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90后小伙子,竟然复原了中学语文课本《口技》?

许多人了解口技,都是从中学语文课本上的一篇课文《口技》开始的。

这篇文章描写了口技艺人在宴会上的表演。在他口中,婴儿啼哭、夫妻打呼、深夜着火等场景声极具画面感,令宾客“无不变色离席,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但我们惊叹之余,又难免感到些许遗憾。因为这等景象只能从文字中意会,自行脑补,没办法一听为快。不过,今年《诗意中国》节目中,终于有一个人把这篇文章复原了。

节目里主持人念着原文,他凭一张嘴配合着手中的道具,把我们学课文时脑海中的想象情景复现。虽然没有“百千人大呼,百千犬吠”,但大小孩啼哭声的无缝衔接,还是让人惊叹不已。而当撤走屏障,看到“一人一桌一抚尺”时,现场掌声雷动。

这屏障后面的表演者,是90后口技非遗传承人方浩然。

说起与口技结缘,方浩然说,小时候他在河边看到一群小鸭子,一时兴起学了几声鸭子叫,没想到群鸭有所回应,这引起了他的兴趣。到了中学时,大家“普天同学”《口技》,他才知道原来这是一门表演艺术。

为了学习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到北京上大学,并拜师于口技项目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牛玉亮门下,成为在册的第四代非遗传承人。

●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牛玉亮

原样恢复《口技》里的情景,是他和师傅多年来的一个愿望。为了完整还原文章中所描述的场景声,他们做了很多尝试。

比如泼水声是用口技配合算盘来模仿的,不同材质有不同的声效。为了更生动地体现泼水声,方浩然花了一年多时间,从地摊、网上和亲戚家淘来了许多几十年的老算盘,并仔细比对音质,挑选出最为合适的那一个来进行表演。

他们精益求精,为的就是让孩子们在学习《口技》这篇课文的时候,对这门古老的技艺有一个真切的感受,不用像当年一样只能脑补它的神奇之处。

● 漫画版口技表演现场

口技作为优秀的民间表演技艺,由来已久。

表演者通过唇齿喉舌的运动,以及鼻腔和胸腔的共鸣,来模拟世间万物声响。从广义上来说,日常生活里我们看到可爱的小猫小狗,忍不住跟它们互动,喵来汪去,也是口技的一种。

上古时代,人们为了狩猎,经常模仿鸟鸣兽哮,对猎物进行驱赶或围猎,这便是最早的口技。战国时期,孟尝君借门客模仿鸡鸣狗盗,最终得以逃离秦国的故事,说明早在两千三百多年前,人们就已有模仿鸡鸣报晓的技能,并达到以假乱真的水平。

●鸡鸣狗盗

而到了唐宋,口技从单纯模拟某一种声音,发展到能同时用各种声音,串成一个故事,当时还有名为“学像声社”的社会组织, 相当于专门培养口技人才的培训班。

口技表演艺术也称“隔壁戏”,顾名思义,就是艺人在八尺屏障后表演时,观众好像在听隔壁发出的声音一样。民国时期,相声艺人尹士林将口技“隔壁戏”的表演形式进行创新改革,从此口技艺人就从幕后走向舞台,直面观众表演。

● 传统隔壁戏

传统相声中,各种行业商贩的叫卖腔调,人们说话的语气和动作表情,都曾是相声演员的模拟对象,模仿到位了,能让人一听就瞬间代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比如学羊叫,他们会分别学十天、一个月乃至半年、一年的小羊叫声;学鸟叫,又能从中分出喜怒哀乐。方浩然告诉观众,有一次他在练功的时候,一只麻雀飞过,他就模仿了受伤的小鸟的哀鸣,引得那只麻雀在上空盘旋,直至他停止发声。

不过光是学鸟叫、模仿人声,略显单调。为了更富含剧情性,相声演员们一般把口技和笑话掺和在一起进行表演。在惟妙惟肖模拟其声音的同时,加入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使口技成为“声情并茂”的表演艺术。

●表演中的方浩然

口技艺人一张嘴可拟万物之声。无论是自然界的各种声响,还是生活中嘈杂的声音,凡能设计到声响的地方都用口技来演绎,不仅能丰富作品表现力,还能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但技术和艺术结合,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

在运用技巧时,少一分则表现不到位,多一分又有卖弄技艺之感。口技技艺娴熟的演员,能够根据作品的剧情特性来发挥自己的特长。正如相声界的一代宗师侯宝林先生所说:“留有余地,恰到好处。宁肯不够,不可过头”。

如何收放自如、力道精准地表演,这也是对口技表演者的一个考验。

●表演中的方浩然

在当今的相声舞台上,我们能够看到的口技表演,无论是作品数量还是表演类型,都极为有限,远没有老一辈相声演员表演的内容丰富多彩。新生代相声演员的口技基本功,水平较之老一辈有所下滑,主要是现在学艺环境和过去不同了。

口技其实并没有很高的门槛,想要做到出神入化,关键是要长年累月地去练习。

在过去,口技是相声基本功十三门中的一门重要技巧,许多表演艺术家会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练习,因为只有孤注一掷勤学苦练,才能有所成就。而现在已然没有那种“为了吃饱饭钻研一门技艺”的艺术环境了,浅尝辄止的技艺已经足够在相声表演中起到很好的点缀作用,因此就越来越少的人花功夫去勤学苦练。

●一人一桌一抚尺

因为经验和教程少,传统口技基本没办法自学;如今师傅少,徒弟就更少,口技传承人才断代,面临失传的困境。在这样的情况下,老艺术家们和年轻一代的传承者,从未放弃努力。

有的艺术家在继承口技优良传统的同时发展创新。如牛玉亮、牛玉明等,他们不断探索口技表演技法,为口技的运气和发声开拓了更广阔的气源和声域。

有的艺术家把目光聚焦到下一代,如方浩然,他每周都去给一些小学的学生上课,不仅教授技法,还通过讲述历史来源和文化传承,激发新一代对传统技艺的兴趣。

● 活动开幕仪式上,表演中的方浩然

正是有了这一代代的薪火相传,那些多年前文字记载的情景,才会再次呈现在我们眼前。

如今有了录音录像设备,塑造和记录一些音效并不难,但人们没有因此就摒弃那些传统技艺,而是依托其便利,精益求精,传播得更远。

参考文献:

深圳卫视《诗意中国》20191122期

奇葩大会第二季20180210期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口技》

内容为『手望Sowarm』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