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刘禹锡是怎么在英才辈出的唐朝文坛中红起来的?

唐朝从进入中后期开始就出现了诸多弊端,如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一些有理想、有信念的唐朝官员对这种局面感到痛心疾首又无能为力。不过在大多数人整天垂头丧气的时候,一小撮中下级官员却暗中密谋要进行一次翻天覆地的大变革,这便是唐朝中后期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二王八司马”中的“二王”分别是指王叔文、王伾。这两人早年都是皇太子李诵的扈从,担任太子侍读职务,算是唐朝官僚梯队中的下级官员。不过,王叔文、王伾虽然官职较低,但却是他们组织的那个秘密政治团体中的头目。这个秘密政治团体约有二十来人,其中有十人是团队核心成员,除了“二王”之外还有: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这个名单中的多数人恐怕大家都会感到陌生,但柳宗元、刘禹锡这两位唐朝超级大文豪的名字想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不过当时这两人都还是只有三十岁出头的无名之辈。

说起秘密政治团体,很多人可能会立即将它与阴谋事件联系到一起。不过以“二王”为首的这个秘密团体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正义者联盟。他们经常讨论社会中的不公正现象,政局的骚动,以及宦官暴行造成的平民百姓痛苦等话题,他们不断地探讨如何使时局得到改进。

虽然这些富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中下级官员在当时并没有多少实权,但他们也有一张“王牌”在手,那就是与他们理想非常接近的皇太子李诵。

805年2月25日,唐德宗驾崩,皇太子李诵继承皇位,是为唐顺宗。顺宗的登基后,“二王”集团中的成员均得到了重用,如王叔文、王伾都被任命为翰林学士,韦执谊官拜宰相。一场在历史上称为“永贞革新”的变革就这样在大唐帝国拉开序幕。

“永贞革新”的核心是打击宦官专权、抑制藩镇割据。由于“二王”集团在唐顺宗登台后迅速占据了朝廷的各个重要岗位,所以改革初期进行的比较顺利。可是仅仅过了几个月后,“二王”集团的政治地位就开始动摇了。首先是唐顺宗在一年前轻度中风,到了此时病情却不断加重,朝廷中要求顺宗禅位给太子李纯的呼声越来越高;其次是“二王”集团内部出现分裂,比如王叔文以集团首领的身份自居,但身为宰相的韦执谊却不甘心处处受制于王叔文,两人的政治意见上经常出现针锋相对的情况。

真正对“二王”集团产生致命一击的事件是由一次争夺神策军指挥权所导致的。神策军是唐朝中后期中央禁军主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谁掌握住了这支军队,谁就掌控了整个中央朝廷的命脉。唐德宗执政后期由于对身边的官员极不信任,所以将神策军指挥权交到了心腹宦官手中。唐德宗死后,神策军依旧掌握在几名权宦手中。

王叔文、王伾通过精心安排,任命了自己的亲信去接管神策军。可是此举立即遭到神策军大批将领的集体抵制,因为他们的官职都是拜宦官所赐,一旦长官换人,自然也就意味着他们的仕途走到尽头。宦官集团看到“二王”在接管神策军时遭遇失败,立即意识到这是反扑的极好机会,于是他们联合一切反对力量迫使重病之中的唐顺宗禅位给太子。805年八月,李纯登基称帝,是为唐宪宗。

正所谓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唐宪宗上台后,“二王”集团马上就遭遇灭顶之灾。王叔文贬为渝州司户,806年被下诏赐死;王伾被贬为开州司马,806年病卒。其余八位核心成员均被贬为各州司马,“二王八司马”的名称便是由此而来。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默默无名的柳宗元、刘禹锡因为“二王八司马”事件而被广为人知,迅速走红。两人在被贬官后开始一心钻研文学,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让他们感悟良多,彻底激发了二人的创作潜能。结果“永贞革新”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大唐文坛上却冉冉升起了两颗光耀千年的巨星,对柳宗元、刘禹锡而言,这也算是一种因祸得福的结果吧!

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