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大戏种之一黄梅戏的起源是怎样的?

黄梅戏是中国特有的地方戏曲,尽管历史不长,但凭着优美的唱腔、鲜活的人物、灵动的表演与通俗的故事情节享誉全国,成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

虽然黄梅戏的曲词发音是安徽省安庆等地区的方言发音,但是最初并不是在安徽省产生的,而是流行于湖北省黄梅地区流行的采茶歌,因此也称采茶戏。

传说清朝乾隆皇帝时期,湖北省与安徽省交界地带的黄梅县的劳动人民在采茶过程中,非常喜欢大声地哼唱一些歌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些歌调经过长期的流行传播和发展,逐渐形成一定形式的唱腔曲调。因产生于采茶的时候,因而这些曲调被形象地称为采茶调。之后,又经过十几代人的相传,采茶调开始扩散开来,逐渐流传于安徽省宁县等地区。后来,采茶调传进安徽省怀宁县后,当地人民群众开始对其进行改变调整,之前由湖北省黄梅县方言发音的曲调,逐渐改为现在安徽省安庆等地区的方言进行唱词和念白,符合当地百姓的习惯,即现在我们所熟知的黄梅戏。按照黄梅戏的唱腔,可分为花腔、彩腔、主腔三大腔系。

曲词,即曲辞,是指戏曲中人物的念白,在展现人物性格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曲词在景物的写中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例如《窦娥冤》中的曲话充分表现了窦娥的冤情。

念白,中国戏剧表演中的一种艺术表现方式表现方式介于读和唱之间,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内心活动,起着塑造人物性格的作用。

实际上,这种戏曲曾风靡中国的一些地区,如湖北大别山地区、安徽安庆市以及池州等。只是随着发展环境的变化,外来艺术逐渐取代黄梅戏的市场,同时黄梅戏的自身艺术也在一定程度上难以适应现代人的精神追求,因此黄梅戏发展不前,现在一般在安徽省安庆市及周边地区流行。

其伴奏主奏乐器为高胡,这是中国的一种民间拉弦乐器。其外形和技巧与二胡相似,音色较二胡更高亢活泼,且富于变化,在乐队中表现突出。

但是,由于风格多样、样式丰富,既高雅又朴素,而且曲风非常适合表达情感,因而情感内涵十分丰富,易于触动人心,深受老百姓的喜爱。经国务院于2006年批准,黄梅戏被收录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