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图霸:宋襄公到底是贵族精神代表还是假道学典范

导语:宋襄公一直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他所坚持的到底是贵族精神还是假道学。那么在春秋战国时期,他所坚持的到底有没有作用,特别是在泓水之战失败后,依旧坚持说自己是遵守礼仪,遵守道德,可是失败的代价却是性命。

那么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的他到底又有着怎样的故事。今天笔者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所谓的假仁假义宋襄公。

【心比天高】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逝世,但是他生前并没有处理好自己王位继承的问题,导致齐国又一次发生了内乱。各公子们在争夺皇位的期间,齐国霸主地位瞬间烟消云散。

就在齐国公子昭走投无路之时,想起了齐桓公生前的话。在有困难的时候就请宋襄公帮忙;于是他就逃往宋国请求协助。齐桓公在世的时候,宋襄公一直以齐桓公马首是瞻,两国也是交好;但是齐桓公死后,宋襄公看见齐国发生内乱,于是他的野心也就随之爆发,想起了当时称霸诸侯时是何等的显赫,而现在正是自己树立威信的大好时机。

之后他便召集兵马同公子昭一起回到齐国,把易牙、竖刁等人杀死;更是将公子无诡赶下台;此时的他号召力并不大,只有三个小国愿意跟随着他。

公子昭被拥为齐孝公,也正是因为有宋国的帮助他才得到王位,所以对于宋国十分感恩戴德;一个曾经的霸主国对着一个小国感恩戴德,无形之中宋国的威信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宋襄公也就真正萌生了要做霸主的想法,不过他一想到协助昭的时候,只有三个小国到场,其余的诸侯国并没有去理睬他。心中愤懑,于是就打算教训一下这些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的诸侯国。

【命比纸薄】

有了这样想法的宋相公,便决定用几个小国来出口气,挽回并没有丢失的面子。

公元前641年,宋襄公扣押了滕宣公,又邀曹、邾两国在曹南会盟,而后,又命邾文公把鄫国国君当作祭品押到睢水郊外去祭祀,想借此来威胁东夷臣服。同年秋天,宋襄公又因为曹国不服,发兵包围了曹国。

四面树敌的他并没有意识到,这样的做法已经为他埋下了深深的隐患。并且在宋国的公子目夷劝阻他的时候,他依旧刚愎自用,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

受到欺负的小国向楚国求救,楚成王便以聚会为由,将宋襄公变为了阶下囚;后来在鲁僖公的调停下才得以释放回国;受到奇耻大辱的他大骂楚成王不讲信义,但他又知道自己国力不是楚国的对手,但依旧为了挽回自己被当俘虏失去的尊严,决定兴师伐郑。

(郑国:为啥受伤的总是我)

当郑国接到宋国的战书之后,立刻向楚国求救,而楚成王也决定协助郑国。其实在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来说都是属亲戚,打仗也是各自走走过场罢了。

楚成王派兵支援郑国,当他们在陈国境内向宋国行军时,宋襄公已经便命部队在泓水以北排兵布阵,等待楚军的到来。

公元前638年11月,楚军到泓水南岸开始渡河。宋国公子目夷看到楚军行动后,便对宋相公说:打仗兵贵神速,他们还没有完全渡河,我们发起攻击,一定能够战胜他们。

却没有料到宋襄公居然摇头说到:我们宋国是讲究仁义的国家,怎么能够趁人家渡河的时候就开打?这样未免太不仁义了。

是啊,讲究仁义的宋襄公不仅没在楚军渡河的时候发动攻击,而且在渡河之后还等着楚国的军队排兵布阵,直到楚国敲响了战鼓,排山倒海似的涌来,宋襄公这才急了眼。慌乱之中他跳上一辆战车,准备去指挥,却被一阵乱箭射中了腿,好在有目夷和几员大将拼命厮杀,才冲出重围,没有让他第二次成为楚国的俘虏。即使受伤之后,他也依旧坚持自己的正义,同时十分不服气楚军的做法:君子要讲仁义的,是不能够在对方有危险的时候发动攻击。

中箭一年后便呜呼哀哉;他好大喜功,刚愎自用,心比天高却命比纸薄。

【结语】

其实对于宋襄公这种做法笔者是不认同的,两军交战势必要分个高下,要争个你死我活;既然是打仗,那就不能说讲仁义,讲仁义是没有用的,如果讲仁义有用的话,那还打仗干什么?

但是从另一方面讲,他当时所处的一个社会环境就是那样的,在没有礼崩乐坏之前,作为君王他感觉自己本身要遵从君子之道,而所谓的君子之道是不适合行军打仗的,毕竟兵者·诡道也。如同后世的西楚霸王一样,那是春秋时代所流传下的贵族精神—最后的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