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哥马利凭什么凌驾于盟军之上?艾森豪威尔如何收拾他?

1944年9月,由蒙哥马利倡导的“市场花园行动”失败,空降部队遭到前所未有的损失。艾森豪威尔作为盟军总司令做了深刻的反省,他认为既然批准了蒙哥马利的计划,自己就应该承担一切责任,而不是推卸责任。

其实,所有人都知道此次行动的失败,蒙哥马利一意孤行、贪功冒进,应负主要责任。但他毫无自我批评的意思,更有甚者,他将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其他人。同时,他对艾森豪威尔越来越不尊重,是整顿“军纪”的时候了。

蒙哥马利“嚣张”的背后,少不了丘吉尔的“支持”。

要说清这个问题,恐怕要从美军参战说起。作为在欧洲一直坚持与德国对抗的英国,在丘吉尔的领导下,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这其中离不开美国的支持。在丘吉尔看来,英国的崛起离不开美国的支持,但他也不愿意美国主导欧洲的政局。

首先,“阿拉曼战役”的胜利,确实让英国找到了当“老大”的感觉,而蒙哥马利也借此战赢得了其军事生涯的最高荣誉,成为英国人家喻户晓的英雄。更让丘吉尔高兴的是,他们的“价值观”是一样的,就是要建立强大的“大英帝国”。

其次,为了保住“老大”位置的最好方法,就是压制美军的风头。在进攻突尼斯、西西里岛、意大利的战役中,英国人摆出一副“久经沙场”的架势,将新参战的美军当成“配角”,自己捞取最大的功劳。但事实上,这都是需要实力作保障的。

美国人十分清楚英国人的“小计俩”,只是碍于情面没有明说。但将“荣誉视为生命”的巴顿却丝毫不留情面,处处与蒙哥马利“争功”,美军的地位也随之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美国高层也意识到要逐渐地摆脱英国人,成为同盟国的“老大”。英、美两国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

尤其是诺曼底战役期间,蒙哥马利常与艾森豪威尔“唱反调”,要更多的部队指挥权,要更多的补给。终于,在一片呼吁中,艾森豪威尔亲自接管了盟军地面部队的指挥权。这让丘吉尔看到了“危险”,晋升蒙哥马利为元帅,继续“缠斗”。

艾森豪威尔作为盟军总司令处处维护内部团结,对蒙哥马利和丘吉尔的“步步紧逼”,常常做出让步。蒙哥马利挂元帅衔后,更不把盟军司令部看在眼里,盟军的各国将领对此十分反感,甚至英国人自己也觉得他的“嚣张”得非常过分。

艾森豪威尔对蒙哥马利的“过分”要求,越来越没有耐性了。

随着盟军的不断推进,艾森豪威尔将总部迁往凡尔赛,并召开自登陆以来最大一次军事工作会议。23位各国将领参加,但唯独蒙哥马利不参加,他傲慢地认为自己是元帅,级别不对等,他想以此凌驾于盟军司令部之上。

还有一层意思是,由于他的霸道,在盟军将领中早就引起了不满,并对他产生了强烈的敌对情绪。他的言论得不到大家的认同,甚至没有一个人支持他,这么尴尬的场面,还是不去的为好。

不去参加会议,并不影响他对盟军制定的计划提出意见,尤其是对艾森豪威尔“指手画脚”,根本不把这个盟军总司令看在眼里。过分的是,三番五次的要求将地面部队的指挥权交给自己。艾森豪威尔终于看不下去,决定 “还以颜色”。

市场花园行动的惨败,蒙哥马利非但不认识错误,而且将一切责任归咎于其他兄弟部队的不配合,尤其指责美军部队缺乏协作精神,并再次要求掌握盟军地面部队的指挥权。艾森豪威尔随即通知他,职务调整由盟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定夺。

对于艾森豪威尔的“硬气”,蒙哥马利十分清楚自己的处境。一旦上报,盟军参谋长联席会议是不可能撤换艾森豪威尔的,而他将彻底丧失指挥权。这位元帅终于放下骄横的架子,表示服从艾森豪威尔的指挥。

但好景不长,仅过2个月,蒙哥马利的“老毛病”又犯了,否定艾森豪威尔制定的作战计划,并又一次提出由他指挥盟军地面部队。不久,盟军总部一纸解除职务的电文,放在他的面前,他顿时傻眼,急忙道歉,并再次表示效忠艾森豪威尔。

当然,马歇尔、罗斯福等人都清楚蒙哥马利的背后由丘吉尔撑腰。为了彻底打击英国人的“嚣张”气焰,艾森豪威尔被晋升为五星上将,与蒙哥马利平级。这下,蒙哥马利不再那么骄傲,与美军的摩擦也少了许多。

蒙哥马利急于建功立业,巴顿不给机会。

德军在阿登地区的反扑,盟军措手不及。为了应付危局,将突破点以北的美军部队,交由蒙哥马利指挥,并再次任用他为盟军陆军总司令。但是对艾森豪威尔来说,却是一件难堪的事情,因为他刚接管盟军地面部队,就遭遇德军反扑。

幸亏有好友巴顿的及时相助,率领部队向巴斯托涅突击,并稳住了阵脚,为盟军稳固战线,并逐渐扭转局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看来,关键时刻还是需要朋友的帮助,巴顿关键时刻不计较个人得失,艾森豪威尔感动不已。

阿登战役结束后,艾森豪威尔又接任了盟军地面部队的指挥,原属美军的部队陆续归建,不死心的蒙哥马利派其参谋长就如何突破莱茵河,与艾森豪威尔讨价还价。艾森豪威尔终于明白了英国人是担心抢了他们突破莱茵河的头功。

他对英国人只顾自己,不顾大局的想法十分气愤。他十分蔑视的告诉对方,美军不会拿士兵的生命去争取“虚头巴脑”的荣誉。最终,经过两国最高统帅决定,由英国人率先渡过莱茵河。

艾森豪威尔只得服从命令,但是巴顿对此有自己的看法,在荣誉面前没有让与不让的问题,更何况对方是他讨厌的蒙哥马利。于是,1945年3月22日深夜,巴顿的第5师一举突破蒙哥马利吹嘘的“莱茵河天堑”。

尽管艾森豪威尔对巴顿擅自行动有些不满,但一想到丘吉尔在24日祝贺蒙哥马利强渡莱茵河战斗胜利的消息,比巴顿晚了整整一天,闹了一个国际大笑话,他就由衷地高兴。有巴顿在,休想有人与美国人争功。

当然,蒙哥马利的做法,是能够理解的,但是一味的摆谱和蛮横,不但显得“小家子气”,而且常因没有得逞,成为众人的笑柄。

大家认为呢?欢迎大家讨论和留言。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艾森豪威尔》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