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话:写作这条路,三年,太苦了

我记得四天前,有位群友在知识星球发了个提问,后来因为我没有及时回复,他删除了。

问题的大意是这样,鳗鱼,你是如何坚持写作的?是真的对文字热爱,对旅行喜爱吗?

那一天飞机就要起飞,我来不及回答,但整个10个小时的长途飞行,我都在思考和回溯这个问题。

为什么从2016年坚持到了2019年?

写作对于我,最开始是真正的因为我热爱表达,表达那些在环球旅行时,路途见闻结合心中的书本知识,从而迸发出的那些,我对这个世界层出不穷的想法与观点。

不写出来,会转瞬即逝,因为新的旅途会覆盖旧的回忆,那会很可惜。

最开始的表达渠道就是朋友圈,当时大量长篇幅的在朋友圈表达,那时候的表达是真正的热爱表达,在没有粉丝群体的时候能观点鲜明的开始长篇幅表达,是真正的需要勇气的。

在收获了一定量级的传播和认同之后,坚持写作基于“热爱表达”这一块的动机,已经越来越弱了。

两个因素,钱和负情绪。

一是钱。

即使2016年刚写公众号时的我,是对于表达有多么的积极与热烈,经常不休不眠的写一篇文章甚至做到了周更。我在2017年3月至2017年9月,也曾经停更过半年。

半年没有发表过一篇文章,半年看到旧文章的留言、催更和咨询,也没有动力去回应。

没有经济正反馈的事情,绝大部分是会无疾而终的。

事情的转机,导致这个公众号的复活,有两件事。

一是2017年9月,我接了我公众号的第一条广告,虽然那个钱很少。但我的心中第一次燃生出了希望。就是靠写字来earn my life,是有可能实现的。

二是同样是这个9月,网易新闻找到我,因为认同我有理有据的观点与态度,与我签署了一个合作协议,公众号的文章每月同步四篇到网易,能获取一定的稿费报酬。

这个报酬同样不多,但是却同样是在金钱上,给了我的一个硬性的约束。每月最少要出四篇,要不然我就毁约了!

于是在2017年的9月,我的公众号在“死亡”半年后,重新扬帆起航,在持续收入的正向激励下,我持续输出,粉丝量越来越大,直到走到今天。

二是负情绪。

内容创作者应该都知道,就在这两年,YL环境越来越差,管制是条单行道,一旦开始,除非有什么大的转折,只会越来越紧。在网越织越密的同时,也影响着社会民众在网上发言的总体倾向与基调。

我开始不仅担心哪个字写多了消失,更烦恼的是流量变大后留言区的各种纷争。

在朋友圈发达的原始阶段,即使有争吵或者三观严重不合,可以删去好友,那都是很小量级的操作。但变成意见领袖时,这样的争论成了负担。

就我个人而言,我存在着种族主义,东亚人优先和优越的思想。但也绝不避讳写很多国家和民族的优势,相比较我们的好。毕竟旅行,就是为了去探寻自己没亲历过的美好。

遇到的问题就是两边不讨好,在表达东亚优先的倾向时,有人说你被“招安”了,在写墨西哥等很多中等收入国家也有好的一面时,有粉红喷——怎么可以说非欧美白人国家比天国好呢?

现在在社交网络上,大部分的其它环球旅行创作者,内容基调其实基本就是中国什么都好,在其它国家一直在放大镜寻找他们的缺点。

这样的内容非常的安全,也非常受欢迎。

我们都知道“非黑即白”不好,但受制于我们的从小的教育,以及现在的单渠道信息管制,绝大部分人的思维基因,仍然就是基于这四个字的,我们不得不承认。

以下是一个例子,简单的分享我对巴西护照设计上美感的赞赏,在知乎上就炸了锅。

这也是我现在已经很少发知乎想法和微博的原因。这么多旅行分享,只在那个小圈子里发。

我最近特别喜欢的一段话是,

每个人的所思所行都基于他的智商、教育背景、生活经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每个人读的书、挨得刀、走的路不一样。

你想跟他“说明白”“讲清楚”,需要跨越的不是语言,而是语言背后的认知水平,以及决定认知水平的智商、教育、阶层、信仰等等无数鸿沟。

吵来吵去,最后争论的是同一个事儿就不错了。

就像上一篇文章,我的本意绝不是讨论中国好,还是欧洲好,然而90%的留言者仍然在互相说服对方,到底是中国好,还是欧洲好。

我很喜欢这个知识星球的一点是,在现实中和里面的人见面后,真的就不用多解释彼此的世界观,即使第一次见面,也仿佛认识了许久。人长大后不愿意交朋友,是因为自己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懒惰和功利,不愿意再把自己诠释一遍也无法去做具象准确的诠释。

在普吉在曼谷在孟加拉,我和这个群里面的人见面聊天,都是这样的感觉。世界上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人,但我知道在大的方向上我和对面的人是一致的,小细节有分歧那很正常。

表达现在对于我,越来越成为一个负担。

河森堡说,

“我见的大流量博主,没有心情好的。

我经常跟一些微博大V线下聚会,坐在一起吃饭。各个领域的都有。我们总是讨论大家在网上的遭遇。几乎所有人都会倾诉舆论的困扰。我见过一些博主需要每周定期去找医生做心理辅导,还有的人一边走身上一边响,那是药瓶咣当的声音,抗抑郁的。

一个人的人际关系范围大概都控制在150人以内。我们按照亲疏远近,给不同的人际关系赋予不同的情绪权重,这是身体硬件给我们的方案。可人们之前从来没有过处理数百万级人际关系的经验。人们依然用处理百人级人际关系的心理习惯,去面对上百万人。他们对百万分之一的恶毒投入了百分之一的在乎。

我身边不知道多少人(博主),被这种抑郁、焦虑所困扰、折磨,也有不堪其扰离开微博(公众号)的。你可想而知,这是一整个物种的问题。不是说我想一招就能屏蔽掉的,它是无解的。

风吹江南也有过类似的表达:

我觉得,大多数人的问题,是希望自己喜欢的人,都说自己喜欢听的话,稍微有一句不喜欢的就取关,然后骂自己傻逼,认为自己怎么会关注这样的人,但是现实是没有两个人的思维是一样的,人不是复制品。哪怕在三观接近,都会意味着你们一定有很多地方想法是不一样的。你不可能找到完全重叠的人。所以,很多时候得放好心态去喜欢和关注一个人。认同的点赞,不认同的理解。尽量把一个人的片段的话,和一个完整的人分开看,尽量回到话本身去讨论问题。把人放一边去。

回到那个被删除的提问,如果继续要追根究底问现在的表达动力在哪里?那么最直接的一点是,写作现在是经济继续积累的方式,所以我选择继续。

当积累到哪一天我的安全阀值已经足够的高,不再需要靠稿费,赞助,广告这些收入时,我可能就真正的再也不写,再也不表达了。那时的我,应该是在地球上某一个地方隐居了。

到了那个时候,这个微信号被卖掉都不是没有可能(尽管以前的我觉得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当然,我希望知识星球这个圈子,作为一种价值观的聚合,以及线上线下的衔接。我希望在卖号的那一天,它也要一直存在和维系下去的。

关于享乐主义,我最后再补充几段话:

我们的国家大部分人都很辛苦,就像全世界大部分的国家那样。广大中下层,充满朝气,礼貌高素质的年轻人在努力争抢着吃那块吃剩下的蛋糕,被少数群体、被老人吃饱拿足后的那一小碗饭,争的头破血流。

从前,大部分人一辈子的意义仅仅是挣扎着玩成人生任务,活着。

现在发展到了是物质上充裕一些,但仍然是不由自主,被社会洪潮被他人的看法推动着,自己活的很艰难,但还要拼尽全力的让自己看上去活的很体面。

这些辛苦的人里面,很多人还喜欢日常教导其它人,不要贪图享乐,要为了这个国家为了后代而奋斗。(我的很多文章下面都不乏这样的留言)

从我研究生毕业的那一年,我放弃了新闻科班的工作去了当时应届生钱最多的那个行业,我就已经想得很明白,我的新闻理想早就破灭了,在这么艰难的社会,我要先实现自己,才能有实现大义的可能。

我承认,我毕业第一年年薪15,到现在财务积累上的小有成就,离不开这个百年罕见的时代与国运。

但是,就像SH主义理论强调,更重要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家族的同辈小孩,儿时玩伴,如今大部分在体制循规蹈矩,过着被安排的一生。像我这样的,也仅仅只有我一个人。

我自然是希望我的国家越来越好,就像我曾经说过,我的这张脸就是胎记,决定着待人接物的第一印象,决定尊重度、交配权、笑脸率的第一秒因素,是我的种族。

我希望中国好,希望东亚好,除了人朴素的先天情感,也是为了我自己。

我在世界上这么多国家认识了这么多外国人,把作为一个受教育的新时代的中国年轻人较好的精神风貌和知识逻辑体系展示给他们,并且在聊天中尽可能的消除一些那些一辈子没出国的人对中国的误解。

让他们知道中国还有这样的一代人,中国人并不吃猫,从而对中国的印象变好,这就是我能做的,为民族为种族增光的一件重要事情了。

大部分人连这点细微的为国家为种族增加好感度的小事也都还做不到。

那些不得不996,以争抢斗争为乐的朋友总是喜欢苦口婆心劝人不要贪图享乐,鄙视欧洲人美洲人的生活方式,也许996真的是他们的毕生追求与福报吧。

以上。