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进攻塔瓦拉岛,每平方米一吨炮弹,为什么日军毫发无损?

自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短短半年的时间,日本在东南亚取得了岛国几千年来没有过的辉煌。他们一方面东进,寻找机会歼灭美国太平洋舰队主力;另一方面南下,占领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称霸太平洋的野心昭然若揭。

然而,一年过去了,美军在中途岛、瓜岛大获全胜,并在南太平洋逐个岛屿上屡战屡胜。此时,狂妄的日本人清醒地意识到,美国是个难以对付的国家,战略进攻必须修改为全面防守。一路高歌猛进的美军也在考虑下一步的行动方向。

“死不认输”的日本人决定战略防守,建立“绝对国防圈”。

1943年下半年,美军在太平洋上的反击速度和规模,远远超过了日本人的预想。曾经不可一世的日军,不要说东进和南下了,就连自保都成了大问题。不过,过去互为仇敌的陆、海军两军种终于决心精诚团结、患难与共了。

双方共同制定了“绝对国防圈”, 即从千岛群岛、库页岛、阿留申群岛,直划到缅甸、马来亚、新几内亚,直至关岛、塞班岛,并以马里亚纳群岛为核心,在整个长达6400公里的防线上,增加决战力量,尤其是防空力量。

这么做的目的,无非是粉碎盟军的进攻势头,试图以拖延时间,待对手疲惫不堪时,争取议和。但是,以岛国的综合实力,要防守这么长的防线,以及无数个的岛屿,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无奈之下,只能保重点,忽略其他。

于是,在南边,以新不列颠岛拉包尔基地为中心,摆下10万重兵,并“辐射”加强新几内亚的防守,阻止西南太平洋方向的美军;在中路,以马里亚纳群岛为核心,阻止中太平洋舰队的进攻,在北方以阿留申群岛为主。

所有重点防守的岛屿,都建有机场,并以战机的飞行半径,将整个“绝对国防圈”的空中防务连在一起。然而,看似无懈可击的防卫圈,实则漏洞百出。麦克阿瑟等人实施的“蛙跳战术”,一改过去“逐岛争夺”的模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在北太平洋,美军利用“越岛战术”,避开日军重兵把守的基斯卡岛,进攻薄弱的阿图岛,并以此彻底断了基斯卡岛的补给线,更让日本人绝望的是,美军围而不攻,不给对方决战的机会。最终,饥寒交迫的日军悄悄撤离,美军夺取了阿留申群岛。

就在美军一路向好的时候,其内部出现了重大分歧。

随着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全面反攻,日本的“绝对国防圈”,根本没有多少招架之力。原先的三路进攻,由于夺取了阿留申群岛,参谋长联席会议决定,以中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两个方向作为突破口,但由谁承担主攻,成为争论的焦点。

西南太平洋司令麦克阿瑟,提出占领或封锁拉包尔之后,沿新几内亚一路北上,直取菲律宾。理由是,这条进攻路线可以充分发挥岸基航空队的优势,确保“蛙跳战术”的成功实施。说白了,陆军当先锋,海军仅仅只是配合作战。

当然,他也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麦克阿瑟从菲律宾逃亡澳大利亚,在巴布新几内亚,又被日军南海支队一路追赶至莫尔兹比港48公里处,可谓是颜面扫地、整日如坐针毡。好在,日军因补给不力停了下来,并开始撤离。

这,让他找到了挽回面子的机会。于是,在莫尔兹比港建立前线指挥所亲自督战,命令美、澳联军开始反攻,赢得了巴布亚半岛战役的胜利。找回自信的麦克阿瑟,自然想亲自打回菲律宾,作为狂妄自大惯的人,这个“面子”说什么也要找回。

尼米兹等人十分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太平洋舰队从中途岛开始,一路浴血奋战,眼看胜利在望,岂能让到手的荣誉和功劳转让他人。因此,否定麦克阿瑟的方案,提出从中太平洋方向发动攻势,可以切断日本与东南亚的海上交通线,加快战争进程。

从表面上看,是进攻路线之争,但实际上,反映了美国陆、海军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当然,争执的背后与陆军参谋长马歇尔、海军司令金上将的支持分不开。善于“和稀泥”的罗斯福,最终决定以尼米兹为主,麦克阿瑟为辅的“双管齐下”战略。

当然,以太平洋舰队为主,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随着美国军工生产的突飞猛进,尼米兹已拥有包括19艘航母在内的近300艘各类舰只,俨然就是一支具有极高机动力和极强突击力的舰队,可以保证在日后的作战中,牢牢地掌握制空权和制海权。

这样的结果,尼米兹倍感欣慰,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惨痛代价。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马绍尔群岛是摆在中太平洋战区的第一道封锁线,但该岛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就一直是日本的托管地。也就是说,日军在这里经营多年,防御力量雄厚。“越岛战术”屡试不爽的尼米兹,将目光放在了吉尔伯特群岛。

尼米兹认为,该群岛原属英国管辖,自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日军占领,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同时,由于距美军基地较近,一直是轰炸机的打击目标之一,对该地区的情况比较了解。最终决定,先进攻塔拉瓦岛、马金岛和阿贝马马岛。

1943年11月,对薄弱的马金岛开始进攻。考虑到守军只有700人,担任登陆作战的陆军第27师,在人数上具有9:1的绝对优势,决定速战速决,争取一天结束战斗。但结果却是打了3天,毫无成就感可言。

随后,由海军陆战二师承担了塔瓦拉岛的进攻。为了保证战役顺利,进行了整整2天的炮火准备,小岛几乎每平方米都承受一顿的炮弹,这样的覆盖炮击,不可能再有生命存在。但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此时的日军都躲在地下,毫发无损。

早8:30分,陆战二师官兵们一登岛,即遭到地下火力点的射击,被压制在滩头,呼叫炮火也毫无作用,第一天的进攻就伤亡1500人,最远只推进了450米。不过,经过瓜岛战役的陆战二师,也很快找到了破敌的方法。

他们用炸药包、火焰喷射器,逐个解决一个个日军火力点,尽管进展依然很慢,但效果明显。最后他们甚至用上了推土机,直接将出口封死,让日军自生自灭。然而,这场战役,美军损失是惨重的,5天的战斗伤亡3000多人。

尼米兹的“越岛战术”第一次遇到了这么大的代价。看来,再好的战术也不能“包治百病”,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战术原则。但从事后看,美军不了解该岛的水文资料,对珊瑚岛屿没有相关经验,这都说明了看似是天灾,其实是人祸。

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