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最苦闷的大明少保

天津蓟县,黄崖关长城,戚继光雕像


戚继光凭借骄人的战功,官拜少保,位列一品,地位尊崇,名动天下。但在他风光无限的表象下,隐藏的却是一颗落寞的内心。时人只看到戚继光的耀眼业绩,却并不了解他的苦闷人生。


入仕逢倭乱

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山东蓬莱人,出生于将门之后。他的祖父戚宣和父亲戚景通,都是大明的中层军官,有一定的名气。

戚继光幼时家贫,但自小习武,武技超群,同时有志向,热爱读书,通经史大义。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贫穷的戚继光有幸承袭祖上的职位,任登州卫指挥佥事,步入大明官场,开始了自己的仕途。

不过戚继光的运气有点背,刚刚步入仕途,就遇上规模浩大的倭寇之乱。因日本南北朝分裂而产生了大批失势的贵族、战败的武士、破产的农民、经商的浪人,这些人趁着元明易代,结成武装团伙,大规模地入侵朝鲜和中国的沿海地区。

明初,由于国力强盛,重视海防,倭寇未能酿成大患。正统以后,朝廷政治腐败,营务废弛,倭寇气焰日益嚣张,北起山东,南到福建,东南沿海到处受到倭寇的劫掠。

闽、浙一带的海商大贾,为了牟取暴利,不顾朝廷的海禁命令,和“番舶夷商”相互贩卖货物,形成海上武装走私集团,这些走私集团与倭寇相勾结,使得倭患愈演愈烈。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戚继光负责管理登州卫所的屯田事务。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戚继光被推荐,升任署都指挥佥事一职,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卫的军务和屯田事宜,防御山东沿海的倭寇。

面对着故乡的大好河山,戚继光写出了“冉冉双幡度海涯,晓烟低护野人家”这样秀丽的诗句,同时他也没有忘记肩上担负的抗倭责任,以“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来警醒自己。

戚继光当官了,但是却是个乱世的小官,面对着倭寇的入侵,戚继光的内心思绪万千,汹涌起伏。

抗敌无精兵

由于嘉靖帝迷信道教,一味在西郊玄修,不理朝政,同时江南地区作为大明的心腹之地,一直比较风平浪静,官兵们守卫松懈,使得一股仅数千人规模的倭寇居然一路烧杀劫掠到南京城下。

南京可是大明的陪都,太祖朱元璋龙兴之地,嘉靖震怒,下旨派大军会剿江南倭寇。于是戚继光也率军从山东入援南直隶,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继光调任浙江都司佥事并担任参将,防守宁波、绍兴、台州三郡。不久,戚继光就开始了与倭寇的第一次恶战。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倭寇进犯乐清、瑞安、临海等地,戚继光督军入援,未接战,倭寇已退走。而后,大海盗汪直的余党作乱于岑港,戚继光与俞大猷两军合兵围攻,但进攻不利,受到朝廷的申斥。朝廷还将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全部罢免,让他们戴罪杀敌。

之所以进攻不利,主要原因在于江浙卫所的士兵有问题。戚继光的卫所兵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绍兴兵和处州兵。

这两个地方的士兵很有特点:绍兴兵,听命令,不怕吃苦,善做苦力,安营扎寨、修城挖壕从不叫苦叫累。缺点是仅成军容,怯于力战,一遇敌人冲锋,就会奔逃溃散。

处州兵,作战勇猛,擅长冲锋陷阵,但是喜欢和统帅谈条件,每次战前都要详细了解对手和人数,而后进行内部沟通,决定是否接战。若认为可以打,就开打,若认为不好打,不管统帅下什么命令,都坚决不打。

这次岑港战役一开始没有进展,很大的原因就是戚继光没有彻底了解部下的作战特点和风俗习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卫所士兵的战斗力。

进攻岑港战斗开始后,戚继光先指挥处州兵冲锋,处州兵勇猛无畏,接战的倭寇抵挡不住,纷纷后退,但是处州兵害怕有埋伏,不肯追击。

戚继光为了扩大战果,下令服从命令的绍兴兵追击,结果中了倭寇的诱敌深入之计,倭寇伏兵一出,发动合围,绍兴兵立即溃散奔逃,止都止不住,连戚继光自己都差点被倭寇俘虏。

岑港之战使戚继光认识到,卫所兵良莠不齐,难堪大任,要真正剿灭倭寇,需要招募一批新兵,一批既作战勇猛又绝对服从命令的新军,而绍兴和处州这两个地方的人,不在招募之列。可是从哪里去招募能征善战的士兵呢?

戚继光的心里没有底气,有的只有无尽的忧愁,“边愁频入眼,俯仰愧心期。”对边患的不尽忧愁,或许是戚继光当时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功成同僚妒

戚继光在备战抗击倭寇时,发现卫所军操练不勤、兵不习战,与熟练使用倭刀、重箭的倭寇相比战斗力实在太弱,于是决心严格训练新招募的士兵。

结合浙闽沿海地形多山陵、遍沼泽,道路崎岖,大部队不易展开,而倭寇又善于设伏、好短兵相接的实际情况,戚继光针对性地创造了一种俗称“鸳鸯阵”的战斗队形。


戚继光的排兵布阵模型


这种阵型以12人为一个作战单位,士兵手持长牌、藤牌、腰刀、标枪、狼筅、长枪、短刀等各式兵器互助,随地形和战斗需要而不断变化阵型,不仅充分发挥了各种兵器的效能,且攻防兼备,正好克制住倭寇的战场优势。

此外,戚继光针对倭寇多配备葡萄牙火绳枪,火力凶猛的特点,也极为重视火器的运用,鸟铳、佛郎机和虎遵炮都成为戚家军的制式装备。

只是受限于财力,火器的配备比例在全军仅占三成,而未达到最初设想的五成。即便如此,在戚继光的精心训练下,这支新军依旧成为一支精锐部队,磨刀霍霍,准备痛歼倭寇。

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大举进攻桃渚、圻头等地,戚继光率军扼守桃渚于龙山,大破倭寇。倭寇遁走之后趁虚袭击台州,戚继光一马当先手刃倭寇首领,挥军掩杀,倭寇余党走投无路全部坠入瓜陵江淹死。而圻头倭寇赶来支援,合力侵犯台州,戚继光率军于仙居将其全歼。

台州大捷后戚继光官升三等。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大举进犯福建,寿宁、政和、宁德、玄钟等地陷落,龙岩、松溪、大田、古田、莆田等地告急,于是浙直总督胡宗宪传令让戚继光带兵剿贼。

戚继光率部到达后,仔细分析敌情,认为应该首先攻克倭寇重兵把守的横屿岛,只要攻下横屿,其余的倭寇据点便可次递拔除。但横屿岛地势险要,三面环海,仅一面与陆地相通,且布满淤泥,难以通行,先前明军数次进攻,皆被倭寇击退。

戚继光命将士们每人手拿一束稻草一边填壕一边前进,大破横屿倭寇,斩首两千。而后乘胜追击,杀至福清捣毁牛田,端了倭寇巢穴。经过连番苦战,戚家军连破倭寇营地六十余处,斩敌无数。

此后经兴化之战、仙游之战,闽广一带的倭寇几乎被明军全歼,朝廷任戚继光为都督同知,代替俞大猷为福建总兵官。

当时,福建会剿倭寇的主力明军共有三支,分别是福建总兵俞大猷部、广东总兵刘显部、浙江参将戚继光部,俞大猷老将务实持重,戚继光则意气风发,屡摧大寇,名声逐渐在大猷之上。刘显有将略,膂力绝伦,骁勇异常,但他不守法度,经常被言官弹劾。

倭乱平定有三人之功,但戚继光从参将升成总兵,而俞大猷和刘显却因故遭到朝廷斥责,或罢官,或贬秩,所以当时很多人说戚继光是给朝廷重臣张居正送了大礼,才让朝廷重任戚继光而抑制俞大猷和刘显,也因此导致俞大猷部和刘显部的众将士,对戚继光极为不满。

北调陷党争

隆庆元年(1567年)给事中吴时来向明穆宗上疏,建议让戚继光、俞大猷等人训练蓟门一带的士兵,以御蒙古。但朝议后,决定只调戚继光北上。于是朝廷任戚继光为神机营副将。

隆庆二年(1568年)明穆宗让戚继光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地的练兵事宜,总兵官以下的官员都受戚继光的节制。同时为了统一事权,朝廷将蓟州总兵郭琥调走,以戚继光为总兵官镇守蓟州、永平、山海等地。又因为之前破倭首吴平有功,进封戚继光为右都督。

老龙头长城,位于山海关城南 5000 米处,是明长城重要组成部分


戚继光在众人羡慕的眼光中,从福建总兵官,调任神机营副将,又改任蓟州总兵官,表面看来是平调,其实是变相的升迁。

戚继光的这次升迁,或许大学士张居正出力颇多。得到辅臣的赏识,是一种幸运,因为朝里有人好做官。可也正因如此,满朝贵胄皆认为戚继光是张居正的私党,这也是一种不幸,因为戚继光在不自觉中陷入了党争。

此时的朝廷内部,在表面的平静下,暗流汹涌的党争已经悄然开始了,争斗的双方,一方为帝师、内阁首辅张居正和司礼监提督太监冯保组成的“权力双子星”,另一方则是一个权力联盟,成员包括万历帝的外公武清伯李伟、内阁次辅张四维、司礼监太监张诚、三边总督王崇古。

戚继光卷入乱局的缘由也十分离奇:武清伯李伟虽贵为伯爵,但是受家族经商传统的影响,依然从事商业活动,李伟从三边总督王崇古手中接下一桩生意,给前线军士赶制二十万套棉衣。

商人贪利,原本每套价值20两银子的北方野战棉服,被缩水为每套不足数两银子的劣质军服。冬天大雪,蓟州总兵戚继光部士兵因劣质棉服被冻死19人。

消息传到京师,注重边防的张居正大为震怒,于是将实情告知李太后,李太后训斥了父亲李伟,李伟脸面丢尽,对张居正和戚继光恨之入骨。

而且经此一事,戚继光在得罪李伟的同时,亦得罪了与李伟交好且有乡谊的大学士张四维,得罪了张四维的舅父三边总督王崇古,得罪了与李太后之弟有姻亲关系的太监张诚,这为戚继光日后的不幸遭遇埋下了隐患。

晚景话凄凉

万历十年(1582年)大明内阁首辅张居正病逝,给事中张鼎思在继任内阁首辅张四维的授意下,趁机上言戚继光不应该放在北方,而应镇守南国,于是戚继光被朝廷调往广东。

戚继光到达广东不久,就害了大病,于是上疏皇帝,乞求归老田园,以养残躯。万历十三年(1585年)给事中张希皋在武清伯李伟的暗示下再次弹劾戚继光对朝廷心怀不满,没有为圣上分忧的意识,反而借生病要挟朝廷,于是皇帝震怒,戚继光因此遭到罢免。

事业上发生大变故,已严重摧残了戚继光的内心,同时戚继光的家庭生活也非常不幸,罢官归隐的戚少保也难以从家庭生活中得到心灵的慰藉。

原来戚继光年轻时因为原配夫人王氏不能生育,鉴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不经王氏同意,就私自纳了三房小妾,替自己生儿育女。

这事严重伤害了他与王氏间的感情,导致王氏一生与戚继光不睦。后来,王氏最喜欢的养子戚安国婚后不久早夭,王氏深受打击,万念俱灰,抛下年老多病的戚继光回了娘家。

而戚继光被罢官之后,回到故乡蓬莱孤独地度过了两年的时光,由于万历帝已公开清算了张居正,家乡的故人、乡绅、官吏鉴于戚继光与张居正的复杂关系,纷纷避祸自保,没有人敢登门拜访这位大明少保。

朝臣们揣摩清楚了万历的心思,便再也没有人敢在朝中提及戚继光了。

辛未年除夕夜,回到家乡的戚继光在落寞中思绪万千,联想到自己的出身、入仕、募兵、平倭、征蛮、左迁、遭馋、罢官等一系列的人生遭遇后,悲愤万千,提笔写了《辛未除夕》这首诗:

“四指回杓犹障塞,颠毛如许怯簪冠。惊心岁月愁仍在,回首风尘梦已阑。百战劳销千口集,万金散尽几人欢。燕然北望空弹剑,马革寻常片石难。”

从中可看出戚继光对过往战斗历程的留恋,对自己人生遭遇的感叹,以及一种难以言状的苦闷郁结之情。



(作者:石磊)

看历史微信公众号:EYEON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