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龙还有蚊子的幼虫,红山文化时期的玉猪龙它究竟是何物?

关于龙,它是中华民族永不忘却的图腾和象征。而中华有龙最早的证明,是在距今大约五千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在遥远的红山文化时期遗址上出土了一条玉雕的呈现英文字母“C”形状的玉器,它就是——“中华第一龙”。而我们今天要讲的便是红山文化时期的龙,它被称为“玉猪龙”,至于“猪龙”身后的秘密就让我们今天去一一揭开!

C形龙(红山文化)中华第一龙

玉猪龙此类兽首虫身的玉雕是红山文化遗址的常见之物,但它却不见于中原地区的其他文化。就其形象而言,它与目前所知的任何陆地上的动物都不太相似。

但从出土的位置来看,它对于当时人们的社会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也正是因为它的重要性所以它反复的出现在红山文化时期的遗址中。其尺寸有大有小,小者七八厘米,大者有十五厘米左右的,它们都有一个佩戴的钻孔,从出土的位置判断,它们应该是佩戴于胸前,而非佩戴与腰际。

玉猪龙

玉猪龙上面的动物头顶上有两个大耳朵。这些耳朵大多呈不太规则的椭圆形,但又个别耳朵被制作成三角形,都有一对张开的圆眼睛,有的眼睛被制作成一道短浅线,好似在表现出一种睡眠的形状,额前和鼻子上都有好几道约略平行的长洼线,大致表现褶皱的脸部,身子蜷曲。通过以上描述以及实物应证来看,红山文化时期的先民们到底是要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呢?它的寓意是什么?

迄今为止关于这个动物形象也没有定论,大多数学家认为它是龙,又因其头部像猪,故称之为猪龙。根据考古学的经验古人从不会作没有根据的幻想,如此一再出现的动物形象肯定不是先民们想象的产物,它最初的造型肯定是基于实际的事物。通过出土的甲骨文中“龙”字形象和《说文解字》相关资料的考证,出土于红山文化时期的这件身上无鳞片,尾巴弯曲,头与尾相向的动物绝对不是龙,倒有点像“肙”,肙在甲骨文中头部凶恶,身子蜷曲,头尾相向,此字在殷商时期有去除疾病或灾难的意思,如甲骨文中载“有疾身,不其肙”“妣庚肙王疾”意为:身子得了疾病不能够去除吗?妣庚能够去除王的疾病吗?

玉猪龙

甲骨文学者认为肙是蚊子幼虫的描画,而在《说文解字》中肙被解释为小虫。那么在远古时代的先民为何认为蚊子的幼虫会有去除的意义呢?答案是:蚊子叮人吸血,虽不会痛,但能传染疾病,人们很想消灭它,但蚊子长大会飞之后是很难被消灭的,要想消灭蚊子最好的办法是在其幼虫时代消灭它们,因此蚊子的幼虫就有了消除的意义!

当先民们佩戴上玉猪龙之后,它的头略微下垂,很像蚊子幼虫寄生于水上的形状,研究者认为先民们佩戴这种玉雕并不是简单的为了装饰,更多的是护身和祈求的目的,如果它在后来的研究中被证实确实是蚊子的幼虫的形状,那么就可以断定很多因素,第一、五千年前的辽宁、内蒙古地区的气候比现在要温热;第二、红山时期的人们体毛已经基本退化了很多(已经难以很好的抵挡蚊子的侵扰);第三、就是当地的人们曾被蚊子所苦,因此他们佩戴这种形象的玉雕,以期达到庇佑之效。

玉猪龙

而这种领悟到蚊子是人体传染性疾病传播的媒介,并且通过去除蚊子的幼虫来达到去除蚊害的这种思想的形成,足以见得红山文化时期的先民们的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