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代要在荆州建立一座满城?

南国形胜——清代荆州满城

荆州满城位于长江中游,“西眺梁、益,南控交、广,据江淮上流,诚为要地”,在南方所建的六座满城(其他五座是江宁满城、杭州满城、成都满城、广州满城和福州满城)中,处于枢纽性的位置,是清朝南部军事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兵家必争地

清代满城的选址一般都会经过多项考量,荆州就是政治、军事、经济条件俱佳的形胜之地。从政治、军事方面来看,荆州位于湖北省中南部,北有荆山、汉江,南面洞庭平原,处江湖之会,为七省通衢之所,被历代兵家所看重。在古代有“欲保江左,必都建康,欲守建康,必有荊、峡”之说。从经济方面来讲,荆州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土地肥沃,河流纵横,农业生产发达,是经济富庶的地区,可以给驻防官兵及其亲眷提供良好的供给。拥有众多战略优势的荆州之所以能被清廷选中,还有一个特殊的机缘,那就是清代初期一场重要的战争—平定三藩。

在17世纪前期明清鼎革的战争中,明朝降将吴三桂等人为清廷出力尤多,被封为藩王。清军入关后,统一战争仍在继续,八旗军队无暇顾及南方的部分省份,就由平西王吴三桂镇守云南和贵州,平南王尚可喜镇守广东,靖南王耿继茂镇守福建,即所谓的“三藩”。康熙初年,国家渐趋稳定,而三藩在各自镇守的地区也已形成稳固的势力,“日练兵马,利器械”,相互联结,且每年向清廷索取的钱粮为数巨多,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康熙皇帝亲政后曾“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并“书而悬之宫中柱上”,可见三藩问题的严重性。

康熙十二年(1673),借平南王尚可喜奏请归老辽东、留其子镇守广东之机,清廷宣布对三藩俱行裁撤。于是吴三桂等起兵造反,三藩之乱爆发。在平定三藩的战争中,荆州的军事地位得以凸显。为遏住长江要冲,都统巴尔布曾率三千名骑兵驰往荆州,为中央兵力能及时调遣到西南战场提供了重要保障。三藩之乱平定后,鉴于荆州“用武之国”的重要战略位置,清廷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在此设立满城,派八旗兵驻防,“无事则拱卫控制,隐然有虎豹在山之势;有事则敌忾同仇,收干城腹心之用”。

△民国荆州城图

在此后的历史中,荆州满城也确实发挥了稳定清朝统治、镇压反清武装的重要作用。晚清太平天国战争时期,农民军曾掌控东南数省,独“荆州完善,安堵无惊”。清军由此而“无回顾忧,乃得以其间筹饷练兵,克安庆,援江皖”,最终收复南京。故清人感叹:荆州驻防“有裨于东南大局者如此”!

精心筑满城

荆州满城属于“城中满城”,即在荆州府城内划定区域,用于八旗军队驻防。划分的方法是:在府城内自南纪门以东至远安门以西,南北向修筑一道不及荆州城墙高大、厚实的界墙。这道界墙“长三百三十丈、高二丈六尺五寸”,将府城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为供驻防官兵及其亲眷生活的满城,西为当地百姓所居的汉城。划分后,满城的占地面积约为整个荆州府城的二分之一。

荆州府城有六座城门,分别是东边的寅宾门、东南的德胜门、东北的远安门(俗称小北门)、西边的安澜门、南边的南纪门和西北的拱极门(俗称大北门)。界墙将寅宾、德胜、远安三门分隔在满城一边,同时,安澜、南纪、拱极三门被分隔在汉城一边。此外,界墙上有南新门和北新门作为满城和汉城间的城门。据《荆州驻防八旗志》记载,荆州满城“周二千四百七十丈,计十七里三分。东西径七里三分,南北系纵三里七分”,是一个东西长、南北短的矩形区域。满城建立后,原来荆州城东部的官舍民宅被迁入西部的汉城,城东旧有的建筑设施多被满城继续利用,如荆州府衙原址被改为驻防将军衙署,原来的分巡荆宜施道署被驻防副都统署袭用,明代张居正的故宅被正白旗协领署征用……

房屋间数多

荆州满城内的建筑设施比较齐全,并有官员衙署区、兵丁驻营区、文化教育区等功能性区域的划分。其中,官员衙署区在满城北部,以将军衙署为中心次第罗列;中部是兵丁驻营区,各旗严格按照八旗驻防的固定方位驻扎,即正黄旗、镶黄旗在北,正白旗、镶白旗在东,正红旗、镶红旗在西,正蓝旗、镶蓝旗在南,“各照方向,不许错乱”。

除东山书院位于城东北外,满城内的府学、书院、义学等教育场所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形成文化教育区;祠堂庙宇零星分布在满城的边缘地带或核心区域的将军衙署周围。满城内有寅宾门内大街、远安门内大街、公安门内大街、南界门大街、北界门大街等几条主要街道,都以城门命名。次一级的街道一般以八旗驻军的名称来命名,如镶黄旗大街、正白旗大街、正红旗大街、镶蓝旗大街。

荆州满城初设时,清廷从京师、江宁(今南京)、西安等地挑选满洲八旗和蒙古八旗的兵丁3500多人,携眷属驻防,后又陆续增加兵额至7228人,数量居南方各满城之首。荆州驻防军的统帅是驻防将军,为满城内级别最高的官员,品秩与地方的总督、巡抚相同;将军之下设副都统两人、协领10人、佐领46人、防御和骁骑校各56人、笔帖式3人,另有弓匠56人、铁匠112人。

△荆州城将军府△荆州左都统府△荆州右都统府

城中有为数众多的官员衙署和士兵营房。其中,将军、副都统等各级驻防军官的衙署共计1645间。将军衙署在寅宾门大街,共139间,是满城内规模最大、建制最宏伟的建筑群,衙署以南建有鼓楼。左翼副都统官署在将军衙署东侧,共65间;右翼副都统官署在远安门内大街西,共59间。八旗的协领署分布在城内各街区,各署皆16间。各佐领、防御和骁骑校的官署都在城内各自所在旗营的辖地,建制分别是12间、8间和6间。三名笔帖式的官署在将军衙署前,各6间。此外,有些非驻防系统的当地要员的官邸也设在满城内。

八旗兵丁及其眷属所住的营房是满城内数量最多的建筑。荆州驻防有兵额7228人,其中,领催、前锋、甲兵各给房屋两间,小甲兵各给房屋1间。做一个保守的估算,假设在这7000多的兵员中,领催、前锋、甲兵一共只有1500人,其余都是小甲兵的话,那也需要房屋近9000间;如果再加上官员衙署,那官兵所居房屋的数量就要超过1万间。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绝对不是一个小的数字。当然,各级官兵居住条件的差异不仅体现在所居房屋的间数上,从居住环境上来讲,士兵所住的营房也要简陋得多。

△荆州文昌宫辅文书院

城内办学堂

作为驻防地,满城中置有炮营、箭亭(兵丁习射处)、兵器库、堆拨房(供士兵巡守的哨所)等军事设施,城外有“纵横四百四十八丈”的演武厅。在满城将军衙署影壁的西首有储备仓,是当地官兵为防备荒年于光绪三年(1877)集资所建。城中还有红白局、恩赏库、粥厂等优待八旗子弟的福利性设施。

满城内分布着数十座祠堂庙宇。其中,既有宫文恭公祠、启圣祠、名宦祠、乡贤祠等供奉先贤之地,也有二郎庙、观音阁、药王庙、菩提场等宗教场所。为了培育八旗子弟的文化修养,满城内设有府学、书院、义学等教育场所。其中最重要的是坐落在满城南界门内大街上的辅文书院,在光绪四年(1878)由将军希元等捐银、募钱修建,为荆州第一所书院。

值得一提的是,荆州满城有牛录官学56所(八旗制度下的基层军政组织,300人为一牛录),各牛录子弟的读书费用均由所在牛录的兵丁公助,将军、都统会按季委派印房章京检查这些学生的功課,可见满城对旗人子弟教育的重视。

△荆州承天寺

清朝末年,满城内又兴办了方言学堂、工艺学堂、陆军小学等新式学堂。

洪水惹灾祸

选择在荆州设立满城,也有一个很不利的条件,那就是水患。由于荆州城靠近长江,历史上屡遭洪灾,有清一代,水患频仍,清廷不得不频繁地拨款整修城墙,但仍无法彻底阻挡住洪流。荆州满城的官署兵房和军事设施曾多次因水灾而遭到破坏:如雍正时期,水灾伴随着大雨,损坏了城墙,政府曾拨银600两用以修葺驻防城的间墙;乾隆五十三年(1788),大水入城,当时,城内水深丈余,避走不及者多被淹死,文武衙署、兵民房屋及库房、监狱等全部被淹,官仓积储漂流一空;道光二十二年(1842),洪流决堤,淹城内官兵房屋一千多间;两年后,李家埠堤漫溃,城又被淹,有官兵房屋被大水冲塌……

鉴于荆州水患的严重,乾隆皇帝曾有迁城另建的想法,但最终没有实行,这或许与荆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有关。居于荆州府城东部的满城,其地势较西部的汉城要高。清廷如此安排,既是出于监视汉城的需要,也希望能在频繁的水灾中减少旗人的伤亡。这样的布置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乾隆五十五年(1790)大水入城时,汉城被淹死了1300余人,而满城则是400余人。

满汉大融合

当时,荆州城外有安葬驻防官兵的八旗义地,且各旗义地都有明确的位置,如镶黄旗的义地在德胜门外的凤凰台、杉木河和华颜台;镶蓝旗的义地在南纪门外。从雍正后期开始,八旗官兵在死后通常埋葬于义地而不再运回京城,真正融入了荆州这片土地。

随着清朝统治的衰落和满城内旗人的世代繁衍,国家已无力优待这些兵丁、眷属,下层旗人日益贫困,生计问题逐渐凸显。与此同时,八旗官兵的战斗力也在不断减弱。清末,荆州驻防曾增加新式军队,也配备了一些先进武器,但早已腐朽没落的清王朝绝非几门新式大炮、几杆新式步枪所能挽救。辛亥革命爆发后,荆州驻防军先战后降,荆州满城终成历史,荆州界墙也被拆除。

清廷设置满城的目的之一,便是让驻防的八旗官兵及其眷属集中居住,以避免同普通民众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和纠纷,减少彼此间的对立与隔阂。在荆州满城存在的二百多年里,驻防旗人与当地民众间更多是和谐共处、文化交流的一面,他们逐渐被当地的风俗所浸染,也为荆楚地域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

清代驻防旗人与当地百姓的交往,首先体现在人口的交融。如驻防旗人会购买当地人为旗下奴仆,也有地方居民投入旗下成为旗内民人的,有些驻防旗人与当地百姓通婚,还有无嗣驻防旗人抱养当地百姓家子女为嗣的现象。

驻防旗人与当地百姓的交往,更体现在彼此间的文化交流与影响上。荆州满城中的关帝庙就有7座之多。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八旗官兵所崇奉的忠义理念和尚武精神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关羽是荆州地域名人有着莫大的关系。驻防旗人说话时惯用北方方言,当地人称之为“城里头话”,荆州方言就有受其影响之处。今天在荆州依然流行的八宝饭、千张肉、皮条鳝鱼等菜肴,也都是传自旗人的美食。

作者:李雅茹

来源:《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