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场,莫德尔是17个装甲师中5个无经验之一,凭啥成战神?

1940年11月,“好战分子”莫德尔在经历了波兰、法国战役后,并随着进攻英国的“海狮计划”被“无限期”延迟,他越来越不想在部队机关担任参谋长工作,更希望能够亲自带兵打仗,尤其是他长期以来十分看好的装甲部队。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德国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的“关照”下,莫德尔中将终于有幸担任,有“柏林熊”之称的第3装甲师师长。尽管人们都表示反对和怀疑,但他不以为然,并大胆改革、创新,将装甲部队的效能发挥到极致,赢得了军方信赖。

于是,莫德尔的第3装甲师,成为关键战场上的“基石”。

莫德尔尽管戴着一片单片眼镜,一副“斯文人”的做派,但常常粗话连篇、脾气暴躁,让人难以接近;尽管他是一位优秀的陆军将领,但对装甲部队在未来战场的核心地位尤为推崇,并对如何使用装甲部队有自己独特的心得。

担任装甲师师长后,莫德尔开始将自己的战术理论,彻底地贯彻到这支“王牌部队”上。虽然反对和质疑,让改革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但有总司令“保驾护航”,对第3装甲师的颠覆性改造,在他的叫骂声和严苛的训练中,比较顺畅地进行着。

莫德尔改革最大的成果,就是打乱过去兵种独立、各行其是的不合理编制,建立战斗群模式。比方说,在以往的战斗中,坦克部队如果需要炮兵支援时,必须经过炮兵主管的同意才行。同时,轻型、中型坦克分属管理,作战效能低下。

战斗群,就是打乱建制,将轻型、中型坦克以及火炮分队、跟随步兵等,合成一个个“可大可小”的综合性突击集群。通过群长的统一指挥,形成具有“独立”作战能力的集体。这种战斗群模式,是德军在战场上很实用的战时编制。

莫德尔的新战术理论,在当时的德国没有几个将领能有这样的远见卓识。通过训练和演习,第3装甲师的官兵们对这种“可以随意编组”的战斗群,已经是得心应手、轻车熟路了。火力比过去增加几倍,突防能力大步增强。

德军最高统帅部对他的改革十分欣赏和认可。当决定组建非洲远征军时,以该师的第5装甲团为班底,扩建成第5轻型装甲师,成为隆美尔非洲军团中第一支主力王牌师。可见,莫德尔的改革对提高德国装甲部队整体实力,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苏德战争爆发,第3装甲师成为古德里安最信赖的部队。

被军方高层赞赏,对莫德尔来说,既是好事,又是坏事。能被上级认可自然是一件好事,但训练、磨合好的部队被抽走,在感情上让他有些舍不得。好在军方能够及时地将“缺口”补充到位,他只得无奈地骂骂咧咧,更加卖力地训练新部队。

“骂归骂、牢骚归牢骚”,莫德尔似乎一直在忍着。原来,他从陆军总参谋部的一班朋友那里,打听到德国将进攻苏联的“最高机密”,这让“坏脾气”的莫德尔说什么都要忍,省得节外生枝,取消自己的参战资格。

1941年4月,第3装甲师划归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的第24摩托化军,开始秘密在波兰边境上集结。这让“好战”的莫德尔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在他看来,战争没有什么正义与非正义,战斗是军人的天职,他要创造属于军人的辉煌。

“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后,德国近千架飞机深入苏联腹地,对其后方的空军基地进行毁灭性打击,9小时内1200架苏军飞机被击毁在地面上,瞬间丧失了重要的制空权。300多万德军分三路向苏联发起了进攻。

莫德尔将全师分成4个战斗群,快速向纵深挺进,战斗群显示了火力强劲,突防能力强的优势,被打蒙的苏军毫无招架之力。仅3天,第3装甲师就深入苏联境内165公里,完成目标任务的一半,尽管遭到苏军的顽强抵抗,但德军势不可挡。

第3装甲师的快速推进,让古德里安非常高兴,对莫德尔大加赞扬,许诺为其请功。受到鼓舞的莫德尔,不顾部队疲惫继续前进,他对部下说:“部队有困难,对手更困难,不能失去战机,必须推进”。到了第12天,他们推进了600公里。

斯摩棱斯克战役,攻防兼备的第3装甲师。

很显然,第3装甲师和整个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推进的太快了,步兵跟不上装甲师的推进速度,更不要说行动缓慢的后勤部队了。此时,清醒过来的苏军,抓住机会,组织一千多辆坦克,向德军发起反击,莫德尔也被迫转入防御。

莫德尔迅速抽调70辆坦克、几个步兵连和反坦克炮组成一个战斗群,在飞机的掩护下,参加对苏军的反冲锋,一天战斗下来,草原上留下了800多辆苏军坦克残骸,尽管第24摩托化军击退了苏军的反击,但第3装甲师也损失21辆坦克。

在古德里安的要求下,莫德尔再次将所属部队分成三个战斗群,既要阻挡铁木辛哥的援兵,又要防止包围圈中苏军突围。第3装甲师与苏军展开了惨烈的“缠斗”,全师只剩50辆坦克,弹药只有0.5个基数,但这似乎并没有影响他继续推进。

战斗群战术再次发挥了“可大可小”的优势,莫德尔重新组织成一个装甲攻击群,突然折向东南,苏军防线瞬间崩塌,第3装甲师攻击前进,完成了对苏军的包围。2个月的斯摩棱斯克战役,德军造成苏军损失76万人,俘虏就达66万人。

苏德战争初期,造成苏军“不堪一击”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在于:一是,苏军没有做好应战准备。苏联在战前边境上,摆出的是进攻态势,在其后方并没有大纵深的防御工事,遇到突袭时,政工干部的越权指挥加剧了部队的混乱;

二是,战术陈旧,指挥僵化。苏军的反击战术,首先是3分钟火力急袭,然后是短暂停顿,接着是密集的步兵组成“人海”,没有空军、炮火的掩护,高喊着“乌拉”的口号反复冲击,在德军的火力压制下,尸横遍野、损失惨重。

更为重要的是,一线指挥员战术素养低。对德军的装甲集群缺乏作战经验,更缺乏有效的武器。说白了,苏军对新武器的诞生缺乏研究。更要命的是,指挥员不知所措,如西南方面军司令巴甫洛夫,在撤退与坚持之间,犹豫不决,导致失利。

不管怎么说,尽管在苏德战场上的17个装甲师中,莫德尔是5个从来没有指挥过装甲师的其中之一,可谓“菜鸟”;但其辉煌的战绩,不仅让反对他的人大吃一惊,而且其卓越的装甲战斗群战术,让他一步登天,成为令人佩服的“战神”。

大家认为呢?欢迎讨论和留言。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的救火队员》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