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小名有多野?

中国人的小名有多野

一回到老家,你发现很多人的名字就变了。在大城市里,人们之间都称呼大名,你周围朋友、同事的名字就算不是过于惊奇的“王者荣耀”,也不是过于大众的“张伟”,还有成堆的子轩、梓暄、和紫萱。虽然会被吐槽太常见,但听起来都还是“正经名字”。

但合家团聚却唤醒一个人隐藏多年的名字———小名。北上广的Tony、Mike、Fiona回到家,都成了亲戚嘴里的“狗蛋”、“傻宝”和“翠花”。

万一你这时候正谈着生意,顺口说了一句“我狗蛋做事你放心”,画面一定会过于美丽。不要觉得不好意思,放眼全中国,比这还野的小名多的是。

乳名寄托期待

“狗剩”这样的名字你肯定在很多地方听过,但比狗剩还野的,是很多人会给自己的孩子起名叫“狗屎”、“窝猪”,这么清奇的名字里,都是家长们略大于整个宇宙的脑洞。

在村落文化的语境里,乳名和大名有明显的社会分工,对一个人称以大名,意味着他有足够的社会生活知识,也意味着他可以独当一面,是一个合格的成年村民。相反,乳名大多是对未成年人的称谓。所以,乳名的选取对家长来说很随意,他们大多遵循两个特点:庇佑和自贬。

在潮汕地区,为了祈求后代子孙满堂,有人就给自己的孩子取名“群羊”、“窝猪”;为了下一胎能生男孩,就给孩子取个听起来土味十足的“招娣”(谐音“招弟”);而如果希望有充足的肥料种地,甚至会给孩子取名“鸡屎”或“狗屎”。

而且,由于农村地区经济的落后,人们也会把摆脱贫困的美好愿望寄托在孩子的乳名中,比如乳名叫“去穷”、“富起”、“满柜”等。他们想要获得财富的心理也是直截了当的———“领财”、“来宝”、“奔钱”都是很典型的例子。

同时,有些地区农村相对贫穷,农民勉强能达到温饱,乳名“小饿”、“不饱”就是对这种情况的真实写照。一个对于5000多个承德农村儿童乳名的调查就显示,此类乳名占调查总数的5.9%。

当然,美好愿望的寄托不仅有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最常见的就是对子女道德情操的期望:“老实”、“永和”、“孝全”和“保忠”。

虽然农村地区教育落后,父母们仍希望孩子聪明伶俐,可以通过知识改变农民身份,于是就有了“占文”、“文才”、“学文”等乳名。而另外一些传统的乳名还表达了对子女人生前途的指向:“小登科”、“中选”、“高达”等。

也有一些乳名表达了人们的生育心理,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生男”、“来小”无所不用,盼求多子多福的乳名也有“来全”、“成双”、“全得”。同生育心理相关的,是对子女身体和寿命的关心,“百岁”、“金刚”、“石墩”、“铁锁”等都是祈求子女的生命旺盛。

当然,这样的起名方式不仅是小名会用,很多大名也这么取,比如像“刘壮实”这样的名字,就能一眼看出来家长对孩子的期盼。只不过当小名时没什么,当大名就会让人觉得太直接了。

贱名好养活

还有一种起小名的方式,基本上只会用到小名上,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贱名”。

在1949年之前,中国的婴儿夭折率一直非常的高。根据当时的数据统计和推算,中国城市的婴儿夭折率大概在20%上下,算上农村地区,估计可以达到25%。

当时中国是世界婴儿夭折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死亡率要高于当时的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

按照这个比例,那时家里有孩子夭折简直是常事。而且,当时普通人对现代医学的认识也不足,完全不知道怎么挽救婴儿的性命,倒是总结出了不少玄学忌讳。为了回避忌讳,人们通常认为“给孩子取个贱名就可以消去灾祸”。

在山东某地的庙会上,一名老妇人买到泥娃娃高兴的合不拢嘴。这种习俗又叫拴娃娃,有的家庭为了避免孩子夭折,就去庙里求一个娃娃认作新生儿的哥哥,也是为他消灾挡祸的意思。

爸妈本来非常疼爱孩子,却一定要起一个低贱的名字,这在语言学上叫做“反义正用”。根据1998年一项针对江苏宿迁某地乳名情况的调查显示,當地叫“混账”、“小王八”、“大婊子”的人都不在少数。这样硬核的起名方式,可能就是爸妈说的打是亲骂是爱吧。

而且,无论是长辈称呼晚辈,还是同龄人之间相互称呼,叫对方的小名显然比叫他的正名方便的多。像中文互联网上盛传的“千古第一渣男”司马相如,你要是一本正经地叫他“司马相如”不仅显得疏远,最主要的还是麻烦。但你要是叫他的小名“犬子”,显然就容易的多了。

现在的小名更随意

不过,现在的中国人给孩子取小名,上述的因素在不断减少。如今,我们主要是出于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考虑,也就是为了方便的原则,来给小孩起小名。

现在中国的婴儿夭折率已经降低了很多,2015年,中国婴儿5岁之前的死亡率只有1%左右。既然养活孩子没有那么困难,也就不再需要那么多贱名了,现在的小名更多的是长辈们对子女的爱的自然流露,只是一种亲切称谓的符号。

只要父母高兴,随便叫什么都行。于是,00后、10后的小名五花八门,看看脑回路清奇的明星们给孩子取的小名:饺子、小糯米、小泡芙、小海绵、小土豆……都能凑成一顿饭了。再不然就是取父母的名字中的一个字,再加上一个“小”字。比如,最近有了二胎的福原爱就称,打算叫肚子里的小儿子为“小小杰”,而大女儿的昵称则是“小小爱”。这种对孩子的偏爱,可以从叠词名一举翻身看出来,改革开放之后,叠字成了最受中国人欢迎的取小名形式之一。

根据2010年一项针对临沂地区乳名使用情况的调查,在120个青少年乳名中,采取叠音连缀形式的高达79个,占总数的65.8%,而这其中采取叠音形式的女名占总数的68%。

“贝贝、盈盈、菲菲、蒙蒙”们一下子占领了中国女孩的小名市场,叫一声贝贝就有10个孩子回头,让人分不清哪个才是自己的孩子。

事实上,叠音词能占领半壁江山,自然有他的优点。汉语中,叠词可以用来表示指小词,也就是用来表示事物的“小”。而一定程度上,指小词不仅表达小的意思,还表达亲昵的情感色彩。

通过重复同一音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叠词”就是一种指小词。一项针对47个婴儿在英语环境中词汇量的跟踪实验显示,比起非叠词,幼儿要掌握叠词的难度会更小。

2018年10月19日,山西吕梁。一位和母亲相依为命的老人,他的小名叫做“喜子”,这种就属于寄托了美好愿望的小名。

比如,汉语中小孩子经常会说的吃“饭饭”、睡“觉觉”,英语中也有小孩子用“choo-choo”来指代“train(火车)”、或用“doggy”来指代“dog(狗)”的例子,甚至于有些大人为了卖萌也会用类似的表达方式。

所以,人们喜欢用叠词来给自己的孩子取小名不只因为它们可以表达亲昵的感情色彩,或许还因为孩子能更轻松地记住自己的名字。

虽然现在,野路子小名的生存空间正急剧减少。不过,近年来又有一股新的潮流迎头赶上,就是给孩子取外国小名。从前,听到“丽莎”、“安娜”、“玛丽”之类的名字,人们可能还会下意识思考一下是不是外国人。但是,如今我们身边都有无数个Tony老师,你的小名无论是翠花还是玛丽,大概都没人在意吧。

作者:佚名

来源:《东西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