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木儿如果真的东征大明,朱棣能打赢吗?看地图研究后勤就懂了

编者按:关于帖木儿东征大明,网络上有着无穷无尽的讨论,想象如果帖木儿并未病逝途中,当时全世界这两个最强大的帝国,最强悍的两个帝王如果真的发生碰撞,将会有怎样的结果呢?

笔者则必须指出,由于后勤补给的限制,帖木儿不可能有效向明王朝发起大规模的进攻。但这并不意味着帖木儿定然会因为后勤不济而遭遇惨败,因为帖木儿的东进本身就有多重战略目的,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吞并西域的东察合台汗国,以强化自己自称蒙古帝国继承者的权威。在东亚和中西亚之间,当代被称作帕米尔高原的葱岭,无疑是一条无情的天堑,令双边之间的交通转运变得极为困难。

▲雄伟高峻的帕米尔高原

葱岭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山体高大,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主要山峰均在6000米以上,最高峰高达7495米;高原常年积雪,和青藏高原一同被称作"世界屋脊"。自古以来,中原王朝的扩张便被这天然的绝巅所限制,投送资源到葱岭以西极为困难。如强汉虽然越过葱岭征伐大宛,但西域都护府却并不将大宛纳入管理。盛唐疆域一度越过葱岭,但能够投送到中亚的资源极为有限,终有怛罗斯之败。后来喀喇汗王朝崛起,占据中亚和西域,但因葱岭局限,分裂为东西喀喇汗王朝。蒙古人兴起后,其势力也以葱岭为界分别攻略东亚和西亚、欧洲,蒙古西征主要是从中亚调集人力与资源,因此同时仍能征集蒙古高原与中国北方的大量兵力物资进攻南宋。

▲元王朝与三大汗国(窝阔台汗国此时已经灭亡)

蒙古帝国的诸汗国当中,占据中亚和西域的察合台汗国很长时间都与元王朝为敌,互相攻战。不过由于葱岭的界限,察合台汗国主要征调葱岭以东的资源和元朝交战,与元作战的兵力远少于察合台汗国攻打印度,这是由于中亚的河中等地区比西域要肥沃富庶一些的缘故。后来,察合台汗国也因葱岭导致的东西隔阂,如同之前的喀喇汗王朝一样分裂为东西两汗国。帖木儿帝国,就是取代西察合台汗国而建立的中亚强权。帖木儿一生南征北战,几乎统一了整个西亚。然而帖木儿跟东察合台的汗国哈马鲁丁分别在1368年、1373—1375年、1376年、1377年、1383年1389进行了6次大小不等的冲突,往往能将东察合台人打得抱头鼠窜,但一旦帖木儿撤军,西域居民便拥护哈马鲁丁,恢复疆土;而帖木儿则因为葱岭的界限无法维持对西域的控制。这样一来,葱岭天限的地理威力,帖木儿不可能没有意识到。

▲帖木儿

比起从中亚越过葱岭征服西域,帖木儿如果要进攻大明,恐怕更大的困难在于从西域穿过蜿蜒崎岖的白龙堆沙漠和河西走廊,进攻中原。

▲被沙海包围的河西走廊

清代康熙朝后期有一亿以上人口,如此国力,也只能维持3.3万战兵及数万辅兵在西域与准噶尔人作战,而转运物资粮草的艰难就已经使得举国财政吃紧。帖木儿的军队并非传统游牧军队,而是经过突厥化军事变革后,拥有数量可观的具装骑兵、战车、投石器等攻城武器。其如果进攻大明,所承担的后勤压力无疑是惊人的。帖木儿的大军战兵辅兵合计20万人,在后勤上不可能完成补给。但是帖木儿很可能不知道从西域进攻中原的困难和河西走廊的艰险。因为在没有现代测绘技术的时代,当时的地图绘制是极度失真的。

▲《坤舆万国全图》代表着明朝所达到的最高地图绘制水平

以万历三十六年明朝太仆寺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为例子,此图是结合了传教士带来的知识而绘制的,绘制水平和信息收集都远高于15世纪初,但仍然显示出很大的失真,尤其是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比起实际情况要窄小很多。帖木儿时代所使用的地图,无疑失真会更为严重。即便能够询问曾经走过河西走廊的商旅,但是小队伍行进和大军行军的情况又完全不同。也就意味着帖木儿如果不亲自尝试,也无法直观感受进攻大明的困难。帖木儿方面的记述材料《帖木儿武功记》,东察合台方面的材料《拉失德史》,《明实录》的记录,乃至欧洲人的记录《克拉维约东使记》,都显示帖木儿明确宣称其进攻对象是明王朝。

而在地图测绘技术低下的情况下,明朝对于帖木儿进攻的后勤困难恐怕也很难有直观的感受,只能以最坏的情况去准备。明王朝显然对帖木儿的进军引起重视。公元1405年,帖木儿帝国的先头部队就翻越了天山,在1月6日推进至伊犁,明成祖朱棣在1405年的3月24日(永乐三年二月二十四)收到警报,"朝廷闻帖木儿假道别失八里率兵东进,敕甘肃总兵官宋晟儆备",而明朝西部各卫所也"练士马、谨斥堠、计粮储",枕戈待旦。由于靖难之役刚刚结束,国力虚弱,组织大量资源抵御敌人需要较长时间,不过按照明朝的估计,帖木儿抵达河西地区西端至少也要到1405年年中。帖木儿的第一目的,无论是否伐明,都需要解决的,便是征服之前屡攻不下的东察合台汗国。那么,如果帖木儿是假道伐虢,为什么要大张声势宣布伐明呢?

▲瘸子帖木儿

这个其实很好解释,帖木儿没有黄金家族血统,因此他试图征服东察合台汗国的行动,遭到西域蒙古人的全力抵制,之前屡战屡胜,却无功,只是获得东察合台汗国的名义臣服而已。而东察合台汗国同时还是明王朝的朝贡国,从明太祖朱元璋时代开始就对明朝称臣纳贡。由于察合台汗国曾经很长时间与元朝互相攻杀,所以明取代元并不会令察合台汗王燃起同为黄金家族的敌忾之心,反而全无心理压力地投向明朝的怀抱。

▲东察合台汗国被明朝称作亦力把里

帖木儿此前派间谍到明北京,就是希望搞清楚明朝与东察合台汗国以及北元蒙古势力的具体关系。他打出伐明旗号,就使得这场战争有了伊斯兰圣战的性质。在帖木儿看来,即使东察合台上层统治者不愿意参与,但由于东察合台汗国已经伊斯兰化,其人民将受到煽动,帖木儿便可以借着这个旗号较为轻易地征服东察合台汗国。至于此后是否伐明,又是另一回事了。我们假设对于帖木儿最好的情况,越过葱岭之后,东察合台汗国因为帖木儿打出的圣战旗号而望风而降,人民纷纷为帖木儿伐明提供补给当时明朝领土在西北方向的最西端是关西七卫中的哈密卫,由于哈密卫是孤悬在西域的一个突出部,帖木儿很容易拔除它,乃至继续前进占领关西七卫中的更多卫所。如果取得了这些战绩,他也能使得西域人民对他吞并东察合台汗国表示服膺。

▲明朝在嘉峪关以西的关西七卫

由于过度开发导致的水土破坏,河套周边在明初已经大片沙漠化,走蒙古草原取道河套入侵陕北、关中变得不可能,所以帖木儿只能沿着河西地区稳打稳扎。但当帖木儿抵达明代河西腹地的西端咽喉——嘉峪关时,继续进军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嘉峪关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是由洪武朝大将冯胜兴建于洪武五年(1372年),位于明长城最西端。

▲帖木儿在叙利亚作战所用的配重投石机

帖木儿的攻城能力是较为出色的,曾经攻克十字军在小亚细亚西海岸的坚固城塞士麦那,也曾击破叙利亚坚城大马士革。有人认为明军的城池在西亚配重投石机的打击下不堪一击。然而被称作“回回炮”,能发射重达150斤石弹的配重投石器也存在体型庞大难以运输架设,命中率有限等弊端。如元灭宋的襄阳之战时,回回炮号称“入地七尺”,但也显出大部分炮弹打在地上,并未命中城墙,事实上回回炮只击破了樊城内城城墙,攻襄阳时则仅击毁了高耸的谯楼,襄阳投降主因还是弹尽粮绝所致。帖木儿攻破士麦那靠的是工兵挖掘地道,攻破大马士革据说是靠收集了大量的醋泼洒在城墙上,令城壁被侵蚀,再用攻城锤猛凿,这两场成功的攻城战都并非配重投石器奏奇功。再说此时已经是火器时代了。明军也大量使用过“回回炮”,而且有了更厉害的武器——洪武大铁炮。毕竟时代变了!

如果帖木儿越过西域远道而来,由于后勤压力,物资储备必然远比攻打叙利亚匮乏,无论是制造攻城武器或者调度工兵都较在西亚作战困难得多。嘉峪关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虽然刚刚兴建时只是6米高的土城,尚不是后来的包砖结构,但其坚固程度也不可低估。即便帖木儿能攻克嘉峪关在内的一两座坚城,杀伤一些明军,但河西地区连绵的明朝防御设施必将耗尽帖木儿军队的战意,令远征军陷入漫长的消耗战。而时间拖久之后,士兵们必然会厌战,而明朝的大军也会次第赶到。

由于后勤的局限,帖木儿的20万大军最多只有一小部分能够抵达河西走廊西部。但是明朝从元朝手中接收的甘肃同样是个烂摊子,河西地区人口很可能不过50万人上下,即便经过洪武朝的大移民,也无法支持大军长期作战。这样一来,双方的战争将成为规模有限军队程度有限的对峙,这对于远道而来的帖木儿来说是极为不利的。而帖木儿帝国国内许多重臣大将都发对伐明,作为一名老练的军事家,帖木儿在士卒严重厌战而又打不开局面的情况下,绝不会死撑而应当会选择见好就收,而不会如同某些人想象的那样不顾后勤胡乱深入而招致毁灭性的惨败。事实上,如果帖木儿没有死在远征路上,更可能取得小的战果之后因为无法打开局面而撤军。当然当帖木儿撤兵之后,明朝必然会将哈密卫等地全数收复。

▲帖木儿帝国版图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海云天,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