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理发是司空见惯的平常事,美观大方的发型能够引领时尚,彰显个性。与如今相反,在古代,理发曾被认为是野蛮和落后的象征,也曾出现人们被强制理发的事件。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养成了经常理发的习惯。
上图_ 《事物纪原》是宋代高承编撰的类书,专记事物原始之属
理发的启蒙阶段
成年人头发每天的生长速度是0.3-0.4毫米之间。头发长了,既不美观,还会遮挡视线,应该进行恰当的处理。《事物纪原》给出了原始的解决方案:“燧人氏时为髻,但以发相缠,而无物束缚。”在此之后,“至女娲之女,以羊毛为绳,向后系之,后世易之,以丝及采绢、名头巾,绳之遗状也。”盘发结髻,表明了发髻的悠久历史,提升了人们的审美情趣。汉代“倭堕髻”、北朝“十字髻”、唐代“灵蛇髻”和“飞天髻”、宋代“朝天髻”和“同心髻”代表着当时的流行趋势。
理发的外延,还要包括洗发和梳发。《诗经》有云“予发曲局,薄言归沫。”说的就是这档子事。《左传》记载:“寡君之使婢子侍执巾栉,以固子也。”春秋时期出现了专门为贵妇理发的“栉工”,这应该是理发师的雏形吧。
上图_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理发得过孔子这道坎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提倡孝道。他在《孝经》中提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人的言行应该以孝道为中心,这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孔子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简而言之,孝道从保护好头发和皮肤开始。
汉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大儒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得到汉武帝的支持。在众多措施之中,举孝廉成为汉朝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受其影响,蓄发结髻成为常态,以此表达“人之行,莫大于孝”的决心。
上图_ 汉朝蓄发结髻的董仲舒
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与孔子同时代生活在吴地的越族,可不吃这一套。越人不但剪发,还经常变换发型,并且在身上纹有龙纹。越人“断发文身”的原因,《汉书·地理志》解释:“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可见越人“断发文身”是迫于生计。《榖梁传》以中原传统眼光打量越人,认为:“吴,夷狄之国也,祝发文身。”
泰伯、仲雍和季历,是周太王的三个儿子。季历贤明能干,而且儿子昌有圣德,得到了周太王的赏识。“泰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左传》也有类似记载:仲雍在吴,“断发文身,裸以为饰。”可见,理发在中原主流思想中是难以接受的。
髡(音kūn)刑,上古五刑之一,始于夏商,盛于先秦,衰于东汉。髡是把犯人的头发部分或全部剃光,以人格污辱的方式,施以刑罚。《晋书·陈寿传》有则逸闻:“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三国志》作者陈寿的父亲,曾是马谡的参军,受到街亭失守的牵连,被诸葛亮处以髡刑。
上图_ 魏晋南北朝时期 当时男子的发型
理发进入快车道
魏晋南北朝,男人化妆成为时尚。《颜氏家训·勉学》记录了当时的情景:“梁朝全盛之时,贵族子弟,多无学术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南朝梁的男人擦粉涂朱、削发剃须是化妆的必备项目。当时的男人比作“花样美男”,并不过分。
理发在宋朝有了长足的进步。南宋都城临安出现了“净发社”,专门从事理发行业,人们用“镊工”、“待诏”来称呼理发师。文学家洪迈在《夷坚志》中记述:“政和初,成都有镊工,出行尘间,妻独居,一髯髻道人来求摘须毛,先与钱二百。”那时理发已是司空见惯的日常小事。随着理发店的普及,理发师还成立理发行会,起草了《净发须知》,对理发行业进行有序管理。
文人张端义著有《贵耳集》,其中记载了镊工为奸相秦桧栉发,事毕,秦桧当场给予镊工五千钱,作为酬劳。南宋一石米,约有60公斤,价格是2500文。以目前米价每斤3元计算,相当于720元。可以说,这位镊工为秦桧理发,得到了一笔不小的收入。
上图_ 女真人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明末,努尔哈赤强势逆袭,锐不可当。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女真八旗入关,明朝大势已去。与汉族绾发盘髻不同,女真男子只留头顶铜钱那么大一块,梳成的辫子要穿过铜钱方孔才算合格,官方称之为“金钱鼠尾”。
为了加强自身统治,摧毁汉人的自尊心,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6月15日,摄政王多尔衮颁布了“剃发令”,规定清朝民众在十日内削发垂辫,不从者斩。清朝强推剃发制度,俨然成为国家意志的一部分。
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清朝在广州颁布剃发令,辩称:“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这套说辞明显与传统儒家思想背道而驰。史籍《思文大纪》痛陈:“时剃头令下,闾左无一免者。金钱鼠尾,几成遍地腥膻。”明末思想家顾炎武有《断发》诗云:“华人髡为夷,苟活不如死。”中原百姓对剃发令表示强烈不满,各地纷纷揭竿而起。清军对此进行了无情镇压,犯下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等恶行。
上图_ 清朝的发型演变
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日本人中川忠英在《清俗纪闻》中,记述了清朝男人发型由鼠尾、蛇尾到牛尾的变化,清朝标志性的“阴阳头”就此定形。“剃发令”,促使理发行业得到空前的发展,既有走街串巷的理发挑子,也有专门从事理发的店铺,为民众提供理发服务。
民众要剃头,皇帝也不能免俗。御用理发师在朝廷指定吉日良辰,经过检查和更衣,给皇帝剃头。他必须具备三项绝活:一是右手持刀剃头,左手不能按压皇帝的头,也就是说剃头要单手操作。二是只能顺刮,不许逆刮。三是剃头时要屏住呼吸,不能让秽气污染龙体。御用理发师是个高危职业,事成有重赏,事败掉脑袋。
上图_ 晚清路边理发编辫子的百姓
受到西方的影响,民国有了专门的理发店,里面放着靠背椅,挂起大镜子,称为“厂子铺”。民国名人林森和冯玉祥在理发店理发,每次给三块钱。孔祥熙用专车把理发师接到家里理发,理一次发工钱加倍。
经常理发,能够避免头发分叉,有助于头发新陈代谢,保持发质光泽柔顺。理发看似事小,实际上它满足了个人对美的追求,体现了世俗文化的成长史,见证了古代思想开放的发展史,见微知著,可见一斑。
文:计白当黑
参考资料:《清俗纪闻》《思文大纪》《断发》《夷坚志》《颜氏家训·勉学》《三国志》《汉书·地理志》《榖梁传》《孝经》《事物纪原》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