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设,为什么会是明星不归路?

人设,明星不归路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翟天临一定会赶回2月7日,终止那场直播所引发的“惨案”,让自己过一个祥和幸福的生日。同样的,或许吴秀波也会赶回若干个时间节点,阻止自己在某些女人身上所犯的错误。没可能了,在他们的一起“努力”下,“偶像”二字在万千粉丝中轰然倒塌,“人设”一词终于变成纯粹的贬义。

一个聚宝盆

2018年是“人设”崩塌之年。“范爷”“小燕子”……一次次重磅爆炸,让吸毒、出轨都变成了小儿科。而吴秀波的年尾风波还未息,翟天临又在新年亲手点燃自己,给一连串的暴雷加上一个大响炮。

“人设”一词来自日本的二次元界,最早指的是在漫画和动漫中要塑造一个人物,就对它有一些设定和形象设计。是娱乐圈真正让“人设”发扬光大,帮它顺利完成了由二次元到三次元的华丽跨界。通过把包含专业技巧的特定概念与个人特征以及普遍心理结合,这个圈子把“人设”的各种花式玩法演绎得“炉火纯青”。

比如综艺真人秀,就真的是一场按照剧本演出的“人设”秀。每个嘉宾表现出的不同的性格,都是事先被巧妙设计,以使得嘉宾之间产生不一样的火花。真人秀之外,“人设”又渐渐蔓延到明星的定位上。“人设”包装明星.明星贴合“人设”,在这个循环中明星个人和固定“人设”不断加强贴合,几乎成了一体两面,难解难分。

在流量当道的娱乐圈,明星最怕的不是万人唾骂,而是没有话题。而打造“人设”,就是在设置话题。一旦设置好,一切社会呈现都会指向一种有剧本、有套路的展示。

在翟天临的连环炮炸响,“人设”岌岌可危之时,人们重头翻找出他以往的综艺或采访视频,看到那些相似的套路和情节,突然恍然大悟。原来大众对他的博士身份的认知,不过是被有意设计出来的。

在主持人对“翟博士”那些看似漫不经心的提问、节目组适当恰巧地晒出的博士毕业证以及翟天临那时而得意上扬的嘴角、时而谦虚羞涩的应答中,观众无意地走入了一个早已设置好的话题圈套里。“博士”,在这些时候,不仅为公众提供了一种对翟天临的快捷认知,同时也隐蔽地提供了一个话题框架。此后,当人们提起翟天临,就会大概率地出现这般反应:“哦,他可是个博士呢……”

“博士”一出,话题跟来。那些对娱乐人物本怀有距离感的人,或者对博士仰之弥高的普通人,就很容易被“博士”这个高大上的点刺激到,同时也附带着,对翟天临产生了好感。

“翟博士”也就如鱼得水地在公众对高学历的仰望以及明星普遍无法满足这种仰望的矛盾中,找到了制造话题和吸纳粉丝的蓝海。

在话题和粉丝之间,需求是连接的桥梁。与其说哪里有明星,哪里就有“人设”;倒不如说,哪里有公众需求,哪里才有“人设”。

丑的爱美,贫的想富,矮的望高,黑的羡白。在公众广大而真实的需求中,明星“人设”既可以被突出,也可以被凭空制造。纵观明星的各种“人设”:好丈夫、好妻子、不能谈恋爱的偶像、博士、儒雅、淵博,其实早已溢出了明星作为演艺工作者的本职和他们的艺术作品,进入了明星的私域,“人设”的存在,不过是为普通人对明星的认同和投射寻找各式各样的落脚点。

所以,仅仅围绕“人设”产生话题并非终点,“人设”还要继续往下走,刺激需求,引导路人转粉,或者强化粉丝对偶像的粘性,以扩大并稳固明星的粉丝基础。粉丝基数强大,就意味着有流量,有了流量,就能实现商业价值变现。

所以,由“人设”而始的一条完整逻辑链是这样的:“人设”——话题——圈粉——流量——变现(利益)。

为何明星都爱炒“人设”?因为在这条逻辑链中,“人设”=利益。

红利期和它的消退

“人设”因需求生,为利益终,这两端都不是明星能够主导的。所以看起来,是明星在打造“人设”,设置话题;实际上,“人设”并非供应端的产物,明星也不过是由公众需求和资本提线的木偶,而且越是大流量的明星,这种被动越难以逃避。

正如微信朋友圈,已经成为普通人的“人设”展示台。每一个选择分组可见的操作,都为一场营造“人设”的工程添上了砖瓦。而每一个被关闭的朋友圈背后,都有一颗反感于迎合别人的“人设”或疲倦于打造自己的“人设”的心灵。

普通人的心灵疲倦了,还有逃避的可能,不玩社交媒体就好了,但明星却不存在这种退路,他们从诞生之初就已经站在了公众舞台上。要么上台、要么退场,冰冷残酷的现代工业文化不相信温情,也没有中间地带,没有流量,就没有一切。

所以,一旦选择成为明星,“人设”就成为一颗为蹦到前台而不可不嗑的药,而一旦嗑上,便再罢不能。粉丝的言行动态,公众在社交平台上的转评赞,都不断对明星的“人设”作着重构和塑造。粉丝越多,塑造越强,“人设”越“硬”,真我隐藏得越深,最终在“人设”的滚雪球效应中,明星被自己的公共形象所统治,无法解开,只等着“人设”最终崩塌的那一天。

所以,选择了“人设”,就选择了风险。“人设”隐患所孕育的爆炸力,远比它在安全时能带来的流量惊人。

来源:《读报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