之功,不忍加极刑”,派人“诏谕羹尧狱中令自裁”(《清史稿·年羹尧传》)。年羹尧,有本事,太张狂,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