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台“校长陪餐”制度就可确保校园食品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安大于天。近年来,社会大众对食品安全愈来愈关切,但涉及校园食品安全问题却不时发生,引发社会舆论风波,甚至造成一些社会事件,产生较大负面影响。2019年4月1日,由教育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制定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正式施行。该规定中受社会广泛关注和期待的“中小学幼儿园应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每餐均应当有学校相关负责人与学生共同用餐;有条件的中小学幼儿园还应建立家长陪餐制度”等要求开始全国范围落实,以保障学校食品安全,护佑学生健康成长。

“校长陪餐”这个制度,其实并不新鲜,此前在一些地方的个别学校也有实行,还有学校通过新媒体平台直播学生校内就餐,家长可通过手机查看。此次全国范围内实行类似作法,从管理的初衷看,当然有利于促进校园食品安全管理,有利舒缓社会焦虑情绪,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工作落实力度。但是,制度虽好,在具体落实中,尤其长期执行,还是要警防流于形式。

从制度落实看,“校长陪餐”具体怎么陪,怎么落实下去,这实际上是一个难点问题。需要各地依据此次出台的国家规定,认真研究,建立科学完善的细化落实制度,并且易操作和易核验,才能保证该办法真正落到实处。

从管理环境看,学校相关负责人在陪餐过程中,或者在事先的抽查、试吃等过程中,对于把控食品安全质量的高下,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并且在实际操作中还具有很多“人控”和“可操作”的弹性空间,很难避免一些人情因素和利益纠葛,而导致“陪餐”效果打折扣。

从现实情形看,因学生与成年人的营养需求不一,学校主要领导长期“陪餐”,经常性食用学生餐,也不尽科学和现实,不容易长期坚持执行和真正落实。如果执行不力,久而久之,可能在一些地方难免流于形式,甚至成为一些学校领导的“作秀”行为。

所以,“校长陪餐”制度,咋一听感觉很好,其实这或是教育等部门的无奈之举。真正要确保学校食品安全,仅“校长陪餐”这一制度还不够,还要真抓源头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强化过程管理,方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解筱文:战略学者。主评时政、商业、铁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